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平靜者,他回避,凡這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在那裏,世間物質的取著全都無余滅者,他修習像那樣的平靜。
屋主!猶如男子拿燃燒的草炬後如果逆風而行,屋主!你怎麼想:如果那位男子不急速地放棄燃燒的草炬,那燃燒的草炬會燒到他的手,或會燒到手臂,或會燒到其他肢體,他以其因緣而會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嗎?」
「是的,大德!」
「同樣的,屋主!聖弟子像這樣深慮:『世尊說:欲如草炬而多苦、多惱愁,在這裏有更多過患。』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這個後,……(中略)他修習像那樣的平靜。
屋主!猶如有深過人的炭火坑,布滿無焰、無煙的炭火,那時,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樂;不要苦的男子走來,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各捉住其一邊的手臂後,將他拉向炭火坑,屋主!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會這樣那樣地扭曲身體呢?」
「是的,大德!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爲那位男子知道:我將跌落這炭火坑,以其因緣而會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
「同樣的,屋主!聖弟子像這樣深慮:『世尊說:欲如炭火坑而多苦、多惱愁,在這裏有更多過患。』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這個後,……(中略)他修習像那樣的平靜。
屋主!猶如男子如果看見夢中的園林美景、森林美景、土地美景、蓮花池美景,他醒來會看不見任何東西。同樣的,屋主!聖弟子像這樣深慮:『世尊說:欲如夢而多苦、多惱愁,在這裏有更多過患。』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這個後,……(中略)他修習像那樣的平靜。
屋主!猶如男子乞求借用財物:高級的車乘、最上等的寶珠耳環後,被這些借用財物領前、圍繞,如果他走到市場,人們看見他後,會這麼說:『先生!那位男子確實是富人,富人們都這樣享受財富。』而其所有人不管在哪裏如果看見了,就會在那裏取回那些東西。屋主!你怎麼想:這足以讓那位男子喪氣嗎?」
「是的,大德!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爲其所有人取回那些東西。」
「同樣的,屋主!聖弟子像這樣深慮:『世尊說:欲如借用物而多苦、多惱愁,在這裏有更多過患。』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這個後,……(中略)他修習像那樣的平靜。
屋主!猶如在村落或城鎮不遠處有極密的叢林,在那裏,有具足果實、生滿果實的樹木,但沒有任何果實落在地上。那時,如果男子走來,他欲求果實、尋求果實、走著遍求果實,他進入那叢林後,如果看見那棵具足果實、生滿果實的樹木,他這麼想:『這是棵具足果實、生滿果實的樹木,但沒有任何果實落在地上,我會爬樹,讓我爬上這棵樹後,吃到飽並裝滿腰[袋]。』他爬上那棵樹後,吃到飽並裝滿腰[袋]。那時,如果第二位男子走來,拿了銳利的斧頭欲求果實、尋求果實、走著遍求果實,他進入那叢林後,如果看見那棵具足果實、生滿果實的樹木,他這麼想:『這是棵具足果實、生滿果實的樹木,但沒有任何果實落在地上,我不會爬樹,讓我從根切斷這棵樹後,吃到飽並裝滿腰[袋]。』他從根切斷這棵樹。屋主!你怎麼想:像那樣,那第一位爬上樹的男子如果不急速地下來,當那棵樹到下時,他可能斷手或斷腳或斷其他肢體,以其因緣而會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嗎?」
「是的,大德!」
「同樣的,屋主!聖弟子像這樣深慮:『世尊說:欲如樹果而多苦、多惱愁,在這裏有更多過患。』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這個後,凡這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者,他回避,凡這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在那裏,世間物質的取著全都無余滅者,他修習像那樣的平靜。
屋主!那位聖弟子就基于這無上平靜而清淨的念,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屋主!那位聖弟子就基于這無上平靜而清淨的念,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中略)了知衆生依業流轉。
屋主!那位聖弟子就基于這無上平靜而清淨的念,他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屋主!這個情形是聖者之律中事業之斷絕的全部與每一方面。
屋主!你怎麼想:你是否看見自己如聖者之律中事業之斷絕那樣的事業之斷絕呢?」
「大德!我是誰啊!誰有聖者之律中事業之斷絕呢?大德!我離聖者之律中事業之斷絕的全部與每一方面遠得很,大德!因爲我們以前認爲不賢駿的其他外道遊行者爲賢駿的,我們使不賢駿者受用賢駿的食物,我們使不賢駿者設立賢駿的住處,而,大德!我們認爲賢駿的比丘們是不賢駿的,我們使賢駿者受用不賢駿的食物,我們使賢駿者設立不賢駿的住處,大德!現在,我們將知道不賢駿的其他外道遊行者是不賢駿的,我們將使不賢駿者受用不賢駿的食物,我們將使不賢駿者設立不賢駿的住處,而,大德!我們將知道賢駿的比丘們是賢駿的,我們將使賢駿者受用賢駿的食物,我們將使賢駿者設立賢駿的住處,大德!世尊激發我對沙門有沙門愛,對沙門有沙門淨信,對沙門有沙門尊重。
大德!太偉大了,大德!太偉大了,大德!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大德!法被世尊以種種法門說明。大德!我歸依世尊、法、比丘僧團,請世尊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迫得利亞經第四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無增上慢(MA.203)」,南傳作「不極慢」(Anatimānaṃ,另譯爲「不過慢」),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非傲慢」(non-arrogance)。
「世間飲食(MA.203)」,南傳作「世間物質的取著」(lokāmisūpādānā,另譯爲「世間財物的取著」),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世間物質的執著」(clinging to the material things of the world)。
「喪氣」(aññathattāyāti,原意爲「變動;變心」,此處依英譯轉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變成沮喪的」(become dejected)。
「激發」(Ajanesi,原意不明,此處依英譯轉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激發」(has inspired)。
「對沙門有沙門愛」(samaṇesu samaṇappem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愛禁欲修道者」(love for recluses)。
「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upekkhā nānattā nānattasi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基于多樣的多樣化平靜」(the equanimity that is persified, based on persity),並引注釋書的解說,「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是關于五種欲(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的平靜,即:冷淡、不關心 (i.e., apathy, indifference),而「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是第四禅的平靜。
「平靜而清淨的念」(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逐字直譯爲「平靜+念+清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由于平靜而清淨的深切注意」(mindfulness whose purity is due to equanimity)。
《中部54經 迫得利亞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