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5.婆羅門品
中部91經/梵壽經(婆羅門品[10])(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與大比丘僧團;與五百位比丘一起在毗提诃進行遊行。
當時,梵壽婆羅門住在彌梯勒,他已衰老、已年老,高齡而年邁,已到了老人期,一百二十歲,是叁吠陀的語彙、儀軌、音韻論、語源論、古傳說爲第五的通曉者;是聖句的通曉者、懂文法者、在世間論與大丈夫相上的無欠缺者。梵壽婆羅門聽聞:
「先生!釋迦人之子、從釋迦族出家的沙門喬達摩與大比丘僧團;與五百位比丘一起在毗提诃進行遊行,又,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這樣的好名聲被傳播著:『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他以證智自作證後,爲這天、魔、梵的世界;沙門、婆羅門的世代;諸天、人宣說,他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他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見到像那樣的阿羅漢,那就好了!」
當時,梵壽婆羅門有一位名叫巫多羅的學生婆羅門徒弟,是叁吠陀的語彙、儀軌、音韻論、語源論、古傳說爲第五的通曉者;是聖句的通曉者、懂文法者、在世間論與大丈夫相上的無欠缺者。那時,梵壽婆羅門召喚巫多羅學生婆羅門徒弟:
「親愛的巫多羅!這位釋迦人之子、從釋迦族出家的沙門喬達摩與大比丘僧團;與五百位比丘一起在毗提诃進行遊行,又,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這樣的好名聲被傳播著:『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中略)完全清淨的梵行,見到像那樣的阿羅漢,那就好了!來!親愛的巫多羅!你去見沙門喬達摩。抵達後,請你理解沙門喬達摩,是否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此好名聲被傳播,或者不是;是否那位喬達摩尊師是像那樣的,或者不是像那樣的,我們將像這樣了解那位喬達摩尊師。」
「但,先生!我怎樣理解那位喬達摩尊師:是否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此好名聲被傳播,或者不是;是否那位喬達摩尊師是像那樣的,或者不是像那樣的呢?」
「親愛的巫多羅!叁十二大丈夫相被記載在我們的經典中,凡具備大丈夫相者,只有二個趣處而無其它的:如果他住于俗家,他是轉輪王,如法的法王,征服四方,達成國土安定,具備七寶。他有這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屋主寶、第七主兵臣寶,他超過千位的兒子是勇敢的、英勇姿態的、碎破敵對者,他以非杖、非刀,以法征服這土地直到海邊而居住;但,如果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他成爲阿羅漢、遍正覺者,掀開世間的面紗者。然而,親愛的巫多羅!我是經典的施與者,你是經典的領受者。」
「是的,先生!」巫多羅學生婆羅門回答梵壽婆羅門後,起座向梵壽婆羅門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向毗提诃世尊處出發遊行。次第進行遊行,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在世尊的身上探查叁十二大丈夫相。巫多羅學生婆羅門在世尊的身上看見大部分叁十二大丈夫相,確定後,缺二項。他在二個大丈夫相上懷疑、猶豫,不信解、不淨信:在隱藏入鞘的陰部與廣長舌上。那時,世尊這麼想:
「這位巫多羅學生婆羅門看見大部分叁十二大丈夫相,確定後,缺二項。他在二個大丈夫相上懷疑、猶豫,不信解、不淨信:在隱藏入鞘的陰部與廣長舌上。」
那時,世尊作出像那樣的神通作爲,使巫多羅學生婆羅門看見世尊隱藏入鞘的陰部,然後吐出舌頭碰到兩邊耳孔、兩邊鼻孔後,以舌頭覆蓋整個前額。那時,巫多羅學生婆羅門心想:
「沙門喬達摩具備叁十二大丈夫相,讓我跟隨沙門喬達摩,看他的舉止行爲。」
那時,巫多羅學生婆羅門跟隨沙門喬達摩七個月,如影子般不離。那時,巫多羅學生婆羅門在毗提诃經過七個月後,向彌梯勒出發遊行。次第進行遊行,去見梵壽婆羅門。抵達後,向梵壽婆羅門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梵壽婆羅門對巫多羅學生婆羅門這麼說:
「親愛的巫多羅!那位喬達摩尊師是否有如此好名聲被傳播,或者不是;那位喬達摩尊師是否像那樣的,或者不是像那樣的呢?」
「先生!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此好名聲被傳播,不相異;那位喬達摩尊師是像那樣的,不相異,那位喬達摩尊師具備叁十二大丈夫相:
