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娑婆世界我們的煩惱非常深重,沒有財追求財,因爲這些欲望讓我們自己受苦受難。我們現在處在苦海無邊過程中,其原因也是我們的欲望太多。所以說今天修行要對治虛妄的貪欲,要認識我們自己爲貪欲造了哪些業,受了什麼苦。
我們要對治自己的嗔恨心,嗔恨心對我們的危害又是什麼要了解,當我們不了解的時候修行怎麼修呢?自己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都沒有辦法分辨出來,你修什麼呢?所以說修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要遠離嗔恨心。所以說世間人民,一切人際關系當中我們要提倡相互恭敬,相互慈愛,要對治彼此的憎惡忌妒。在財物上我們要有無相通,對于財物、能力、智慧我們要學會布施,要把自己富足的部分回向給衆生,不要悭貪不舍。我們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隨時隨地要學會和顔悅色。所以說佛教的弟子就在和合當中修學,大衆要和合。要建立起彼此的一種協調關系,良善關系,就要從我們每個人的和顔悅色當中做。不要相互違背彼此的心願,不要搞鬥爭。這個世間上如果說人人都拿出煩惱來,整個世間上就是苦海了。越說越心傷,紅塵世間也是這樣,你說一點,他說一點,好象世間就不得了。像這個道場裏一樣,大家吃了飯沒事,聚在一起說功德,你說一點我說一點,那這個道場就好得不得了了。如果大家都說是非,那這個道場就不是道場了。我們要學會和顔悅色,言語、態度常常要做到和氣高興、不煩惱,讓我們自己內心能調和下來。今天還有居士在說你今天想罵我?你在教別人要面色和合,這就在給我們講道理。特別是這些老居士,兒女都恭敬得不得了,在寺廟裏被你小和尚呼來呵去,心裏當然就不舒服了。所以世間上的人不知道這些人是因爲信仰而到一起的。
北傳佛教實際上都很開放。師父看到居士們來都要起立合掌。南傳佛教就不是這樣的,居士來給你頂禮你要是站起來,他認爲你不接受他。南傳佛教的信衆給師父頂禮,師父用自己的心給他回向就行了(不用起來)。在北傳佛教這個師父就要遭誹謗了,他給你頂禮你不動,他會說這個師父架子好大哦。其他不信仰的人不知道佛教中哪個大,哪個小。他以世間上的觀點看,你們老年人這麼辛苦,他想不明白。今天你能想得清楚嗎?好多居士其實還是能想通。我在家裏我是老太爺老太婆了,今天到你這個寺廟來給你師父頂禮,這個和尚這麼高貴,他在師父面前出言不遜,沒有恭敬,外面人一看沒有規矩了,是不是這樣?許多地方就是這樣,你在家居士就要做一種在家居士的相狀。你恭敬他,我們要以恭敬心來修行。我們和顔悅色不是說世間上要怎麼樣,而是自己的生活需要這樣,這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種素質。
我們今天的修行人往往要看別人的臉色,你對我笑我就對你笑,現在是“講生意講條件”。他給師父們也講這樣的條件,現在的出家人也講條件。師父叫他幹什麼,他說師父你給我什麼東西,沒有大小規矩,說話不知道謙讓,這往往就是修行不到位的。國家有國法,家裏有家法,廟裏有廟法,大家彼此之間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自己失自己位置之時,對外在就有強求的欲望就很多,失望的地方就很多。一失望自己就會起嗔恨心,煩惱心,不高興的心。所以修行就是落實在人際關系中,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恭敬,相互慈愛。大家好不容易到一起,有緣在一起共修佛法,不要增長彼此之間的討厭、忌妒、憎惡,要常和顔悅色。爲什麼要這樣呢?如果我們不能和顔悅色,就會結成將來的冤家對頭,結起來之後對于我們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傷。所以說大家看經書上,或時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我們平時有沒有恚恨心呢,如果有,你違背我,我違反你,是違願,面臨這些違願了,世間上哪有一帆風順的事情呢?所以這些不如意的事常常顯現,這些違願常常顯現,而我們之間難免又有鬥爭。有很多說出家人就不鬥爭了,可一跨進佛門的行業,他一看眼睛都睜大了,你叁寶弟子怎麼比我們在家的還厲害呢?什麼地方你不是一樣?在家裏你夫妻之間是不是永遠不吵嘴,永遠都是和睦相處?很少,這是前世修得好,前世相互恭敬,修得好所以這一輩子夫妻到一起來沒有更多的嗔恨心。但是好多家庭裏不會不打不吵不鬧,不打不吵感情相反的還不牢固。世間上人說夫妻之間很少達到這種,要修得好就有,要修得不好,兩個人鑽到一起難免還是有鬥爭。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鬥爭,你在家裏兩個人都是這樣。在佛門當中來自于五湖四海,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文化背景不一樣,社會背景不一樣,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也不一樣,你在這裏面難免就會發生矛盾。你心裏想這樣的事情並不能出現,你追求這種事情,滿不了願,所以說那是歸因于我們以前福報不具足,人緣不具足,有這些矛盾鬥爭是很正常的。遇上違願之後我們就會興起鬥爭心,一時的嗔心能慢慢造成小恨。而這種小恨不可低估,冤冤相報沒有停的時候。八苦之間就有冤憎恨苦,冤家路窄,遇到一起這些違願經常在身邊顯現。我們是一種苦,一種煩惱,到最後互相害,所以這樣的一些嗔恨心到了後面就是越長越厲害。所以說要越到後面來,小的嗔心要結成大的冤家對頭,這是非常厲害了。
