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102經 五叁經▪P2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是一向苦的……真我與世間是樂且苦的……『真我與世間是不苦不樂的,這才正確,其它都錯。』除了就從信[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他們將有各自清淨、淨化的智。』這是不可能的,比丘們!但,他們沒有清淨、淨化的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在那裏淨化部分小量的智,也被告知是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的取著。那是有爲的、粗的,但,有行的滅,像這樣,知道:『有這個。』後,如來成爲那個的出離之看見者而超越那個。

  比丘們!這裏,一些沙門或婆羅門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進入後住于獨居的喜[而想]:『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我進入後住于獨居的喜。』他的那獨居的喜被滅,當獨居的喜滅時,生起憂;當憂滅時,生起獨居的喜,比丘們!猶如陽光充滿則影子消失;影子充滿則陽光消失,同樣的,比丘們!當獨居的喜滅時,生起憂;當憂滅時,生起獨居的喜。

  比丘們!如來證知此:這位沙門或婆羅門尊師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進入後住于獨居的喜中[而想]:『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我進入後住于獨居的喜中。』他的獨居的喜被滅,當獨居的喜滅時,生起憂;當憂滅時,生起獨居的喜。那是有爲的、粗的,但,有行的滅,像這樣,知道:『有這個。』後,如來成爲那個的出離之看見者而超越那個。

  比丘們!這裏,一些沙門或婆羅門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超越獨居的喜,進入後住于精神的樂[而想]:『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我進入後住于精神的樂。』他的那精神的樂被滅,當精神的樂滅時,生起獨居的喜;當獨居的喜滅時,生起精神的樂,比丘們!猶如陽光充滿則影子消失;影子充滿則陽光消失,同樣的,比丘們!當精神的樂滅時,生起獨居的喜;當獨居的喜滅時,生起精神的樂。

  比丘們!如來證知此:這位沙門或婆羅門尊師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超越獨居的喜,進入後住于精神的樂[而想]:『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我進入後住于精神的樂。』他的那精神的樂被滅,當精神的樂滅時,生起獨居的喜;當獨居的喜滅時,生起精神的樂。那是有爲的、粗的,但,有行的滅,像這樣,知道:『有這個。』後,如來成爲那個的出離之看見者而超越那個。

  比丘們!這裏,一些沙門或婆羅門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超越獨居的喜、超越精神的樂,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受[而想]:『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我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受。』他的那不苦不樂受被滅,當不苦不樂受滅時,生起精神的樂;當精神的樂滅時,生起不苦不樂受,比丘們!猶如陽光充滿則影子消失;影子充滿則陽光消失,同樣的,比丘們!當不苦不樂受滅時,生起精神的樂;當精神的樂滅時,生起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如來證知此:這位沙門或婆羅門尊師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超越獨居的喜、超越精神的樂,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受[而想]:『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我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受。』他的那不苦不樂受被滅,當不苦不樂受滅時,生起精神的樂;當精神的樂滅時,生起不苦不樂受。那是有爲的、粗的,但,有行的滅,像這樣,知道:『有這個。』後,如來成爲那個的出離之看見者而超越那個。

  比丘們!這裏,一些沙門或婆羅門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超越獨居的喜、超越精神的樂、超越不苦不樂受,他認爲:『我是寂靜者,我是已達涅槃者,我是無執取者。』

  比丘們!如來證知此:這位沙門或婆羅門尊師以過去隨見的斷念、未來隨見的斷念、一切欲結的不住著、超越獨居的喜、超越精神的樂、超越不苦不樂受,他認爲:『我是寂靜者,我是已達涅槃者,我是無執取者。』確實,這位尊者宣說相應于涅槃的道迹,然而,這位沙門或婆羅門尊師當執取時,他執取過去隨見,或,當執取時,他執取未來隨見,或,當執取時,他執取欲結,或,當執取時,他執取獨居的喜,或,當執取時,他執取精神的樂,或,當執取時,他執取不苦不樂受,凡這位尊者認爲:『我是寂靜者,我是已達涅槃者,我是無執取者。』者,那也被告知是這位些沙門、婆羅門尊師的取著。那是有爲的、粗的,但,有行的滅,像這樣,知道:『有這個。』後,如來成爲那個的出離之看見者而超越那個。

  比丘們!但,這無上寂靜殊勝足迹被如來現正覺,即:如實知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經由不執取之解脫。」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五叁經第二終了。

  「末劫(DA.21)」,南傳作「屬于未來時間的」(aparantakappi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推測未來的者」(who speculate about the future)。按:「未來」(paranta),另譯爲「後邊」,「屬于時間的」(kappikā),另譯爲「劫的;屬于世界周期的」。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末劫(DA.21)」,南傳作「屬于未來時間的」(aparantakappi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推測未來的者」(who speculate about the future)。按:「未來」(paranta),另譯爲「後邊」,「屬于時間的」(kappikā),另譯爲「劫的;屬于世界周期的」。

  「末見(DA.21)」,南傳作「過去隨見者」(aparantānudiṭṭhi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過去持見解者」(who hold views about the future)。

  「勝解足迹」(adhimuttipad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教義主張」(doctrinal propositions),或「概念上的法則」(conceptual theorems, DN.1)。

  「有這個」(atthet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這個」(There is this),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個」(eta)是指被稱爲「行的滅」(saṅkhārānaṃ nirodho)之涅槃,而相較于涅槃,那些「有爲的」(saṅkhataṃ)都是粗的(大意)。

  「(以)行量」(saṅkhāramatt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經由一個形成的量」(through a measure of formations)。按:這裏的「行」(saṅkhāra)與五蘊的「行」同字,但後者使用多數,這是指所見、所聽、所覺知、所能了知等心的作用(心行)。

  「殘留行等至」(saṅkhārāvasesasamāpat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個以殘留形成的達成」(an attainment with a residue of formations)。按:這是指「非想非非想處」的「非非想」情況,有殘留的行,但沒有行的實質作用。

  「異(SA.313)」,南傳作「除了」(aññatr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除了……之外」(apart from)。按:「異」(aññatra),有兩個意思:一是「在其他處;其他的」(如《雜阿含105經》的「異見、異忍、異求、異欲」等),一是「除了~(之外);~以外」(等于ṭhapetvā,PTS英巴辭典作leaving out, setting aside, excepting),前者如「異見」,指「其它見解」,即外道的見解,後者如「異信」,指「除了從信外;除了以信外」,菩提比丘長老引注釋書解說,這是指除了由信仰他而接受他所說的爲真理之外。若將「異信」譯爲「不是信、不依信、不靠信、其他信」均非恰當。

  「見審谛忍(SA.313);見善觀(MA.19)」,南傳作「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逐字直譯爲「見+審+忍」),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沈思後接受之見解」(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SN.35.153),並引注釋書解說,這是當他思惟時,經由沈思一些假說後,所生起的見解。

  「精神的樂」(nirāmisāpi suk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非世俗的愉快」(unworldly pleasure),或「精神上的快樂」(spiritual pleasant, SN.36.14),並解說,這是第叁禅的樂。按:「精神的」(nirāmisa),另譯爲「無食味的;無染汙的;離財的;無肉的;無欲望的;無實質性的;離物質的;非物質的」。

  

《中部102經 五叁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