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苦得樂。你在世間上做生意,要出人投地,要當和尚學佛,有什麼不同呢?是追求智慧的圓滿。所以站在這種角度上,大家不要有太多的分別。你是信佛教的,我是信共産主義的,不要有這麼多分別。用共識來達成對大衆的包容。所以說佛教就非常好理解了。你現階段學這樣學那樣我都贊歎隨喜,到最後你還要回歸到根本道路上來,要學佛,學這種智慧,學習這種淨化自心,“英雄到老皆歸佛,未有神仙不讀書。”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追求我們自己的快樂放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去。這叫弘誓功德。爲什麼要利益衆生?衆生跟我們相關,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要舍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會害自己。所以我們要知道把自己的利益要放在周圍的人群當中去,利益大衆,幫助大衆,學佛就是要把這種心態建立起來。
誓願斷惡修善度衆生,這種心念要開闊。弘一法師在講的時候就專門講過這種方法,要發廣大心,這種氣量心胸就擴大。我們平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就是學問,知道這裏的所有關系就能發廣大心,不僅是抓住自我一個人。弘誓功德,這樣而做功德所積累的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就不是平時我們凡夫發心。平時凡夫發心燒香保佑我自己長得漂亮一點,往往是爲自己著想。你追求好處,僅追求我自己的好處。他人呢?我就管不過來了。這個時候你做的事情,你在燒香拜佛,是僅爲一個人,那他得到的好處是非常有限的。假如你燒香不僅是爲一個人,爲誰呢?爲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由于數量上的差別,我們發心的廣大一下就顯出來了,我們所做的事情也不一樣。只爲自己是自私自利,爲人民大衆而死叫死得偉大。要發廣大誓願,以廣大誓願而做的功德的量,福德智慧就非常大。所以把這種心胸開闊了,把我們的見識增長了,做的功德自然就非比尋常,就建立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所以把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建立起來就是一件功德。
所謂功德,是見因爲功,明性爲德。要明心見性,如實認識自己就算功德了。當你不能如實認識自己的時候,你做功德是表面上在做功德。我發心當義工,我出錢等等一切,好像我也在做功德。你所做的這些事情與你明心見性並沒有多少作用,沒有多少幫助。所以學佛的呢,首先要求在最初讀佛經的時候,明白佛經裏講什麼?衆生的自覺之門,自性之門,自己救度自己的門。佛法幫助樹立我們的自信、自尊、自強自度,認識自己。到了關鍵時候還是要看自己,學佛人是這樣的。
我們求菩薩燒一燭香,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出來,你說阿彌陀佛沒來,你怪阿彌陀佛嗎?是感應不夠,要如實認識自己。你說修行有什麼難處呢?修行就是改變自己的壞毛病,修行就是圓滿自己的人格。爲大衆服務,各種事情上服務衆生,來明心見性。你經常布施,你到底爲什麼布施?只圖富貴道,別人是圖對治自己的悭貪心。由于對物質,對自己的長處,如技能知識水平文化等等,你認爲自己所擁有的,凡是你自己所擁有的都可以布施。你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我們布施供養是對治自己心裏悭貪不舍的這種毛病。東西要布施多少?要求我們對治我們自心。你在布施過程當中,沒有這樣的廣大誓願,你別想要別人承認你。你是爲自己而做的,爲別人就要講條件。爲自己做就沒有條件可講,要對治自己的毛病。很多人說持戒對自己很約束,不約束你不行。你損傷衆生的時候,這個必然還報于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從這裏來對治自己內心,在傷害別人的時候傷得最多的還是我們自己。