佛教曆史上有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的種族當中,有個外孫是人家國家的。琉璃王的父親當初想要娶一個釋迦族的女子,他要跟釋迦族和親。以前國與國和親就是搞好關系的。可是釋迦族當時並不同意將釋迦族公主嫁給他,將一個奴婢裝份起來對他說是真公主。結果把假公主接回去了,生了一個小孩,就是以後的琉璃王。小的時候他走外婆家,到釋迦佛他們那個國家去玩兒。釋迦族的小孩都知道他是假公主的兒子,常常要罵他是下人生的。他受了氣心裏就發願將來要把釋迦種族殺光。等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講經說法,這個琉璃王也當了國王了。他就帶兵到他外婆家,把以前毀謗過他的人全部殺光。釋迦牟尼佛在路上攔了他叁次,佛就在這個路上打坐。他一看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打不成了。釋迦牟尼佛這樣攔了他叁次,他的心都沒有去除。最後實在忍不住了,他去釋迦種族大開殺戒,血流成河。當時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想利用神通把釋迦種族的人裝到玻璃瓶送到天上去。他利用神通要裝幾百個人,裝到天上去他就殺不了了。釋迦佛說你救不了的,是以前的業造成的。這一輩子的冤家對頭,是以前就結下的。琉璃王把釋迦種族殺得差不多了,再把送到天上去的這些人送下來一看,沒有一個活人,全部化成血水(鬥爭非常慘酷)。你看這個小孩小的時候,因爲爭鬥起了這樣一個心念,長大了他就要攻打外公外婆家。這些冤家對頭從一點一點小的嗔恨心結下來的,所以不要忽視我們今天一時的嗔恨心,要是不注意要把彼此的嗔恨心惹起來了,將來的恨就大了。所以我們要和顔悅色,減少彼此的嗔恨心。因爲我們的見解看法有差距,由這樣的差距難免形成鬥爭。
所以或時心诤,有所恚怒。總的歸根結底一個嗔心就可以包含,所以貪嗔癡損傷我們內心,也損傷人際關系。所以這一點點的嗔恨心在我們內心裏,不要讓它形成種子。我們對別人的不高興之心不要留在內心裏面,長此以往嗔恨心增加起來了不得了。以前看了一個故事,兩個朋友他們一起去海灘,發生不愉快了,這個朋友批評他,話說得很惡毒。于是他就到沙灘,拿一根木棍寫在沙灘上寫,某年某月某人罵我。海水一沖上來,這個字沒有了,他也出了氣了。慢慢地這個人生病了,這個同修幫助他,他非常感動。于是他就找石頭刻上某年某月某人怎麼幫助我了。朋友就問他爲什麼我讓你煩惱你寫在沙灘上,我對你的好處你要刻在石頭上。他說因爲石頭上不輕易磨滅,我要在心裏永遠記住你的好處,這是教我們爲人處事的方法。教你不起心動念很難,要叫你不起心動念,除非你是石頭。你那些不高興過了就算了,不要記在心裏面。當面情緒來的時候,彼此之間發發脾氣沒有關系,下來之後要忏悔。非要叫你不起心動念不可能,我們現在凡夫修行很不具足,難免就會産生這些不高興心。這些不高興心很快要讓它過去,要忘記。如果你把不高興牢記在心裏面,那就是讓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由于你有恚怒心就很難了。要把嗔恨心在少的時候就對治下去,發火正當在火頭上的時候,九牛二虎也拉不過來。不要讓嗔恨心發展到極限,發展到極限的時候很難對治。我們的心念就是這樣,因爲起心動念都在起惑。我們學佛法是對治我執,時時刻刻都在對治自我的執著。我們吃飯的時候爲什麼沒有朝別人的嘴裏塞呢?各人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衆生有我的執著,但是佛法要對治這種執著,我們在平時是不是真的對治了呢?平時吃飯的時候朝自己嘴裏塞就是在助長我執。我們平時說吃飯爲大衆而吃飯,人家說你說假話,不求實際,你怎麼不朝別人嘴裏塞呢?從發心上來說是菩薩發心,但是從力量上來說呢,連自己都度不了,你還能度別人嗎?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少給別人造一些煩惱,對別人是不是一種幫助呢?心態不一樣,這樣你吃飯每一口飯不會增長執著。
常斷一切惡,當他內心有這種的時候,他念念之間不會增長自我的執著。念念之間在對治自我的執著,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行,念念都在增加自我的執著,念念增加。爲什麼說我們今天明心見性這麼艱難呢?因爲以前你這種執著增加得太長久了,你做這種事情太長久,太習慣了,而你今天明心見性的功夫僅是剛開始而已。你對佛法非常陌生,所以日常的生活過程當中,我們常是增加執著。吃飯的時候你不懂佛理,你就是在增加自己的執著。世間上你看著饅頭好吃一點的,你都會先去抓那個饅頭,那就是增長你的執著心。上大殿的時候,天熱啊,我要占最有利的地位,我要…
《安居講法第二十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