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十六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些苦而發生出離心,對你有沒有好處呢?有啊。在人際關系當中不知道吃了多少虧,那你對紅塵世界是不是厭離了。如果你認爲你從小到大所經曆的這些和你學佛沒關系那就錯了,他一定有關系,能夠成爲你厭離娑婆的資糧,讓它們成爲不離自己的苦而念佛的資糧。這叫會叁歸一,給大家發揮了。

   修聲聞乘的法給修緣覺乘的法打下基礎,緣覺乘的法包括了聲聞乘的法,緣覺乘又是菩薩乘的基礎,所以後面包容前面,這叫會叁歸一,最後究竟成佛。佛法的圓滿也不離于自己所修的,不斷地擴大圓融,就是這樣的。乃至不是佛法,世間上所受的苦,都能成爲你厭離娑婆世界的基礎。是不是把現實回會歸于佛法呢?從文革當中走過來經曆,都可以成爲你學佛的資糧,每一個人想起你受的苦都是刻骨銘心。要常思維這些痛苦,而對娑婆世界發生厭離。你學佛從最初皈依,一直到今天你對學佛所得的任何好處,佛法僧叁寶對你的救護,完全回歸到佛法的信心上來。不要讓我們每一天白浪費掉了,每一天對你學佛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把我們人生成長轉化成學佛的動力,會叁歸一的方法要讓我們能學會,你不要認爲學佛之前或之後好像沒有聯系。有的!要把這些全部總結起來。會總結的人總結經驗成果,爲後一步的學習努力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善于發現問題總結問題,那修行是沒有辦法的。把原來的叁乘佛法,我們現在把原來人生當中的點滴全部回歸到學佛上來,對于我們是一種非常殊勝的佛法。要學會怎麼會叁歸一,怎樣把過去的經曆轉化成成佛的資糧。

   四、無別名一。就實論實,由來無別,故名爲一。一個界可以容納大千世界。我們可以嗎?有一個大學問家他學問非常淵博,這個禅師就贊歎他,你這個大學問家,你讀書學的書九個車都拉不完,你很有學問哦。他就很高興,我讀的書不少啊。禅師就說你學了這麼多,你看了這些書在哪兒呢,你的學問在哪兒呢。這個大學問家一聽就明白了,書讀萬卷藏于自心,內心就可以把書藏在內心裏。“一毛端能現寶王刹海,一微塵裏轉大*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不就是一微塵裏轉大*輪,虛彌山可以藏于一個毛孔當中,他就可以這樣。隨便哪一車的書都可以把你給淹沒到書山當中,但你學的東西在哪裏呢?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叫你寫回憶錄要寫多少,藏于我們自己的八識田中,這就是自心微妙不可思議。一直到今天我們所經曆的方面在我們八識田中都有影響,現前一念就把過去無量界以來的惑業苦完全總持無疑。所以說我們的點滴都和佛法不相別離的。煩惱即菩提,一即一切。我們想修學佛法就要認識自心這種微妙的功用,從來就是沒有區別的。總持無疑

   像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弘揚禅法,在他之前說的佛法人家看來修行都非常艱難。後來達摩禅師來傳法,人家問他你的法有多殊勝。達摩禅師說非常簡單,手掌就是生死,翻過來就是菩提,很快。禅法就是這麼迅速,你能知道嗎?你還是不了解禅宗的殊勝。你只有好好念佛,你轉化不過來嘛。你要能轉化過來生死就是菩提,煩惱就是覺悟,就是淨土。所以你走到哪裏都是淨土,只要你心淨。如果你現在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沒有這樣的悟性就只能以阿彌陀佛來轉化你不幹淨的心,讓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說點滴是般若,都是般若實性。煩惱即菩提,沒有兩樣,從來沒有。這個世間上只是一個真如世界,衆生世界是不存在的假象。由于假象存在就隱沒了真象,所以究竟一乘的道理很多。簡單有四種層次。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呢,一乘法,覺悟一乘法的功用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而到了涅磐寂靜的成佛彼岸。不生不滅,相對于生死輪回的世界。到達不生不滅的涅磐境界。所以說,究竟一乘是修行,至于彼岸是正果,修行正果。

  我們的懷疑心是根本煩惱之一。由于懷疑,像大海一樣無窮無盡,見什麼懷疑什麼。我們今天的人疑心就比較重了,人與人之間沒有相互信任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能把這些懷疑心完全去除掉。斷除懷疑心,斷除之後決定不再生起來,就像頭一砍掉就再也生不起來一樣。要把虛妄的懷疑心要去除掉,信心就是我們實實在在的真心寶藏,能相信。要除妄想,才能斷除懷疑,智慧的理解即是內心裏是對佛法理解了。