對因果,大體上很多人把因果對應不起來,好像有很長的距離。今天學習和明天考大學有什麼關系?有什麼樣的因果不知道。當你不知道這些他怎麼能認真聽講?所以我們現在因果觀念很難建立。因果觀念建立不起來,我們自心的規律就很難認知。自心是有規律可循的,爲什麼佛可以預計?我們將來多少生多少世才能修行斷煩惱,乃至將來若幹年以結果,釋迦牟尼佛都給我們預計,他先就知道,所以總是有規律可循。所以一旦掌握你內心的秘密,人家想使喚你很容易。所以說我們現在對自己不認識,你要認識到自己。你就知道自己爲什麼就不高興,爲什麼會起貪心呢?這有一種內在的東西,物質基礎就是我們自己造就的。你很難說你能認識到自己,只做事情不見功德,不知要走多少的冤枉路。當你有智慧,你知道自心的這種因果關系,這是如影隨行的因果報應。所以我們持戒能對治我們損傷衆生這個不好的行爲。忍辱呢?就是要對治自己的壞脾氣。你不忍怎麼能對治這種脾氣呢?叁個朋友五個朋友一聚到一起,一說起來就有趣了。什麼事也不幹,對以前執著老是放不下。當人家掌握你這種的時候,自然就認識你這個人,怎麼樣讓你笑,怎麼樣讓你哭,很容易把你掌握了。你看這些貪汙,賄賂別人的腐敗分子。只要你有所喜歡他就可以突破,你就被麻了。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要以自己爲研究對象,不要老去想別人。要問自己,今天爲什麼不高興?把你的心裏規律,內在的價值觀,人生觀,心理學專門研究,想掌握自己就很容易。佛法就是鑽研心理的學問,讓你認識自心運作的規律。要能認識自己才見功。你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時候建不了功。爲什麼?貪嗔癡慢疑不斷。往生心沒有。念了一輩子佛問你爲什麼要念?別人念我也念,是盲目地跟著人家跑。所以修行沒見效,往往是因爲你盲目,沒有如實覺照自己,認識自己,所以學佛的人要解剖自己。爲什麼會不高興呢?是因爲這個人進來應該敲門,他如果進來不敲門你就生氣了,他故意不敲自然就可以讓你不高興。如果你認識自己了,他讓你不高興是你內心有這種成見,所以不敲門進來你心裏就不樂意。你要認識自己,解剖自己。那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在平常所接觸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明心見性的好的方式。平時我們爲什麼要求在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把人家當一面鏡子來檢查自己的內心,不認識自己,一輩子也戰勝不了自己。
功德從什麼地方建立呢?所以功德以明心見性爲功德。你做一切事情、你出錢並不叫功德。你要在出錢的行爲過程當中能認識自心,功德開始起來了。所以事相上並不是你要捐多少錢才叫做功德。以前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大做功德善事,你說我做這些事情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回答:無。梁武帝就很不高興了,不願意和達摩祖師說話了。要明心見性的人是不會問這個問題,你做這些事情見不見性你自己知道。你爲什麼而做,你是爲對治自心。如果不是那就很艱難了。可以成就許多的福德,但明心見性的功德建立不起來。我們現在居士做事情很願意做,但是跟自心聯系起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樣認識自心,不知道怎麼認識自己。學了一輩子佛,煩惱越學越深,認爲修行佛法成不了道,其實是你方法不對嘛。我希望在座的不管是出家的還是在家居士們,都要認識自心,對治自心,學佛就是這樣。
念阿彌陀佛,念佛就是念心,念慈悲喜舍心。要把我們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四十八大願心念出來,你把這些心念出來沒有?我們念的是貪心。你出家人什麼都要放下,還有欲望沒有?我們修行佛法也有欲望嘛,是善法欲,這不一樣了。欲望是一把刀,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究竟是哪一面呢?要用這種好的一面,萬萬千千的善法你都能修行起來。假如你把這種欲望成就的是什麼?所以我們衆生要知道這回事,要認識這一回事。
什麼叫自莊嚴?到西方極樂世界,從我們平常的了解來說,是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不是我們自己莊嚴。我們在世間上聽到一句話: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爲什麼?能轉化別人的東西成爲自己的。對自己的東西有眷念執著,所以我們這些衆生什麼都想爭第一,煩惱上也要爭第一,只能貶低我們自己。所以說我們這種你信不信?你信了,阿彌陀佛和自己就聯系在一起了,當你追求就能得到。生死對你不成問題,你怎麼去解決呢?永遠不可能去解決。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裏,當佛法能認識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他就能找到解決他的原因。以前許多朋友同學對我說,世間上的苦樂是正常的,世間上有什麼事情是圓滿的?不圓滿是十有八九,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他們覺得你是沒事找事。你看這根本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就可以看到,愛別離對衆生形成了一種損傷。當然把愛的執著放下了,對衆生的傷害就可以沒有了,這就把四弘誓願聯系在一起。你對世間上錯誤的東西願不願意改?我們平時念佛沒有在這裏下功夫,這是一大毛病啊。把人甩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就不修行了。如果我們連基礎的修行都不具備,只等阿彌陀佛來救你,阿彌陀佛也救不了你。
