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我往生到淨居天,就不再來此世間。
又,舍利弗!有一些這麼說、這麼見的沙門、婆羅門:『以住處而清淨。』但,舍利弗!經這長途[輪回],除了淨居天外,以前沒被我居住過的住處不容易得到,但,舍利弗!如果我往生到淨居天,就不再來此世間。
又,舍利弗!有一些這麼說、這麼見的沙門、婆羅門:『以牲祭而清淨。』但,舍利弗!經這長途[輪回],有剎帝利灌頂王或有大會堂的婆羅門,以前沒被我牲祭過的牲祭不容易得到。
又,舍利弗!有一些這麼說、這麼見的沙門、婆羅門:『以火祀而清淨。』但,舍利弗!經這長途[輪回],有剎帝利灌頂王或有大會堂的婆羅門,以前沒被我火祀過的火祀不容易得到。
又,舍利弗!有一些這麼說、這麼見的沙門、婆羅門:『只要這位尊師男子是年輕的,黑發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他具備最高的聰明慧,但當這位尊師男子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出生已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那時,因此而聰明慧衰退。』但,舍利弗!不應該這麼認爲,舍利弗!我現在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出生已八十歲,舍利弗!這裏,如果我有四位百歲壽量、百歲活命的弟子,具備最高的記憶、記性、果斷、最高的聰明慧,舍利弗!猶如有已學、靈巧、弓術善巧的堅固法弓箭手,能以輕的箭容易地射穿棕榈樹影,他們具備這樣極端的記憶、這樣極端的記性、這樣極端的果斷、這樣最高的聰明慧,如果他們一直取四念住的問題問我,我一一回答被詢問的,他們一一記住我的回答,不更質問我第二次,除了吃、喝、咀嚼、品嘗,大小便行爲,睡覺、排除疲勞外,舍利弗!如來法的教說不被終結;如來法的文句不被終結;如來對質問的答辯不被終結,而我的四位百歲壽量、百歲活命的弟子經過百年他們已經死了。舍利弗!即使你們以臥床照顧我,也沒有如來聰明慧的改變。舍利弗!當正確地說時,凡他能說:『不癡迷法的衆生爲了衆人的福利、爲了衆人的安樂、從對世間的憐愍;爲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已出現于世間。』者,那就是我,當正確地說時,他能說:『不癡迷法的衆生爲了衆人的福利、爲了衆人的安樂、從對世間的憐愍;爲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已出現于世間。』」
當時,尊者那額叁瑪拉站在世尊背後爲世尊搧著風,那時,尊者那額叁瑪拉對世尊這麼說:
「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聽聞這個教法後,我身毛豎立,大德!這個教法的名稱是什麼呢?」
「那額叁瑪拉!因此,在這裏,這個教法,請你持它爲『身毛豎立法門』。」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那額叁瑪拉歡喜世尊所說。
獅子吼大經第二終了。
「過人法(SA);人上之法(MA);上人法(GA/AA);上尊之法(AA)」,南傳作「過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超人奇迹」(superhuman miracle)。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皮屑生起」(papaṭikajā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塊塊剝落」(cakes and flakes off)。
「(他)被冰凍」(sosinno,疑爲sosīno之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夜晚所冰凍」(Chilled by night)。
「記性」(gati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保持力;好記性」(retentiveness),並引注釋書的解說,「記憶(念)」(sati)是心中能把握百個或千個所說詞句的能力,「記性」(gati)是將那些詞句系存于心中的能力,「果斷」(dhiti) 是能複誦那些把握的與系存的詞句,「聰明慧」(paññāveyyatti)是那些詞句的含意與邏輯的分辨能力。按:「記性」(gatiyā),原意爲「趣、行方、去處」,此處顯然不是這個意思,今依英譯轉譯。
「不癡迷法」(asammohadham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屬于妄想的」(not subject to delusion)。
「不求來尊、不來尊(MA);不受請食(DA)」,南傳作「受邀不來者」(na ehibhaddantiko,逐字直譯爲「不-來+尊者」,原意爲「拒絕『請來!』的尊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受邀時不來」(not coming when asked),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亦同。
「不住尊(MA)」,南傳作「受邀不住立者」(na tiṭṭhabhaddantik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受邀時不停下來」(not stopping when asked),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亦同。
「護心(AA.31.8)」,南傳作「所處的平靜住處」(upekkhāvihārasm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住于平靜」(abiding in equanimity)。按:「護」,SA/MA譯爲「舍」,即「平靜」(upekkhā)的對譯。
「深水之中星宿(AA.31.8)」,南傳作「水光」(udakatāra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水的閃光;水的微光」(a gleam of water)。按:「星宿」,應爲「光」(tārakā,另譯爲「星;恒星;輝耀光亮之物」)的對譯。
「繞著…到處避」(sampatati,原意爲「繞著到處跳;繞著到處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逃離」(flee from)。
「脫離正行」(muttācār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拒絕習俗」(rejecting conventions, AN.3.156, MN.12),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慣于無禮貌的製約」(uses no polite restraints)。
「依法的推斷」(dhammanva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根據法推斷」(infer…according to Dhamma)。按:「推斷」(anvayo),另譯爲「類比,隨行,類句」。
「最勝處智(SA.684)」,此處南傳作「最上位」(āsabhaṃ ṭhānaṃ,直譯爲「牛王之處;牛王之狀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牛群之王的地位」(the herd-leader”s place)。按:在古印度,牛被認爲是神聖的。
「處、非處(SA.684)」,南傳作「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ṭhānañca ṭhānato aṭṭhānañca aṭṭhān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可能爲可能,以及不可能爲不可能」(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nd the impossible as impossible),另譯爲「因是因,以及非因是非因」(cause as cause and non-cause as non-cause)。按:「可能」(ṭhāna),另譯爲「處;地方,住處,狀態,點,理由,原因,道理」。
「成就戒(MA.22)」,南傳作「戒具足」(sīlasampanno,另譯爲「戒成就」),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德行行爲上成就」(accomplished in virtuous behavior)。
「胎膜」(vatthikosaṃ,逐字直譯爲「膀胱+繭(包起來的東西)」,另譯爲「陰藏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胎包;胎膜」(the caul)。
《中部12經 獅子吼大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