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起呢?當安住時,在哪裏安住呢?凡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
而,什麼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呢?眼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耳是在世間中……(中略)鼻是在世間中……舌是在世間中……身是在世間中……意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色是在世間中……聲是在世間中……氣味是在世間中……味道是在世間中……所觸是在世間中……法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眼識是在世間中……耳識是在世間中……鼻識是在世間中……舌識是在世間中……身識是在世間中……意識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眼觸是在世間中……耳觸是在世間中……鼻觸是在世間中……舌觸是在世間中……身觸是在世間中……意觸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眼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耳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鼻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舌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身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意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色之想是在世間中……聲之想是在世間中……氣味之想是在世間中……味道之想是在世間中……所觸之想是在世間中……法之想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色之思是在世間中……聲之思是在世間中……氣味之思是在世間中……味道之思是在世間中……所觸之思是在世間中……法之思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色之渴愛是在世間中……聲之渴愛是在世間中……氣味之渴愛是在世間中……味道之渴愛是在世間中……所觸之渴愛是在世間中……法之渴愛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色之尋是在世間中……聲之尋是在世間中……氣味之尋是在世間中……味道之尋是在世間中……所觸之尋是在世間中……法之尋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色之伺是在世間中……聲之伺是在世間中……氣味之伺是在世間中……味道之伺是在世間中……所觸之伺是在世間中……法之伺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裏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裏安住。
比丘們!這被稱爲苦集聖谛。
滅谛的說明
而,比丘們!什麼是苦滅聖谛?就是那渴愛的無余褪去與滅、舍棄、斷念、解脫、無依住。
而,比丘們!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哪裏被舍斷呢?當被滅時,在哪裏被滅呢?凡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
而,什麼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呢?眼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耳是在世間中……(中略)鼻是在世間中……舌是在世間中……身是在世間中……意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色是在世間中……聲是在世間中……氣味是在世間中……味道是在世間中……所觸是在世間中……法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眼識是在世間中……耳識是在世間中……鼻識是在世間中……舌識是在世間中……身識是在世間中……意識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眼觸是在世間中……耳觸是在世間中……鼻觸是在世間中……舌觸是在世間中……身觸是在世間中……意觸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眼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耳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鼻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舌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身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意觸所生受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色之想是在世間中……聲之想是在世間中……氣味之想是在世間中……味道之想是在世間中……所觸之想是在世間中……法之想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色之思是在世間中……聲之思是在世間中……氣味之思是在世間中……味道之思是在世間中……所觸之思是在世間中……法之思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色之渴愛是在世間中……聲之渴愛是在世間中……氣味之渴愛是在世間中……味道之渴愛是在世間中……所觸之渴愛是在世間中……法之渴愛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色之尋是在世間中……聲之尋是在世間中……氣味之尋是在世間中……味道之尋是在世間中……所觸之尋是在世間中……法之尋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色之伺是在世間中……聲之伺是在世間中……氣味之伺是在世間中……味道之伺是在世間中……所觸之伺是在世間中……法之伺是在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色,這渴愛當被舍斷時,在這裏被舍斷,當被滅時,在這裏被滅。
比丘們!這被稱爲苦滅聖谛。
道谛的說明
而,比丘們!什麼是導向苦滅道迹聖谛?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見?比丘們!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向苦滅道迹之智,比丘們!這被稱爲正見。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志?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比丘們!這被稱爲正志。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語?戒絕妄語、戒絕離間語、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比丘們!這被稱爲正語。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業?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比丘們!這被稱爲正業。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命?比丘們!這裏,聖弟子舍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比丘們!這被稱爲正命。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精進?比丘們!這裏,比丘爲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爲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舍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爲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爲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比丘們!這被稱爲正精進。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念?比丘們!這裏,比丘住于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于世間的貪與憂;住于在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于世間的貪與憂;住于在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于世間的貪與憂;住于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于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被稱爲正念。
而,比丘們!什麼是正定?比丘們!這裏,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比丘們!這被稱爲正定。
比丘們!這被稱爲導向苦滅道迹聖谛。
像這樣,或住于在自己的法上隨觀法,或住于在外部的法上隨觀法,或住于在自己的與外部的法上隨觀法,或住于在法上隨觀集法,或住于在法上隨觀消散法,或住于在法上隨觀集法與消散法,或『有法』的念已現起,直到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而住于無依止,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比丘這樣住于對四聖谛在法上隨觀法。
谛節終了。
隨觀法終了。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七年,二果其中之一果應該可以被預期:當生完全智,或當存在有余依時,爲不還者狀態。
比丘們!別說七年,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六年,……(中略)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比丘們!別說一年,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七個月,二果其中之一果應該可以被預期:當生完全智,或當存在有余依時,爲不還者狀態。比丘們!別說七個月,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六個月,……(中略)五個月,……四個月,……叁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比丘們!別說半個月,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七天,二果其中之一果應該可以被預期:當生完全智,或當存在有余依時,爲不還者狀態。
當像這樣說:『比丘們!這是爲了衆生的清淨、爲了愁與悲的超越、爲了苦與憂的滅沒、爲了方法的獲得、爲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時,緣于此而說。」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念住大經第十終了。
根本法門品第一終了,其攝頌:
根本、善自製、法之繼承人,恐懼、無穢、希望、衣服,
削減、正見、念住,無與倫比的最上之品善完成。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樂食(MA);食樂痛(AA)」,南傳作「肉體的樂受」(sāmisaṃ vā sukhaṃ ved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肉體的快樂感受」(carnal pleasant feeling, SN.36.14)。按:「肉體的」(sāmisa),另譯爲「有味的;有食味的;物質的;塗滿食物的;有物質的」。
「樂無食(MA);不食樂痛(AA)」,南傳作「精神的樂受」(nirāmisāpi sukhā ved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精神上的快樂感受」(spiritual pleasant feeling)。按:「精神的」(nirāmisa),另譯爲「無食味的;無染汙的;離財的;無肉的;無欲望的;無實質性的;離物質的;非物質的」。
「或有余得阿那含(MA.98」,南傳作「或當存在有余依時,爲不還者狀態」(sati vā upādisese anāgāmi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或者,如果有執著的殘渣,不返回」(or if there is a trace of clinging left, non-return)或「或者,如果有執著的殘渣,不返回的狀態」(or, if there is a residue of clinging, 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SN.48.65)。
「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ñāṇamattāya paṭissatimatt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爲僅夠的理解與深切注意」(for bare knowledge and mindfulness)。
「色之想」(Rūpasaññ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色的認知」(perception of forms, SN.25.6)。
「色之思」(Rūpasañcet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色的意志力」(volition regarding forms, SN.25.7)。
「色之渴愛」(Rūpataṇhā The craving for sights),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色的渴愛」(craving for forms, SN.25.8)。
「色之尋」(Rūpavitakko),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景色的『想』」(”Thinking” of sights, DN.22)。
「色之伺」(Rūpavicāro),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景色的『沈思』」(”Pondering” on sights, DN.22)。
「有身體」(Atthi kāyo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身體」(there is a body)。
「如其住立、如其志向、有界之身」,參看《中阿含81經》比對。
「出生、入[胎]、生起、再生」,參看《中阿含29經》「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比對。
《中部10經 念住大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