喬達摩尊師有扁平足,這是那喬達摩尊師大人的大丈夫相;在那位喬達摩尊師的足掌中生有輪子,具有一千個輻條,有輪框,有輪軸圓心,全部完整的相貌,……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廣長的腳後跟……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長手指……那位喬達摩尊師有柔嫩的手腳……那位喬達摩尊師有網狀相的手腳……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高腳踝……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鹿的小腿……那位喬達摩尊師站立不彎下,兩手掌觸摸與摩擦到膝……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隱藏入鞘的陰部……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黃金的容色,如黃金的皮膚……那位喬達摩尊師有細滑的皮膚,由于細滑的皮膚,身上不沾染塵垢……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單獨的體毛,在一個毛孔生一根體毛……那位喬達摩尊師有持續豎立的體毛,持續豎立生長的體毛是藍黑色的,環狀旋轉,向右旋轉生長……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梵天直立的身體……那位喬達摩尊師有七處隆滿……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獅子的上半身……那位喬達摩尊師兩肩之間是飽滿的……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榕樹般[擴展]的圓:兩手伸展的長度同身高;身高同兩手伸展的長度……那位喬達摩尊師有一樣圓滿的兩肩……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獅子隆滿頰的兩頰……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四十顆牙齒……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均勻的牙齒……那位喬達摩尊師有無縫隙的牙齒……那位喬達摩尊師有雪白的牙齒……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梵天的聲音,有如美聲鳥的美聲……那位喬達摩尊師有绀碧色眼睛……那位喬達摩尊師有如公牛的眼睫毛……那位喬達摩尊師眉毛中間生有白色的、如綿花般柔軟的毫毛……那位喬達摩尊師頭上有肉髻,這是那喬達摩尊師大人的大丈夫相,那位喬達摩尊師具備這叁十二大丈夫相。
當行走時,那位喬達摩尊師先以右腳出發,他擡腳不過遠,落腳不過近;他不疾不徐地行;膝蓋與膝蓋不互相撞擊地行;腳踝與腳踝不互相撞擊地行;當行走時,他不擡高大腿,不彎下大腿;不內彎大腿,不外彎大腿;當行走時,那位喬達摩尊師的身體下部動搖,非以身體的力量行走;當回顧時,那位喬達摩尊師以整個身體[轉過來]回顧;他不仰視上方,不俯視下方;不環顧而行,看一轭的長距離,超出此則有不被覆蓋的智見;當進入屋內時,他不擡高身體,不彎低身體;不前彎身體,不後仰身體;他在座位不過遠、不過近處轉身;不以手抓住座位後坐下;不將身體丟入座位;當坐在屋內時,他不來到手的惡作;不來到腳的惡作;不跷腳而坐;不腳踝相疊而坐;不以手托腮而坐;當坐在屋內時,他不害怕、不搖動、不顫動、不戰栗,不害怕、不搖動、不顫動、不戰栗者離身毛豎立;那位喬達摩尊師坐在室內有獨處德行;當接受缽水時,他不擡高缽,不彎低缽;不使缽前傾,不使缽後傾;他接受不過少、不過多的缽水;他不發出咕噜咕噜[聲響]洗缽;不轉來轉去洗缽;不將缽放在地上然後洗手:當洗手時,缽已洗,當洗缽時,手已洗;他舍棄缽水不過遠、不過近,也不隨處倒;當接受飯時,他不擡高缽,不彎低缽;不使缽前傾,不使缽後傾;他接受不過少、不過多的飯;喬達摩尊師以適當量的副菜吃副菜,一口中副菜不過度;喬達摩尊師在口中一口嚼二、叁回後吞下,無任何未被嚼的飯粒進入身體,無任何飯粒殘留在口中,然後進另外一口;那位喬達摩尊師感受味道吃食物,非感受味道之貪;那位喬達摩尊師具備八支吃食物:不爲了享樂,不爲了陶醉,不爲了好身材,不爲了莊嚴,只爲了這個身體的存續、生存,爲了止息傷害,爲了資助梵行:『這樣,我將擊退之前的感受,不激起新的感受,健康、無過失,樂住。』當吃完接受缽水時,他不擡高缽,不彎低缽;不使缽前傾,不使缽後傾;他接受不過少、不過多的缽水;他不發出咕噜咕噜[聲響]洗缽;不轉來轉去洗缽;不將缽放在地上然後洗手:當洗手時,缽已洗,當洗缽時,手已洗;他舍棄缽水不過遠、不過近,也不隨處倒;當已完接受缽水時,他置缽于地上不過近、不過遠,不不注意缽,也不過度保護缽。他吃完坐著沈默片刻,但不耗掉祝福的時間;他吃完隨喜,不責難那一餐,不期待其它餐;無論如何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群衆,使之歡喜,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聽衆,使之歡喜後,起座離開。他不疾不徐地走,非想要[急于]脫離地走;那位喬達摩尊師的衣服在身上不高、不低、不松、不緊;那位喬達摩尊師的衣服不被風吹離身體;塵汙不汙染那位喬達摩尊師的身體;當到僧園時,他坐在設置好的座位上,坐好後洗腳,但,那位喬達摩尊師不住于致力于腳的莊嚴之實踐。洗好腳後,他坐下,盤腿後,挺直身體,建立起面前的正念;他既不意圖對自己加害,也不意圖對別人加害、意圖加害兩者;他是意圖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利益、兩者的利益、全世間的利益之坐者;當到僧園時,他在群衆中教導法,不稱揚群衆,不貶抑群衆;無論如何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群衆,使之歡喜;那位喬達摩尊師具備八支從口中發聲:明了的、能被識知的、美妙的、和雅的、簡潔的、不亂的、深沈的、宏亮的;那位喬達摩尊師以聲音教授群衆,發聲不在群衆之外;群衆被那位喬達摩尊師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群衆,使之歡喜後,他們起座離開,一直注視著他不放舍。
先生!我們看見那位喬達摩尊師行走,看見[他]站立,看見[他]進入屋內,看見[他]在屋內沈默而坐,看見[他]在屋內用餐,看見[…
《中部91經 梵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