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94經 苟德木柯經▪P2

  ..續本文上一頁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過些時候,他舍斷少量的財富聚集或舍斷大量的財富聚集後;舍斷少量的親屬圈或舍斷大量的親屬圈後,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

  當這樣出家時,他進入比丘的生活規定:舍斷殺生後,他是離殺生者,他住于已舍離棍棒、已舍離刀劍、有羞恥的、同情的、對一切活的生物憐愍的。舍斷未給予而取後,他是離未給予而取者、給予而取者、只期待給予物者,以不盜取而自我住于清淨。舍斷非梵行後,他是梵行者,遠離俗法而住,已離淫欲。舍斷妄語後,他是離妄語者、真實語者、緊隨真實者、能信賴者、應該信賴者、對世間無詐欺者。舍斷離間語後,他是離離間語者:他從這裏聽到後,不爲了對這些人離間而在那裏說,或者,他從那裏聽到後,不爲了對那些人離間而在這裏說,像這樣,他是分裂的調解者、和諧的散播者、樂于和合者、愛好和合者、喜歡和合者、作和合之言說者。舍斷粗惡語後,他是離粗惡語者,他以柔和的言語:悅耳的、可愛的、動心的、優雅的、衆人所愛的、衆人可意的,像那樣的言語與人說話。舍斷雜穢語後,他是離雜穢語者:他是適當時機之說者、事實之說者、有益處之說者,合法之說者、合律之說者;他以適當時機說有價值、有理由、有節製、具有利益的話。他是離破壞種子類、草木類者,停止晚上吃食物、非時食的一日一食者,是離跳舞、歌曲、音樂、看戲者,是離花環之配戴、芳香之莊嚴、塗抹物之打扮狀態者,是離高床、大床者,是離領受金銀者,是離領受生谷者,是離領受生肉者,是離領受女子、少女者,是離領受男奴仆、女奴仆者,是離領受山羊與羊者,是離領受雞與豬者,是離領受象、牛、馬、騾馬者,是離領受田與地者,是離從事差使、遣使者,是離買賣者,是離在秤重上欺瞞、僞造貨幣、度量欺詐者,是離賄賂、欺瞞、詐欺、不實者,是離割截、殺害、捕縛、搶奪、掠奪、暴力者。

  他是已知足者:以衣服保護身體、以施食保護肚子,不論出發到何處,他只拿[這些]出發,猶如鳥不論以翼飛到何處,只有翼的負荷而飛。同樣的,比丘是已知足者:以衣服保護身體、以施食保護肚子,不論出發到何處,他只拿[這些]出發。已具備這聖戒蘊,他自身內感受無過失的安樂。

  他以眼見色後,不成爲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爲當住于眼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製而行動,保護眼根,在眼根上達到自製;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嘗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中略)以意識法後,不成爲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爲當住于意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製而行動,保護意根,在意根上達到自製。已具備這聖根自製,他自身內感受不受害的安樂。

  他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前視、後視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肢體]曲伸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穿]衣、持缽與大衣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飲、食、嚼、嘗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是正知于行爲者。

  已具備這聖戒蘊,已具備這聖知足,已具備這聖根自製,已具備這聖正念與正知,他親近獨居的住處:林野、樹下、山嶽、洞窟、山洞、墓地、森林、露地、稻草堆。他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坐下,盤腿後,挺直身體,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後,他舍斷對世間的貪婪,以離貪婪心而住,使心從貪婪中清淨。舍斷惡意與瞋後,住于無瞋恚心、對一切活的生物憐愍,使心從惡意與瞋怒中清淨。舍斷惛沈睡眠後,住于離惛沈睡眠、有光明想、正念、正知,使心從惛沈睡眠中清淨。舍斷掉舉後悔後,住于不掉舉、自身內心寂靜,使心從掉舉後悔中清淨。舍斷疑惑後,住于脫離疑惑、在善法上無疑,使心從疑惑中清淨。

