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53經 有學經

  漢譯經文中部53經/有學經(屋主品[6])(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毗羅衛城尼拘律園。

  當時,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的新集會所剛完成不久,未被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住過。

  那時,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裏,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的新集會所剛完成不久,未被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住過,大德!請世尊第一個使用它,世尊第一個使用後,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將使用它,那對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世尊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知道世尊同意了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去新集會所。抵達後,鋪設集會所的一切鋪設物、設置座位、設立水瓶、懸挂油燈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集會所的一切鋪設物已鋪設、座位已設置、水瓶已設立、油燈已懸挂,大德!現在請世尊考量適當的時間。」

  那時,世尊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與比丘僧團一起去集會所。抵達後,洗腳、進入集會所,然後靠著中央柱子面向東坐下,比丘僧團也洗腳、進入集會所,然後靠著西邊牆壁面向東在世尊後面坐下,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洗腳、進入集會所,然後靠著東邊牆壁面向西,面對世尊坐下。

  那時,世尊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人大半夜,使之歡喜後,召喚尊者阿難:

  「阿難!請你爲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說明有學的行道者,我的背痛,我要伸展它。」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

  那時,世尊將大衣折成四折後,以右脅作獅子臥,將[左]腳放在[右]腳上,正念、正知,意念作起身想。

  那時,尊者阿難召喚釋迦族人摩诃男:

  「摩诃男!這裏,聖弟子是戒具足者、守護根門者、飲食知適量者、專修清醒者、具備七正法者、[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

  摩诃男!聖弟子如何是戒具足者呢?摩诃男!這裏,聖弟子是持戒者,他住于被波羅提木叉的自製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摩诃男!這樣,聖弟子是戒具足者。

  摩诃男!聖弟子如何是守護根門者呢?摩诃男!這裏,聖弟子以眼見色後,不成爲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爲當住于眼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製而行動,保護眼根,在眼根上達到自製;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聞氣味後,……(中略)以舌嘗味道後,……(中略)以身觸所觸後,……(中略)以意識知法後,不成爲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爲當住于意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製而行動,保護意根,在意根上達到自製,摩诃男!這樣,聖弟子是守護根門者。

  摩诃男!聖弟子如何是飲食知適量者呢?摩诃男!這裏,聖弟子如理省察而吃食物:『不爲了享樂,不爲了陶醉,不爲了好身材,不爲了莊嚴,只爲了這個身體的存續、生存,爲了止息傷害,爲了資助梵行。這樣,我將擊退之前的感受,不激起新的感受,健康、無過失,樂住。』摩诃男!這樣,聖弟子是飲食知適量者。

  摩诃男!聖弟子如何是專修清醒者呢?摩诃男!這裏,聖弟子白天以經行、坐禅,心從障礙法淨化。在初夜時段,以經行、坐禅,心從障礙法淨化。在中夜時段,以右脅作獅子臥,將[左]腳放在[右]腳上,正念、正知,意念作起身想。在後夜時段,再以經行、坐禅,心從障礙法淨化,摩诃男!這樣,聖弟子是專修清醒者。

  摩诃男!聖弟子如何是具備七正法者呢?摩诃男!這裏,聖弟子是有信者,信如來的覺:『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他是有慚者,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而感到慚,對惡不善法的入罪感到慚。他是有愧者,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而感到愧,對惡不善法的入罪感到愧。他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所聽聞的蓄積者,凡那些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法,像這樣的法被他多聞、憶持、背誦、以意熟慮、以見善通達。他住于爲了不善法的舍斷、爲了善法的具備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他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明智,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他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摩诃男!這樣,聖弟子是具備七正法者。

  摩诃男!聖弟子如何是[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呢?摩诃男!這裏,聖弟子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摩诃男!這樣,聖弟子是[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

  摩诃男!當聖弟子這樣成爲戒具足者,這樣成爲守護根門者,這樣成爲飲食知適量者,這樣成爲專修清醒者,這樣成爲具備七正法者,這樣成爲[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時,摩诃男!這被稱爲聖弟子是有學的行道者、不腐臭卵的到達者、能夠破殼而出者、能夠正覺者、能夠到達無上離轭安穩者。摩诃男!猶如有八個、十個,十二個雞蛋,被母雞好好地臥在上面,被好好地孵,被好好地培育,即使那只母雞不生起這樣欲求:『喔!願我的小雞能以足爪尖或嘴尖突破蛋殼,然後平安地破殼而出。』但那些小雞終能以足爪尖或嘴尖突破蛋殼,然後平安地破殼而出,同樣的,摩诃男!當聖弟子這樣成爲戒具足者,這樣成爲守護根門者,這樣成爲飲食知適量者,這樣成爲專修清醒者,這樣成爲具備七正法者,這樣成爲[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時,摩诃男!這被稱爲聖弟子是有學的行道者、不腐臭卵的到達者、能夠破殼而出者、能夠正覺者、能夠到達無上離轭安穩者。

  摩诃男!那位聖弟子就基于這無上平靜而清淨的念,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這是他的第一個如小雞從自己的蛋破殼而出。

  摩诃男!那位聖弟子就基于這無上平靜而清淨的念,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中略)了知衆生依業流轉,這是他的第二個如小雞從自己的蛋破殼而出。

  摩诃男!那位聖弟子就基于這無上平靜而清淨的念,他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這是他的第叁個如小雞從自己的蛋破殼而出。

  摩诃男!凡聖弟子是戒具足者,這是關于行爲;摩诃男!凡聖弟子是守護根門者,這也是關于行爲;摩诃男!凡聖弟子是飲食知適量者,這也是關于行爲;摩诃男!凡聖弟子是專修清醒者,這也是關于行爲;摩诃男!凡聖弟子是具備七正法者,這也是關于行爲;摩诃男!凡聖弟子是[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這也是關于行爲。

  摩诃男!凡聖弟子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這是關于明;摩诃男!凡聖弟子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中略)了知衆生依業流轉,這也是關于明;摩诃男!凡聖弟子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這也是關于明。

  摩诃男!這被稱爲聖弟子是『明具足者』、『行具足者』、『明與行具足者』。

  摩诃男!這偈頌被梵王常童子所說:

  「在歸屬于種姓的出生者中,剎帝利是最上的,

  明與行具足者,在天人中他是最上的。」

  摩诃男!這偈頌被那梵王常童子所善吟誦,非惡吟誦;善說,非惡說;有益,非無益,爲世尊所同意。」

  那時,世尊站起來後,召喚尊者阿難:

  「好!好!阿難!好!阿難!你對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說有學的行道者。」

  這就是尊者阿難所說,大師認可。

  悅意的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歡喜尊者阿難所說。

  有學經第叁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信如來的覺」(saddahati tathāgatassa bodh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置信在如來的開化上」(places faith in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athagata)。按:「覺」(bodhiṃ),另音譯爲「菩提」。

  「念與明智」(satinepakk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深切注意與判斷」(mindfulness and discretion),並引注釋書的解說,「聰敏」(nepakka)是「慧的詞語」,以表示念的強度,只有與慧關連,才是強的念。

  「平靜而清淨的念」(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逐字直譯爲「平靜+念+清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由于平靜而清淨的深切注意」(mindfulness whose purity is due to equanimity)。

  

《中部53經 有學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