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83經 摩伽提婆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在十四、十五與半月的第八日作布薩。』

  阿難!那時,天帝釋召喚戰車禦車手摩得利:『來!親愛的摩得利!准備連結千匹駿馬的馬車後,送尼彌王回彌梯拉那裏。』『是的,大人!』阿難!那時,戰車禦車手摩得利回答天帝釋後,准備連結千匹駿馬的馬車後,送尼彌王回彌梯拉那裏。阿難!在那裏,尼彌王在婆羅門與屋主、城鎮與地方的人們中實行法,在十四、十五與半月的第八日作布薩。

  阿難!那時,經過好幾年、好幾百年、好幾千年,尼彌王召喚理發師:

  『親愛的理發師!當你看見我的頭上長白頭發時,那麼,請你告訴我。』

  『是的,陛下。』阿難!理發師回答尼彌王。

  阿難!那時,經過好幾年、好幾百年、好幾千年,理發師看見尼彌王的頭上長白頭發。看見後,對尼彌王這麼說:

  『天使出現了,陛下的頭上長白發被看見了。』

  『那樣的話,親愛的理發師!以小鑷子徹底地拔起白頭發後,放在我的手掌上。』

  『是的,陛下。』阿難!理發師回答尼彌王後,以小鑷子徹底地拔起白頭發,放在尼彌王的手掌上。

  阿難!那時,尼彌王給與理發師最好的村落後,派人召喚長男太子,然後這麼說:

  『太子兒!我的天使出現了,頭上長白發被看見了,又,我已受用人的諸欲,這是要遍求天之諸欲的時候,來!太子兒!你繼承這王位,而我剃除發須後,裹上袈裟衣,然後將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那麼,太子兒!當你看見頭上長白頭發時,那時,給與理發師最好的村落,在王位上善訓誡長男太子後,剃除發須後,裹上袈裟衣,然後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你應該使被我設立的這個善的行法轉起,不要成爲最後一人。太子兒!當存在一對男子時,這樣善的行法斷絕,則他是他們之中的最後一人。[因此]太子兒!我這麼說:「你應該使被我設立的這個善的行法轉起,不要成爲最後一人。」』

  阿難,那時,尼彌王給與理發師最好的村落,在王位上善訓誡長男太子後,就在這摩伽提婆芒果園剃除發須後,裹上袈裟衣,然後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他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叁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叁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阿難!尼彌王玩了八萬四千年兒童遊戲,作了八萬四千年副王,作了八萬四千年國王,就在這摩伽提婆芒果園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行梵行八萬四千年,修習四梵住後,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梵天世界。

  阿難!尼彌王有兒子名叫葛拉樂若那葛,他不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那善的行法斷了,他成爲他們之中的最後一人。

  阿難!你會這麼想:『那時設立那個善的行法的摩伽提婆王是別人。』但,阿難!不應該這樣認爲,我是那時的摩伽提婆王,我設立那個善的行法,後來的人們使被我設立的那個善的行法轉起。但,阿難!那個善的行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只往生梵天世界。但,阿難!現在被我設立的善的行法導向一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而,阿難!什麼是現在被我設立的善的行法,導向一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呢?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阿難!這是現在被我設立的善的行法,導向一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阿難!我對你們說:『你們應該使被我設立的這善的行法轉起,不要成爲最後一人。』阿難!當存在一對男子時,這樣善的行法斷絕,則他是他們之中的最後一人。[因此]阿難!我對你們這麼說:「你們應該使被我設立的這個善的行法轉起,不要成爲最後一人。」』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阿難歡喜世尊所說。

  摩伽提婆經第叁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八楞無垢,極好磨治」,MN.123作「八個切割面的、作工細致」(aṭṭhaṃso suparikammakato),參看《中阿含32經》。

  「四種如意之德」(四種成就),參看《中阿含68經》比對。

  「極邊」(MA),「邊地人」(AA),南傳作「最後一人」(antimapuris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最後的人」(the last man)。按:「邊」(anta)與「最後」(antima)巴利語相近,不知何者爲訛。

  「小國王」,南傳作「副王」(oparajjaṃ,直譯爲「副王位」),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副攝政」(vice regent)。

  「身使」(AA),「天使」(天的使者;天的信差),參看《中阿含64經》比對。

  「劫北」,應爲「理發師」(kappakaṃ)的音譯。

  「善行」,南傳作「善的行法」(kalyāṇaṃ vat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良好的做法」(good practice)。「行法」(vattaṃ),另譯爲「義務;本分;責任;儀法;德行,禁戒;禁行」。

  「半月的第八(日)」(aṭṭhamiñca pakkh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兩周的第八日」(eighth of the fortnight),並解說,佛陀時代印度的古曆,分一年爲「寒季、熱季、雨季」叁季,每季有四個月,分爲八個半月(pakkha),第3與第7個半月有14天, 其它爲15天,在每個半月裏的滿月與新月夜晚(第14日或第15日),以及半月形的夜晚(第8天)被認爲特別吉祥,在佛教徒中這些日子成爲布薩日。在滿月與新月夜晚,比丘們誦戒,而在家衆則在滿月與新月日,加上半月形的第8天,到寺院守八關齋戒,聞法與修定(MN.4, Note.59)。半月形的第8天則稱爲「小布薩日;小齋戒日」(minor Uposathaṃ, SN.10.5, Note.573)。

  「太子兒」(tāta kumār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親愛的王子」(Dear prince)。

  「當存在一對男子時」(purisayuge vattamān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有兩個男人活著;當有兩個男人存在」(when there are two men living),並引注釋書的解說,一人是持戒比丘心想:「我證不了阿羅漢果」而不努力,另一人是敗壞比丘(corrupt bhikkhu)。

  

《中部83經 摩伽提婆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