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實的或以不真實的、以柔和的或以粗暴的、以伴隨利益的或以不伴隨利益的、以慈心的或以內瞋的。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適當時機或不適當時機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真實或不真實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柔和或粗暴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伴隨利益或不伴隨利益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慈心或內瞋地說。比丘們!在那裏,你們應該這樣學:『我們的心將不變易,我們將不說惡語,我們將住于爲[他人]利益的同情,慈心而不內瞋,我們將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那個人後而住,且以他爲所緣,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比丘們!你們應該這樣學。
比丘們!猶如男子如果拿了胭脂紅、郁金黃、靛藍、深紅走來,如果他這麼說:『我將在這虛空中刻畫形相、使形相出現。』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能在這虛空中刻畫形相、使形相出現呢?」
「不,大德!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爲這虛空非色、不可見,在那裏,不容易刻畫形相、使形相出現,這位男子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分。」
「同樣的,比丘們!有這五種語法,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以這五種語法]說:以適當時機或以不適當時機、……(中略)『我們的心將不變易,……且以他爲所緣,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比丘們!你們應該這樣學。
比丘們!猶如男子如果拿了熾燃的草炬走來,如果他這麼說:『我將以這熾燃的草炬燒幹恒河。』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能以這熾燃的草炬燒幹恒河呢?」
「不,大德!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爲恒河深不可量,不容易以這熾燃的草炬燒幹它,這位男子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分。」
「同樣的,比丘們!有這五種語法,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以這五種語法]說:以適當時機或以不適當時機、……(中略)『我們的心將不變易,……且以他爲所緣,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比丘們!你們應該這樣學。
比丘們!猶如有被搓揉、被善搓揉、被徹底搓揉過、柔軟、滑溜、斷除沙沙聲、斷除啪啦啪啦聲的貓皮袋,那時,如果男子拿了木棒或石頭走來,如果他這麼說:『我將以木棒或石頭使這被搓揉、被善搓揉、被徹底搓揉過、柔軟、滑溜、斷除沙沙聲、斷除啪啦啪啦聲的貓皮袋沙沙作響、啪啦啪啦作響。』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能以木棒或石頭使那被搓揉、被善搓揉、被徹底搓揉過、柔軟、滑溜、斷除沙沙聲、斷除啪啦啪啦聲的貓皮袋沙沙作響、啪啦啪啦作響呢?」
「不,大德!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爲那貓皮袋已被搓揉、被善搓揉、被徹底搓揉過,柔軟、滑溜、斷除沙沙聲、斷除啪啦啪啦聲,不容易以木棒或石頭使它沙沙作響、啪啦啪啦作響,這位男子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分。」
「同樣的,比丘們!有這五種語法,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以這五種語法]說:以適當時機或以不適當時機、以真實的或以不真實的、以柔和的或以粗暴的、以伴隨利益的或以不伴隨利益的、以慈心的或以內瞋的。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適當時機或不適當時機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真實或不真實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柔和或粗暴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伴隨利益或不伴隨利益地說;比丘們!當他人對你說時,他會慈心或內瞋地說。比丘們!在那裏,你們應該這樣學:『我們的心將不變易,我們將不說惡語,我們將住于爲[他人]利益的同情,慈心而不內瞋,我們將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那個人後而住,且以他爲所緣,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比丘們!你們應該這樣學。
比丘們!即使盜賊、調查員以兩邊都有木把的鋸子一個肢體、一個肢體地切開,在那裏會使心惹惱,那樣也非我的教導。比丘們!在那裏,你們應該這樣學:『我們的心將不變易,我們將不說惡語,我們將住于爲[他人]利益的同情,慈心而不內瞋,我們將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那個人後而住,且以他爲所緣,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比丘們!你們應該這樣學。
比丘們!如果你們經常作意這個鋸子譬喻的教誡,比丘們!你們會看見那細或粗的語法你們不能忍的嗎?」
「不,大德!」
「比丘們!因此,在這裏,你們要經常作意這個鋸子譬喻的教誡,你們將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鋸子譬喻經第一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道說(MA.193);稱譏、毀呰(AA)」,南傳作「貶損」(avaṇṇaṃ bhāsati,直譯爲「說不名譽過;說不稱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說毀謗;說譴責」(spoke dispraise)。
「有念依家(MA.193)」,南傳作「依存于家的尋」(gehasitā vitak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基于屋主生活的想法」(thoughts based on the household life)。
「一坐食」(ekāsanabhoj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單一期間吃」(eat at a single session),並解說這是指「日中一食」(eating a single meal in the forenoon only),而這只是建議,並非強製(but not required),因爲根據「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a),比丘只在午後到隔日黎明前被禁止進食。按:《中阿含194經》稱「一坐食戒」,《中部65經》稱此爲「學處」(sikkhāpade),可見有一個時期的「波羅提木叉」應該定有此條,應有強製效力,現存的「波羅提木叉」沒有此條,應該是佛陀立了後又開(解除或修訂)了吧。
「可于我心(MA.193)」,南傳作「使我的心歡喜」(ārādhayiṃsu vata me…cittaṃ,另譯爲「使我的心適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使我的心歡喜」(satisfied my mind)。
「善語恭順(MA.193)」,南傳作「易被說服的」(suvacoti,另譯爲「善語;從順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容易告誡」(easy to admonish)。
「言道(MA.193)」,南傳作「語法」(vacanapathā,另譯爲「語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說話的過程」(courses of speech),或「字眼」(words,MN.2),或「說話的方式」(ways of speech, AN.6.58)。
「緣彼(MA.193)」,南傳作「且以他爲所緣」(tadārammaṇ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從他開始」(and starting with him)。
「非地」(apathav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沒有地;地之外」(without earth)。
「內瞋」(dosantaroti,另譯爲「瞋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內在的恨」(inner hate)。
《中部21經 鋸子譬喻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