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2 聞法方式

  大圓滿龍欽甯提前行引導文

  華智仁波切著

  堪布索達吉譯

  敬禮一切叁根本!(譯禮)

  頂禮一切具無緣大悲之至尊上師!

  如來密意持明表示傳,補特伽羅人中成善緣,

  循勝士迹究竟二利者,頂禮一切叁傳承上師。

  法性界中證法身密意,光明界中見報身刹土,

  所化前現化身行利衆,頂禮遍智法王龍欽巴。

  明智照見一切所知性,大悲光明現于所化界,

  開顯深道頂乘教法者,頂禮持明無畏洲師尊。

  觀音自在顯現上師相,說法結緣令入解脫道,

  隨機調化事業無邊者,頂禮大恩根本上師尊。

  圓滿教法遍知傳承論,竅訣精要即生成佛法,

  正道前行內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徑往生法。

  顯而易懂義深極希有,無等上師無謬之口傳,

  自心如何定解此宣說,願師本尊加持吾相續。

  此大圓滿龍欽甯提內外前行,依照無等殊勝上師之口傳而記錄。

  全文分二:聞法方式,所講之法。(爲清晰了然,此處科判稍作改動)

  聞法方式分二:發心,行爲。

  發心分二: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應當如此觀想:輪回中的一切衆生,自無始時以來無有一人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作父母時都是以大恩哺育我,好的飲食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恩重如山。所有這些具有大恩的衆生,雖然欲求安樂,卻不知修持安樂之因——十種善法;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舍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所作背道而馳,入于邪道,非常迷茫,就象盲人獨留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這些衆生多麼可憐啊!又觀想:我如今聽聞並修持甚深正法是爲了使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現在爲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衆生遠離各自業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習氣,獲得遍知佛的果位。這樣的發心在聞法修法時都極爲重要。修持善根無論大小,此善根若以方便攝持,稱爲加行發心殊勝;善根不被他緣毀壞,稱爲正行無緣殊勝;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長,稱爲結行回向殊勝。一切善法以這叁種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聞法也是同樣,首先聞法的方式極爲重要,尤其發心更爲主要。如《功德藏》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如此說,倘若是爲了貪圖地位、追求名聲等今生世間的利益而發心,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趣入正法。所以,首先向內反觀自心,調正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調正發心,那麼善法已被方便所攝持,即將成爲大士正道無量福德之津梁。同樣,如果不了知調正發心,雖然表面上聞法修法,卻只能成爲修法的影像而已。因此無論是在聞法時,還是觀修本尊、誦咒、頂禮、轉繞等修法時,甚至口念一句觀音心咒都應以菩提心攝持,這是十分重要的。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如《叁相燈論》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秘密乘。”如此說,此秘密金剛乘有許多入門之道,也有衆多積累資糧之方便,不需極大的苦行,而具有證果的甚深方便,其根本主要依賴于轉變欲樂。如頌雲:“諸法即緣故,住于欲樂上。”這樣傳法之處和上師等不能觀爲平庸不淨的顯現,應明觀五種圓滿而聽聞。即:明觀住處圓滿爲密嚴法界宮,本師圓滿爲法身普賢王如來,眷屬圓滿爲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或者明觀說法之處爲銅色吉祥山蓮花光宮殿,傳法上師爲邬金蓮花生大士,我們聞法的眷屬也觀爲八大持明1及君臣二十五尊2及勇士空行之自性;或者明觀住處圓滿爲東方現喜刹土,本師圓滿爲報身金剛薩埵,眷屬圓滿爲金剛部的尊衆——勇士勇母之自性;或者明觀住處圓滿爲西方極樂世界,本師圓滿爲無量光如來,眷屬圓滿爲蓮花部的尊衆——勇士勇母、男女本尊之自性。無論如何,法圓滿爲大乘法,時圓滿爲本來常有相續輪3。這些法本來即是清淨,應當了知這樣觀想並不是將非清淨之法觀爲清淨,而是爲了達本來清淨之本性如此觀想。怎樣清淨呢?上師是叁世諸佛之本體,上師的身爲僧衆、語爲妙法、意爲佛陀,總集叁寶;又身爲上師、語爲本尊、意爲空行,總集叁根本;又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總集叁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上師攝受了賢劫千佛也未能調伏的我們——濁時衆生,從慈悲與恩德方面來講上師超過了諸佛。如頌雲:“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衆,一切能作乃上師,師爲具德金剛持。”我們聞法衆眷屬也同樣具有本體如來藏,已獲得了珍寶人身並遇到了善知識以方便教言攝受,所以是未來之佛。如《二觀察續》雲:“衆生本爲佛,然爲客塵遮,垢淨現真佛。”

  行爲分二:所斷之行爲,應取之行爲。

  所斷之行爲分叁:法器之叁過,六垢,五不持。

  法器之叁過: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耳不注如覆器之過:聞法時,自己的耳識不應散于他處,應專注于說法的聲音上面谛聽。若未如此聽聞,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傾注汁液一樣,雖然身在聽法的行列之中,自己卻不會聽聞到一句正法。

