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70經 記大其哩經▪P2

  ..續本文上一頁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比丘們!當看見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比丘們!哪種個人是得見者呢?比丘們!這裏,某個人不以身觸後住于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但,他以慧看見後,某些煩惱被滅盡,他以慧深解、深察如來所宣說的法,比丘們!這個人被稱爲得見者,比丘們!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或許,當這些尊者受用適當的坐臥處、結交善友、善統製諸根時,他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比丘們!當看見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比丘們!哪種個人是信解脫者呢?比丘們!這裏,某個人不以身觸後住于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但,他以慧看見後,某些煩惱被滅盡,他對如來的信已住立、已生根、已確立,比丘們!這個人被稱爲信解脫者,比丘們!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或許,當這些尊者受用適當的坐臥處、結交善友、善統製諸根時,他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比丘們!當看見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比丘們!哪種個人是隨法行者呢?比丘們!這裏,某個人不以身觸後住于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但,他以慧看見後,某些煩惱被滅盡,他以慧足夠地沈思而接受如來所宣說的法,又,他有這些法,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這個人被稱爲隨法行者,比丘們!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或許,當這些尊者受用適當的坐臥處、結交善友、善統製諸根時,他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比丘們!當看見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比丘們!哪種個人是隨信行者呢?比丘們!這裏,某個人不以身觸後住于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但,他以慧看見後,某些煩惱被滅盡,他對如來有足夠的信與足夠的熱愛,又,他有這些法,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這個人被稱爲隨信行者,比丘們!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或許,當這些尊者受用適當的坐臥處、結交善友、善統製諸根時,他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比丘們!當看見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這位比丘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比丘們!我不說完全智是立即成功的,比丘們!反而,完全智是以次第學、以次第行動、以次第行而成功的。比丘們!完全智是怎樣以次第學、以次第行動、以次第行而成功的呢?比丘們!這裏,當信已生起時,他往見;當往見時,他尊敬;當尊敬時,他傾耳;當傾耳時,他聽聞法;聽聞法後,他憶持,當憶持法時,他觀察道理;當觀察道理時,他沈思地接受法;當沈思地接受法時,欲被生起;當欲已生起時,他有能力;有能力後,他衡量;衡量後,他努力;當有自我努力時,以身作證最高真理,以慧通達後看見它。比丘們!沒有那個信,比丘們!則沒有往見,比丘們!沒有那尊敬,比丘們!則沒有傾聽,比丘們!則沒有法的聽聞,比丘們!沒有那法的憶持,比丘們!沒有那道理的觀察,比丘們!沒有那沈思地接受法,比丘們!沒有那欲,比丘們!沒有那能力,比丘們!沒有那衡量,比丘們!則沒有努力,比丘們![這樣]你們是離行道者,比丘們!你們是邪行道者,比丘們!這些愚鈍男子離這法、律多遠啊!

  比丘們!有四句記說,當被誦說時,有智的男子會以慧在該處很快地就了知。比丘們!我將爲你們誦說,請你們經由我而了知。」

  「大德!我們是誰啊!誰是法的了知者?」

  「比丘們!即使他是重于物質、物質繼承人、住于與物質相雜的大師,[弟子]像這樣買賣論價也不適當:『如果我們有這樣,那時,我們會做它,但,如果我們沒有這樣,那時,我們不會做它。』比丘們!那樣的話,如何對住于與全部物質無相雜的如來呢?

  比丘們!對在大師的教誡上深入、轉起的有信弟子來說,這是如法的:『世尊是大師,我是弟子;世尊知道,我不知道。』

  比丘們!對在大師的教誡上深入、轉起的有信弟子來說,大師的教誡是使人複原的、滋養的。

  比丘們!對在大師的教誡上深入、轉起的有信弟子來說,這是如法的:『樂于要只剩下皮膚、肌腱、骨骸;要身體的血肉枯幹,只要以人的毅力、人的活力、人的努力應該達成而未達成者,將沒有活力的止息。』

  比丘們!對在大師的教誡上深入、轉起的有信弟子來說,二果其中之一果應該可以被預期:當生完全智,或當存在有余依時,爲不還者狀態。」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記大其哩經第十終了。

  比丘品第二終了,其攝頌:

  象、羅侯羅、世界是常恒的,瑪魯迦之子與名爲跋大哩,

  再來是小鳥、裟婆主的乞求,那勒葛、林野、名爲記大其哩。

  「僧團」(saṅgha, saṃgha),另譯爲「僧伽;和合衆」,或簡略爲「僧,衆」。「弟子僧團」(sāvakasaṅgha),另譯爲「聲聞僧伽」。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習(MA.195)」,南傳作「結交」(bhajamā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結交」(associate with)。

  「忍(MA.195)」,南傳作「接受」(khamanti,另譯爲「容忍;原諒;寬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接受」(accept)。

  「求于諸根」,南傳作「善統製諸根」(indriyāni samannānayamā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平衡他們精神上的器官機能」(balance their spiritual faculties)。

  「初得(MA.195)」,南傳作「立即」(ādikeneva,另譯爲「最初的;在一開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下子」(all at once)。

  「食(MA.195)」,南傳作「物質」(āmisa,另譯爲「財;食;味;利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物質的東西」(material things)。

  「深解、深察」(vodiṭṭhā honti vocari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複習與檢查」(has reviewed and examined)。

  「欲被生起」(chando j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興起熱情」(zeal springs up in him)。

  「有能力」(ussahati,另譯爲「能夠;適合;敢于」),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用上他的意志」(he applies his will)。

  「離行道者」(Vippaṭipannātt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你們迷失了你們的路;你們迷路了」(you have lost your way)。

  「與物質相雜的」(āmisehi saṃsaṭṭ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依戀于物質的事」(attached to material things)。

  「買賣論價」(paṇopaṇavi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論價」(haggling)。按:paṇopaṇaviyā含意不明,āpaṇa爲「市場」的意思。

  「不適當」(na upeti,原意爲「不靠近;不到達」,此處依英譯轉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適當」(would not be prope)。

  「複原的」(ruḷhanīyaṃ,原意不明,此處依英譯轉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恢複精力」(refreshing),Thanissaro Bhikkhu老英譯爲「複原」(healing)。

  「身證(MA.195)」,南傳作「身證者」(kāyasakk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身體的見證者;親身體證者」(a body-witness)。

  「見到;見到者(MA.194)」,南傳作「得見者」(diṭṭhippatto,逐字直譯爲「見+達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達到見者」(one attained-to-view)。

  「信解脫(MA.195)」,南傳作「信解脫者」(saddhāvimut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信自由者;以信釋放者」(one liberated-by-faith)。

  

《中部70經 記大其哩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