   從恭敬中信心中來啓發智慧。不是你燒叁柱香,觀世音菩薩你慈悲一下叫我趕快開悟。外在的觀世音菩薩趕緊把智慧給你塞進來可以嗎?慧由心出,從我們內心裏流露出來的。從我們的信心恭敬心虔誠心中流露出來的,所以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是來修恭敬心,虔誠心,清淨的信心。當把這種清淨的信心能夠修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從內心裏自性流露。所以說佛法是本有家真不從外來,我們的智慧也是。你要把煩惱對治了,這種智慧自然能顯發出來。我們講的是通俗的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阿彌陀佛的神通加被,這種懷疑都不存在。心裏清淨,信心本自具足,智慧就像我原來就有一樣。

   阿彌陀佛的神通智慧的加被,不可思議。現在娑婆世界的人如果有神通都能加被人家,有這種,本來他不會講經說法菩薩一加被他,他講來就非常圓滿。當你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你用虔誠心恭敬心有相應心的時候,你講出來的佛法你都會吃驚。登上講經法臺了,請十方諸佛加被于你,得到加被之後就不一樣了。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如實如法地去修,有沒有諸佛菩薩來護法呢,是有的。所以你要有這種心態,要有恭敬心,要有精進的信心。有這種信心的時候,諸佛菩薩隨時和我們在一起。能絕斷以往,一得到阿彌陀佛的加被的時候,這種力量馬上就顯前了。這是修證佛法。于佛的講經說法,教化衆生的法他都能理解都能學習。這種道理他都明白,看經是爲了明理。

  

  所以佛證法有哪些呢,有證教兩個方面。說教是“教法”,修行當中是證法。于佛教法,佛的言教,語言文字,能完全通達理解,一點懷疑都沒有,那是對教法通達無疑。“決斷疑網,慧由心出。”能把自性的智慧完全流露出來,這叫學修一體化。教證、學修能完全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教證二法圓滿。智慧如海,所以這種智慧呢,表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同修的智慧深廣無邊。

  

  智與慧是有區別的。六度波羅蜜,更圓滿的是把六度開爲十度。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開出四個(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

  

  決斷叫智,諸法皆空,有空慧的叫慧。能夠知道空的道理叫慧。能知道從空出假叫智,智與慧是有區別的。慧呢?慧是選擇,選擇好與不好,都叫慧,不分別善惡。世間上人有沒有慧?也能選擇,你選擇善,他選擇惡,他也有慧,但是他沒有智。《法華經》上說慧是鑒別于空性的道理,智是從空出假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能從空出假,化出千百億化身度化衆生。應現女身而得度者即現女身,現佛身而得度者現佛爲之說法。觀世音菩薩叁十二顯化身,他就有這種能力。順應于衆生的根基而給講經說法,一說就能度化他。從空出假,利益衆生的智慧。所以從第六度中開出四度就成爲十度,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智慧非常深廣遠大,沒有辦法說得清楚。

   能知空又能知有,中道智慧。無一不知,一空一切空,當他住于空位的時候,一切有都住地空位。有也空無也空。空掉一切執著。不僅是對惡法不執著,也善法也不執著,一空一切空,他能達到這種境界。在傳統的說法當中,有多少種空?十八種空,二十六種空,這種空智慧是一步又一步地深入。所以這種放下的學問太精深了。空裏有很多學問,依四禅八定而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他就完全具備。一空一切空,沒有一件法能增長他的執著,沒有一件法能增長他的無明。我們現在人家從女色上把你打不動,從金錢上把你打動了,你總有一個缺點。這裏戰勝不了那裏也能戰勝你,你要學習皆空空,究竟空的智慧。門門都是空門,你都沒有辦法,那你的空慧就圓滿了。在世間上見聞覺知,起心動念,開言吐語,你要一空一切空,你現在叫你放下錢,你放下了,你能把錢空掉。魔王的法有很多,我們今天有什麼魔,魔太多了。有睡覺魔,懶惰魔。你要有智慧,智慧如大海,學一空一切空,不僅僅是世間法把自己約束不住,出世間法也把自己約束不住。沒有執著,用無執著心來修行到底。

   歸于理性,一空一切空,一有呢也是一切有。我們相信因果,空也是因果。釋迦牟尼佛就能從空出有,從空法當中來建立一切因果,十法界的因果如法建立。我們現在只知道空,因果法完全不講了。真空一定和妙有結合在一起。一定要有因果,一有一切有,能成立因果法。對于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貪心會引生什麼樣的結果,愚癡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所有的戒法當中釋迦牟尼佛都給你講得清楚了。真空就和妙有是結合在一起。所以他的空就是色,色即是空。以前那個禅師就問徒弟:空在哪裏,你把空抓給我看看。徒弟往空中抓了一把,說這是空。師父說不對。徒弟就問師父那空在那裏?師父說你過來,師父一把揪住他的耳朵說,這就是空。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今天也要這樣,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你現在成就不可能。我們鈍根衆生煩惱深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通過阿彌陀佛的加被,智慧如大海,能成就這樣的智慧。

   “叁昧如山王。”什麼叫叁昧,簡單說就叫定,禅定。“叁昧如山王。”表示極樂世界的衆生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禅定功夫就像須彌山一樣,很厲害。不要說十二級的狂風,一百級的狂風吹不動。定力就像須彌山一樣。我們現在的定力有沒有啊?沒有。以前蘇東坡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差人送給佛印禅師看。佛印禅師就在後面給他批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就氣壞了,沖過河去找師父理論。師父就給他寫了“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你是不是八風吹不動嘛?早上吃了饅頭他晚上還要回味,這個味道太好了,你說你有定力嗎?這裏是贊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定力非常深厚。

