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2 聞法方式▪P2

  ..續本文上一頁從前,阿難教導晝辛吉修法時,晝辛吉有時緊張,有時過于松懈,所以沒能生起真正的修法境界,便前去請教世尊。世尊問他:“晝辛吉,你在家時擅長彈琵琶嗎?”他回答:“極爲擅長。”“你彈琴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極緊的時候發出的,還是在琴弦極松時發出呢?”“兩者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緊適度時才能發出妙音。”“那麼修心也是同樣。”依此教言修行,最後他已證果。又如瑪吉拉卓也說:“不緊亦不松,彼具正見要。”心不能過緊而內收(也不能過松而外散),應松緊適度,諸根自然放松。

  疲厭:如果講法時間過長,遭受饑餓、幹渴或風吹日曬等逼迫時,不應生起厭煩心而不願意聽法。應當觀想: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師,有了聽聞甚深教言的機會,應生起歡喜心。這是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如今聽聞到甚深妙法,這多麼令人高興啊!猶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飲食一樣,所以爲了這樣的妙法,應當安忍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以歡喜心而谛聽。

  五不持: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

  持文不持義:如果僅僅爲了詞句的美妙動聽而受持,卻不觀察甚深的意義,則如同孩童采集鮮花一樣,即推敲詞句對于自心無有利益。

  持義不持文:如果認爲一切文字結構只是泛泛空談,沒有任何實義而輕視詞句偏重甚深的意義,但若不依靠詞句不可能了知意義,這樣詞句與意義就會互相脫離。

  未領會而持:如果沒有理解了義、不了義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種說法而受持,則會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上下錯謬而持:如果上下錯謬而受持,則違反了佛法的規律。即無論聞法、講法或修法也都會相違正法。

  顛倒而持:如果意義顛倒而受持,則自相續會因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並且此人將成爲佛法的敗類。

  所以應當斷除這些過患,做到一切詞句與意義上下不錯謬、以正確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難或甚多之處時,不應生懈怠而不受持,而應精勤受持。遇到簡單或極少之處時,不能認爲法義淺顯而輕視,應不遺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順序無有錯謬正確地受持一切詞義。

  應取之行爲分叁: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它威儀。

  依止四想:如《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將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藥想,善知識作名醫想,精進修持作醫病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猶如被因叁毒、果叁苦所逼的病人一般。例如病情非常嚴重的病人要想解脫病苦得到安樂必須依止一位名醫,並且遵照醫囑去做,如法服用所給的藥。同樣只有依止一位如名醫一樣具足法相的上師,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飲服正法妙藥,才能消除業惑的疾病。(否則)雖然依止了上師,但是如果沒有依教奉行(上師也無法利益弟子),猶如病人不遵醫囑,醫生無法利益病人一樣。如果自己雖已服用正法妙藥而未修持,就象一位病人的枕邊雖有無數妙藥和藥方,而未服藥對病也無益一樣。當今時代有許多人認爲:只要祈求上師以大悲觀照我,就大有希望,好象自己雖然積累了許多不善業而不需要感受果報僅以上師的悲心力就會象抛石塊一樣,將自己投到清淨刹土。(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所謂上師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攝受弟子,開示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來言教開示解脫勝道,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更殊勝的大悲心。依靠這種大悲心是否趨入解脫道則依賴于自己。尤其我們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並已知曉取舍的關要,自己有自在的此時是計劃永遠行善或永遠作惡的關鍵。所以依照上師的一切教言如理修持而徹底分清輪回和涅槃的界限非常重要。此外,現在許多經忏師到亡人的枕邊念誦“上去下去之關鍵,猶如馬口被辔頭所轉”。那時,除了少數前世修道的大德外,都是背後爲赤風所吹送,前面有恐怖的黑暗相迎而進入中陰的狹道中,不可思議的閻羅獄卒喊著“殺殺、打打”前來追逐。一切逃脫處、隱藏處、救護者、指望處都沒有,正是無可奈何的時候,怎麼會是上去下去的關鍵呢?邬金蓮花生大士也說:“靈牌之上灌頂時已遲,靈魂漂泊中有如愚狗,憶念善趣彼者有困難。”所以就象馬口被辔頭所轉一般的上去下去之關鍵即是現在活著的時候。依靠此人身行向上的善業之力勝過其余的五道,即此世可作爲永舍天靈蓋7的關鍵;積累向下的惡業也是比余道的衆生能力大,決定成爲不能從惡趣深淵中獲得解脫之因。因此,如今已值遇了如名醫般殊勝的上師,獲得了如起死回生之甘露妙藥般的正法,此時應當依靠(上述所說的)四種真實想,修持自己所聽聞的正法,趨入解脫道。應當斷除四種真實想的違品--四種顛倒想。如《功德藏》雲:“人性惡劣诳如繩,依止上師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實喜狩獵舍誓言。”即:(以不如法的行爲依止上師的人)觀上師爲獐子想,正法爲麝香想,自己爲獵人想,精進修持爲箭、陷井等殺獐子的方便想。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師恩德的這些人,依靠佛法積累惡業並終將成爲惡趣的基石。

  具足六度:一切法行之竅訣——《現觀續》雲:“奉獻花座等,隨處持威儀,不害諸含生,于師生正信,勿散聞師教,解疑問難題,聞者具六支。”聞法前,擺設法座,鋪陳坐墊,供養曼茶羅以及鮮花等,即是布施度;隨處做灑水清掃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儀,即是持戒度;不損害包括蝼蟻在內的含生及忍辱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斷除對上師及正法的邪見,以真實信心、滿懷喜悅之情而聞法,即是精進度;心不散于他處而專心谛聽上師的教言,即是靜慮度;提出疑問、遣除懷疑、斷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聞法者都應當具足六波羅蜜多。

  依止其它威儀:如《毗奈耶經》雲:“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又如《本生傳》雲:“坐于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如此說,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威儀。

  圖:龍樹菩薩

  圖:提婆論師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2 聞法方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