以前有一個故事,有個人專信觀世音菩薩。有一次大水來了,全村人都走了,他不走,他要等觀世音菩薩來救他。觀世音菩薩化爲同村的一個人叫他走他不走。觀世音菩薩走掉了,水慢慢地淹起來了,觀世音菩薩又化爲當地的漁民來了,他還是不走,他就是不上船,要觀世音菩薩救。觀世音菩薩再化爲一個能遊泳的人來救他,他還是不走。觀世音菩薩幾次顯相來救他,他卻不認識觀世音菩薩。你說這種信就是沒有智慧的信。我們現在好多也是這種情形,信而不知道是什麼。信佛而佛在我們周圍,常救度我們,卻不認識,要等佛來我才走。僅是一種執著,一種無明,這種修行不容易成功的,所以要知道從功德心當中來修行,而念佛怎樣才能成就?要開一點智慧,不開智慧很艱難。所以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這句話包含了幾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以弘誓功德莊嚴,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具備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自己沒有怎麼顯現?因果對不上號,還是自己錯誤的方法導致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以自莊嚴感應了阿彌陀佛的莊嚴。我們今天呢,阿彌陀佛的願就是我們的四十八大願,願力多麼殊勝。我也要發這樣的願力,如是因,如是果,如是起心動念,在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當中就是如是顯。只認爲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不向阿彌陀佛學習。那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你不能悟到。你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你不知道你現在念佛就是在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嗎?其實自他救度圓融在一起有什麼區別?沒有區別。我們今天要分個難行、易行道。阿彌陀佛的救度,你不顯現,他怎麼救度你。所以我們自己要把自己的根基要修好,要學好。要有這樣的弘誓功德而莊嚴。我們的內心要把我們具備的信仰素質心裏素質具備起來,只有你自己努力。所以小和尚要出去參學,師父說:把東西收拾好。這個徒弟過意不去。師父說你一出去,師父就不在你面前了,但是很多事師父不能替你做的。小和尚說,我知道。包括我們現在,阿彌陀佛也不能代替你一切的一切,很多事情只能我們自己做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內因、外緣。阿彌陀佛再慈悲,“雨水廣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你沒有這個基礎度化不了你。沒有阿彌陀佛這種外緣,也是孤軍奮戰。當這兩者結合,是自他結合,因緣結合。所以外緣阿彌陀佛已經具備,西方極樂世界具備,諸大菩薩具備,我們缺的是自莊嚴弘誓功德。前面說的叁輩往生都講要發大菩提心,要發廣大的菩提心。也是叁輩往生中講的發大菩提心救度衆生。功德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自己修。內因感受外緣,外緣成就自心。我們經常讀《無量壽經》,淨土五經。不斷來修我們內因,外緣要修,內因也不斷地增強,我們信願心生起來了。那時我們再來讀《無量壽經》的時候,自心踴躍歡喜,不會讀過就像沒讀過一樣。有的人誦了多少遍《華嚴經》自己沒有印象,所以說讀經千卷不如解經一卷。
把平時所做的建立在哪兒?建立在認識我們自己內心上。念佛就是念心,成就西方極樂世界,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的財富寶貝。認識到這一點,這樣才能爲我所用。所以以弘誓功德而莊嚴,生起善法欲來度衆生的欲望,那叫大菩提心。所以叫你讀經的時候,你們理解得這麼深透嗎?自己的學習和外面的學習要結合起來。把這種因和果的一種好處,修因合起來,總持起來。都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在看《往生論注》的時候,他就是把平時不善于總結的總結起來。第一種說佛的功德。第二說菩薩的功德。他總結叁大類。其實他所說的就是這些。只要你善于總結你也能總結出來。第一條是什麼,第二條是什麼。要這樣學習。你學習了之後,像我們小學生要分段,看經明理嘛。讀經明理,讀經增長智慧,你要這樣去讀。
《安居講法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