   那麼定力呢有的翻譯成叁昧,有的翻譯成叁摩地。不同的稱呼意義都差不多。譯過來就是叁昧叁摩地。其義有這麼一些。

  第一個什麼叫定,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大家都希望有定力。禅定功夫,那禅就是定,定就是禅。就是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念佛,全身心地投入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除此而外,其他的環境都不去分心。把你的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名號中。自心不爲其他環境所動,在淨土中叫一心念佛,這叫定力。

   第二種呢,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人受所受皆空極,能念所念皆空極。分別所念,都安住于一句阿彌陀佛中,來增長自己的信心願心。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可以把自我變成阿彌陀佛,佛我不二。我在佛光當中念佛,佛在我心當中念我,二念如一沒有分別。所以說念著,阿彌陀佛就全部呈現于我自己的色身,我自己色身也完全依托于阿彌陀佛的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四十八種願力,完全同化于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神通過程中,完全沒有分別。我在佛中,佛在我中,佛我不二。念到這種地步,無能念所念。

   第叁是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能夠調整自己內心來修定的時候,要調身調心,把自己的身體調好,四大要融洽,不要生病,要平衡調和四大。有一大不調就要生多少病,四大不調呢,諸病纏身。四大一調和身體是非常莊嚴清安,修行就比較具足。把身體調好了我們還要調呼吸,要使非常暴烈的心慢慢地調來非常溫柔,馴善,要調柔下來叫調。把委曲的心呢,要調直。要把委曲的心調直。我們現在衆生的心是不是很直啊?他不敢跟我提意見,說這個師父脾氣很怪,我不敢提。我說你覺得該提就提嘛,我不高興是我修善不好。要把委曲的心要調直,你想什麼就可以給我說什麼,沒有更多委曲,修行人要習慣于這種坦誠相見。要學直心是道場,不要那樣委曲。我經常給大家強調你要明了你自心究竟需求什麼,不要在不需求的東西上。那就是走冤曲路。

  要認識自心,認識自己真正的需求。把我們的散亂心要收攝起來。關閉六根,自心念佛,把所有的能量放在念佛上,不要放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去。要包括叁個層面,把暴力的心要調來非常馴善,要把散亂心收攝起來。這是第叁種含義。

  

  第四是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把自心端正之後,自己依法而行。佛法上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樣修行。要依信願心而念佛,依法修行,法住法位,心住法位。你內心要安住于佛法,不要離開佛法。

   第五種含義是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你做那些損傷別人又不利益自己的行爲要停止下來,要把我們的心從煩惱中停止不做惡法。把一切惡法停止下來,這叫息滅一切貪嗔癡殺盜淫。什麼叫緣,以佛法爲緣,以佛法爲慮。你現在叫你心裏不貪緣,你辦不到。不要貪緣男女,要貪緣一句佛號。要修證起來。依于這句佛號而起心動念。所以叫息止緣慮。

  從這五個方面就能明白叁昧是什麼意思。還有等持,等念,我們相應于念佛的心,信念行不改變,不爲煩惱所改變。把這種法門要修到自己究竟成就,依念佛而成就。修行佛法不輕易改變自己,依照這種佛法要堅持下來,不間斷的修行,一直到自己成就。要把我們的心在一心不亂的念佛當中來感受自己的快樂,感受自己的善法欲。你念得辛苦還是煩惱還是念得歡喜自在無量?你要念得舒服高興歡喜往生,念得輕松自在。

   你是怎麼念的?在我們現在做這種事情的時候你要盡量讓他高興快樂,把善法欲培養起來。我們現在修行很不具足,每天都要吃飯。就要以歡喜心來吃飯,每一天吃飯的時候我都以感恩心,衆生成就了我這一碗飯,我要回報于十方一切衆生。我自己不吃飯我修行沒有力量面臨這一碗飯能成就我的能量,我要感謝佛法僧叁寶,一切衆生。要歡喜吃飯,歡喜增加自己的能量,要把自己增加的能量放在念佛過程中。吃飯也是一種修行,每天吃飯你都能吃得歡喜自在。還要鎮定如雪山,自心一處無事不辦,要一心一意地成就自己的修行。你能離開吃飯睡覺見聞覺知嗎?我們現在還不能離開。你要以智慧把這些圓融于自己的修行功德當中,當你不能圓融就影響你念佛。當你圓融起來了,你做什麼都和念佛聯系在一起,形成不二法門。都是爲念佛做准備,不分割的。生活和學佛就是一體,包括你在掙錢,你都要把它和你修學佛法圓融起來,那這個佛法就叫不二法門。你的生活和修行就是一體,念佛的過程中主要的是功夫成片,你沒有圓融的智慧你是辦不到的。

  

  

《安居講法第十六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