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能從該處驅趕或逐出叁十叁天嗎?」
「先生!憍薩羅國波斯匿王都不能看見叁十叁天,哪裏[能]從該處驅趕或逐出叁十叁天呢?」
「同樣的,將軍!那些有瞋恚的天神,他們回來此處[爲人]狀態的那些天神,哪裏[能]從該處驅趕或逐出那些無瞋恚的天神,他們不回來此處[爲人]狀態的那些天神呢?」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位比丘的名字是什麼?」
「大王!他的名字是阿難。」
「先生!確實是阿難,先生!確實是歡喜(阿難的義譯)的樣子。大德!尊者阿難所說似乎合理,大德!尊者阿難所說似乎有理。又,大德!有梵天嗎?」
「大王!你爲什麼這麼說:『又,大德!有梵天嗎?』」
「大德!那些梵天回來此處[爲人]的狀態,或者不回來此處[爲人]的狀態呢?」
「大王!凡那些有瞋恚的梵天者,他們回來此處[爲人]的狀態,凡那些無瞋恚的梵天者,他們不回來此處[爲人]的狀態。」
那時,某位男子對憍薩羅國波斯匿王這麼說:
「大王!阿葛色氏-色若亞婆羅門已到達。」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阿葛色氏-色若亞婆羅門這麼說:
「婆羅門!誰將這談論之事帶進王宮的?」
「大王!是威得堵玻將軍。」
威得堵玻將軍這麼說:
「大王!是阿葛色氏-色若亞婆羅門。」
那時,某位男子對憍薩羅國波斯匿王這麼說:
「大王!是回去的時間了。」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我們詢問世尊一切知,世尊解答一切知,我們喜歡與接受它,因爲那樣,我們滿意;大德!我們詢問世尊四種階級的清淨,世尊解答四種階級的清淨,我們喜歡與接受它,因爲那樣,我們滿意;大德!我們詢問世尊在上的天神,世尊解答在上的天神,我們喜歡與接受它,因爲那樣,我們滿意;大德!我們詢問世尊在上的梵天,世尊解答在上的梵天,我們喜歡與接受它,因爲那樣,我們滿意,凡我們詢問世尊,世尊解答它,我們喜歡與接受它,因爲那樣,我們滿意。好了,大德!現在我們要走了,我們很忙,有很多該做的事。」
「大王!現在,你考量適當的時間吧。」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葛那葛得勒經第十終了。
王品第四終了,其攝頌:
額低葛勒、護國,摩伽提婆、在摩偷羅,
菩提、鴦掘摩羅,從可愛者所生、鬥蓬,
法的塔廟經,葛那葛得勒第十。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本無,當不有(MA.212)」,解讀爲「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
「一時(MA.212)」,南傳作「一次就[同時]」(sakidev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同時地」(simultaneously)。
「如師(MA.212)」,南傳作「似乎合理」(Heturūpaṃ,直譯爲「理由的樣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顯得合理」(appears reasonable)。
「如善師(MA.212)」,南傳作「似乎有理」(saheturūpaṃ,直譯爲「有理由的樣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理由支持」(to be supported by reason)。
「斷支(MA.212)」,南傳作「勤奮支」(padhāniyaṅg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努力要素」(factors of striving)。
「現如真(MA.212)」,南傳作「如實不誇大自己」(yathābhūtaṃ attānaṃ āvika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如其事實地展現他自己」(shows himself as he actually is)。
「談論之事」(kathāvatthu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傳說;報導」(story)。
「會來到誤解」(aññathāpi paccāgaccheyya,直譯爲「會來到相異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錯誤地理解」(understood it wrongly)。
「證知」(abhijān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記得」(recall)。
「能夠勤奮」(padhānakkhamāya,直譯爲「容忍勤奮」),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能承受努力的壓力」(able to bear the strain of striving)。
「正勤」(sammappadhānā,另譯爲「正努力;正精勤」),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們的努力是正確的」(their striving was right),或「正確的努力」(right strivings)。
《中部90經 葛那葛得勒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