  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如果對于所聽聞的法僅僅是表面了解或聽聞而沒有記在心中,則如同漏底的容器無論注入多少汁液也無法留存一樣,無論聽聞多少正法也不會懂得調伏相續而修持。

  雜煩惱如毒器之過:聞法時,如果自己以貪圖名譽、地位等有過患之發心而聽聞,或者摻雜貪嗔癡等五毒妄念而聽聞,那麼佛法不但對自心無利反而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勝妙汁液一樣。所以印度單巴仁波切說:“聞法時應如野獸聞聲一般,思維時應如北方人剪羊毛一般,觀修時應如愚人品味一般,修行時應如饑牛食草一般,得果時應如雲散日出一般。”譬如,野獸酷愛聽琵琶的聲音,獵人從旁邊射毒箭也不覺知,怡然專注而聽。同樣,聞法時應當汗毛悉動、淚水溢流、雙手合十、不起任何其它分別念而聽聞。否則,雖然身在聽法行列中,心卻跟隨分別妄念,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開了绮語伏藏門,胡言亂語,這些都是不應理的。聞法時,誦經、念咒等一切善行也應放下而聽聞。這樣聽聞後應將所講的法義銘記于心中,並經常修持。如大能仁(釋迦牟尼佛)也曾說:“吾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上師爲弟子講經說法也都是教導弟子如何聞法和修法、如何斷惡行善、如何行持,因此弟子不應忘記上師的教言,應銘記于心並修持,這樣才能現前證悟。如果不記在心中,雖然也可能有一點聞法的功德,但是對佛法的詞義絲毫也不理解,因此與未聞法無有區別。雖然記在心中,但如果摻雜煩惱,也不能趣入真實正法。無等塔波仁波切4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如此說,對上師正法起邪見、嘲諷道友、心生我慢、輕蔑他人等不善分別念,將成惡趣之因,因此應當舍棄。

  六垢:傲慢,無正信,不求法,外散,內收,疲厭。

  如《釋明論》雲:“傲慢無正信,求法不精進,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即認爲自己已勝過說法上師的傲慢心,對上師正法不起信心,不希求正法,心散于外境,五根內收,因講法時間過長等而生起厭煩心。應當舍棄這六種垢染。

  傲慢:所有煩惱中傲慢和嫉妒這二者很難以認識,所以應當詳細觀察自相續。如果因自己在世間或出世間某些方面有少許功德,便認爲我已如何如何而産生執著。則既見不到自相續的過失,也不了知他人的功德,因此應當斷除我慢,恒時謙虛謹慎。

  無正信:如果無有信心,入法之門則不通,故應堅持四種信心5中的不退信心。

  不求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求法有上中下叁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不希求正法,那麼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如世間俗語也說:“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曾爲了僅僅四句正法,而經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盞燈後插入千燈芯、縱身跳入火坑、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真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如此說,我們應當以強烈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熱而聽聞正法。

  外散:意識散亂于六種外境是一切輪回迷亂顯現之根本、一切痛苦之來源。譬如:眼識貪執于色故,飛蛾亡于燈火中;耳識貪執于聲故,野獸死于獵槍下;鼻識貪執于味故,蜜蜂纏死花叢中;舌識貪于香味故,魚兒釣于鐵鈎上;身識貪于所觸故,大象陷于淤泥中。此外無論聞法、修法、傳法時,都應當斷除回憶往事、妄想未來及現在的分別念散于外境。加哲仁波切6說:“昔日感受苦樂如波紋,已盡無迹莫要去憶念,若念應思盛衰與離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未來生計如旱地撒網,舍棄不能實現之希望,若念當思死期無定也,何有非法空閑嘛尼瓦?暫時諸事如夢中生計,精勤無義是故當舍棄,如法食亦以無貪印持,一切所爲無義嘛尼瓦!後得調伏叁毒分別念,一切念境未現法身間,非思不可之時當憶念,莫隨妄念散亂嘛尼瓦。”又說:“莫妄想未來,若妄想未來,則如月稱父。”從前,一個窮人得到了許多青稞,裝在口袋裏挂在上方,他自己躺在口袋下面。暗自想:我現在以這些青稞爲本錢將會得到許多財富,到那時娶一個妻子,她必定會生一個兒子,那麼給兒子取什麼名字呢?剛好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就爲兒子取名爲“月稱”吧。恰在這時,懸挂口袋的繩子被老鼠咬斷了,袋子落到他的身上,將其壓死了。過去未來的衆多分別妄念無有可確定之時,僅是自相續散亂之因而已,所以應當斷除,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聽聞正法。

  內收:如果我們聞法時僅僅受持佛法的個別詞義,就會象馬熊挖雪豬子一樣,抓一個丟另一個,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時候。或者如果過于內收也會出現睡眠昏沈等過失,所以應當松緊適度。…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2 聞法方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