  他舍斷這些心的小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之回憶。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裏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裏死後生于那裏,而在那裏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裏死後生于這裏。』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衆生死亡與往生之智,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衆生依業流轉:『這些衆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被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或者這些衆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被往生到善趣、天界。』這樣,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衆生依業流轉。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煩惱之滅盡智。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迹。』如實了知:『這些是煩惱。』如實了知:『這是煩惱集。』如實了知:『這是煩惱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之道。』當他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婆羅門!這被稱爲自己既非苦行者,也不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不令他人苦行,不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自己非苦行者、非令他人苦行者,當生無饑渴的、已達涅槃的、已平靜的,以自己已成梵者而住于樂的經驗的人。」

  當這麼說時,苟德木柯婆羅門對尊者優填那這麼說:

  「太偉大了,優填那先生!太偉大了,優填那先生!優填那先生!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優填那尊師以種種法門說明。我歸依優填那尊師、法、比丘僧團,請優填那尊師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婆羅門!你不要歸依我,請你歸依那我所歸依的世尊。」

  「優填那先生!但,現在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住在哪裏?」

  「婆羅門!現在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已般涅槃。」

  「優填那先生!如果我們聽到那世尊在十由旬處,我們會爲了見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走十由旬;如果我們聽到那世尊在二十由旬……叁十由旬……四十由旬……五十由旬處,我們會爲了見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走五十由旬;如果我們聽到那世尊在一百由旬處,我們會爲了見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走一百由旬。

  優填那先生!但由于那世尊已般涅槃,我們歸依已般涅槃的世尊、法、比丘僧團,請優填那尊師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優填那先生!鴦伽王每日施與我常施物,我要從其中每日施與優填那尊師一個常施物。」

  「婆羅門!鴦伽王每日施與你什麼常施物呢?」

  「優填那先生!五百錢幣。」

  「婆羅門!領受金銀對我們不適合。」

  「如國那對優填那尊師不適合,我將爲優填那尊師建造住處。」

  「婆羅門!如果你想要爲我建造住處,請在華氏城爲僧團建造講堂。」

  「以此,我對優填那尊師更加悅意、滿意了,優填那尊師勸導我關于僧團的布施。優填那先生!我將以這常施物與另外的常施物在華氏城爲僧團建造講堂。」

  那時,苟德木柯婆羅門以這常施物與另外的常施物在華氏城爲僧團建造講堂,現在,它被稱爲『苟德木計』。

  苟德木柯經第四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脫離正行」(muttācāro),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慣于無禮貌的製約」(uses no polite restraints),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拒絕習俗」(rejecting conventions, AN.3.156)。

  「不求來尊;不來尊(MA);不受請食(DA)」,南傳作「受邀不來者」(na ehibhaddantiko,逐字直譯爲「不-來+尊者」,原意爲「拒絕『請來!』的尊者」),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當受邀時不來」(not coming when asked)。

  「不住尊(MA.104)」,南傳作「受邀不住立」(na tiṭṭhabhaddantiko),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當受邀時不停下來」(not stopping when asked)。

  「屋舍」(sandhāgāraṃ),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住處」(lodging, DN.19)。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祭祀神殿」(sacrificial temple, MN.51)。按:sandha的含意不明,另版作santha,或爲santhara(鋪墊物)之縮略,但若因此而以santhāgāraṃ(會堂;集會所)解讀,顯然不妥。

  「不受害的安樂」(abyāsekasuk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損傷的幸福;無沾汙的幸福」(a bliss that is unsullied)。

  「以有助益」(sānuggahā,另譯爲「有攝受;有攝益;有資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爲了學習」(in order to learn)。

  「錢幣」(kahāpaṇa,另譯爲「貨幣;金貨;銀貨;銅貨;貨幣的單位」),爲當時的錢幣單位。

  

《中部94經 苟德木柯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部95經 鄭計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