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一講

  智海法師于1987年10月出家于內江聖水寺 ,1989年11月受具足戒于江西廬山東林寺, 1988 至1994年任內江市佛協秘書長,1990 至1993年任內江市佛協僧伽培訓班教導主任 ,1992至1994年任內江市高峰寺主持, 1994年7月考入中國佛學院本科 ,1998年7月本科畢業 ,1998年9月考入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 2000年8月于上清下德大和尚處接破山祖師下第二十代法脈成爲臨濟宗二十一代法嗣 ,2001年7月研究生畢業獲授佛學碩士學位, 2001年8月任內江聖水寺監院 ,2001年11月任內江聖水寺首座和尚 ,2002年2月增補爲內江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2002年9月當選爲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2002年當選爲內江市政協常委, 2002年11月當選爲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 2002年12月當選爲四川省第九屆政協委員。

  

   讀經要有恭敬心和清淨心、虔誠心來讀。就能得到無窮的利益。包括大家聽經也是一樣的。不要把它當作故事來聽,不要當作知識來聽,每聽一部經要啓發自己的信心恭敬心,對佛法的信願之心,這樣就很好。在聽經之前,一般具備幾種心態,我們年年都給大家講,每年聽經聞法的人都不一樣,非常有必要來重複。聽經聞法時我們對于佛法就像佛親自在自己面前,我們這一部《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我們在講一部《無量壽經》的時候就要像釋迦牟尼佛親自在我們面前講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果報,來講說法藏比丘因地當中所發的願行。他究竟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有種種的莊嚴,教我們怎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有這種心椋顔庵止Ь蔥囊崞鹄礎5蹦惆顔庵止Ь蔥奶崞鹄吹氖焙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虔誠心就有十分恭敬虔誠的利益。隨我們每個人自心的虔誠度,清淨度,願心強烈與否而得到益處。所以有內外兩種力量,兩種加被。來自外面的是諸佛菩薩善知識對我們的一種加被。來自于內在呢,是我們自己的信願之心,恭敬虔誠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講究這種內因外緣,這兩種都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人呢,首先強調內因的具足。你是否具備信心,歡喜聽法的心呢,是否具備如佛親臨現場的恭敬虔誠心,當你有這種心,聽經的感受都不一樣。所以對于佛是無上向往,無上法往。能治我們的煩惱病,能治我們生死輪回的病。我們在娑婆世界裏面,所受的苦就太多了。所以說《無量壽經》給我們說,在現在娑婆世界,整個娑婆世界所受的種種苦。下卷專門激發勸我們自己對娑婆世界的厭離之心,激發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之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聽從哪裏開始生起呢。法藏比丘在因地當中發的四十八大願。要求大家經常要讀《無量壽經》。每天功課能去讀誦是最好的。在每一願當中,你又可以看出法藏比丘對衆生的恩德何在。救度衆生,四十八願,願願救度衆生。你每天在發願,你的願和法藏比丘所發的願來比較。爲什麼法藏比丘成佛了,我們今天還沒有成佛。所以讀誦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感應法藏比丘願的殊勝。二是要學習他爲什麼能發這樣的大願。他發這樣的大願成就了什麼樣的世界。我們每天也在發願,根據你所發的大願,你成就了一種什麼樣的世界呢。你把這兩者比較你就可以區別高下。所以我們學大乘佛法,學阿彌陀佛,怎麼學習?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學習,阿彌陀佛身爲法藏比丘因地當中修行,願願都是度衆生。你所發的願望僅僅是圍繞自私自利。因爲這樣,所以我們成就了一個新國度。因爲自私自利在現實生活過程中就有很多煩惱。煩惱在自私自利當中來的。如果我們把我放下了,把自私自利放下了,我們的世界又不同。所以說煩惱從執著當中産生,煩惱從虛妄分別當中産生。因爲煩惱我們又造業,因爲造業我們又輪回受苦,這樣無盡。所以我們今天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現在學佛的呢,修行淨土法門的,要學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要從自心下手。法藏比丘是從自心下手的。我們今天就要學習從自心下手。有很多居士在安居前到我那裏說,師父我很喜歡供養,但是我沒錢。我說你沒錢你不用供養,你沒錢你有心,有心就好修供養,修發心殊勝的供養。我們發一個菩提心,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來供養無量無邊的衆生,這種功德比你出十塊錢要來得實在,功德比你出錢要具體。所以只要你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之間供養,你的功德就非常殊勝。所以不要說我們這些人除了錢什麼都沒有,我們除了錢還有更多更寶貴的東西,菩提心的殊勝功德。來發這種心,學習法藏比丘的發心。學習自心開始修行心地法門,學習把自心治理好。在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中來檢點自己的過錯,反思自己的行爲,認識自己的差距,提高自己的素質,圓滿自己的福德智慧。大家從這些發大心當中來學習。所以說要發大心不要僅爲了自我。僅僅爲了自我,我好苦,我這一輩子好想出家,是好事,但是你沒看到更多的衆生還在苦海當中,你所受的苦相比衆生是九牛一毛。我們世間上的衆生都在受苦,想憶苦思甜,我們這些處于水深火熱的衆生,誰認爲自己最苦,你來作憶苦思甜的報告。咱們周末不是要休息嗎,周一周五正常安居讀誦,周末咱們可以休息。休息也要搞活動。每一個衆生你認爲自己很苦,你把你的苦水給大家倒一倒,讓你盡情發,到最後大家再來幫你出主意,看誰受的苦最深重,而你所受的這些苦又怎麼去解決,大家幫你出主意。在這樣的共修活動當中應該非常舒服的。對法的攝持,你從爲人子女一直到爲人父母,到今天能做一個居士,你有什麼苦可以說,到最後我們再給你講《無量壽經》下卷的時候,相比經書上說的苦難,你的苦難算什麼,來比較比較。所以處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衆生要把大家的苦難當成自己的苦難,衆生有苦我受,要把兩臂救度衆生。所以這種救度大家的心你要知道怎麼去救度他,他所受的苦是哪些,要相互交心,相互的能了解彼此所受的這些苦。我們要相互了解。所以今天我們這麼做了。大家都認爲我是天下最苦的,我是過不下去的。但是他沒有真實地認識到這種苦,有的時候呢,誰天下第一,又是我是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你要說你受的苦是天下第一苦,比一比誰最好,他又說我是天下最好。釋迦牟尼佛他降生的時候四月初八,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表示釋迦牟尼佛是擔負蒼生而來,救度衆生。也給衆生指出了,衆生都認爲自己是天下第一,正面的反面的都占完了。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就是一個我執。你有這種衆生層面的我,在你的眼裏只有我是第一,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你都占第一。有誰願意做老二呢?所以說世間上人人都去爭,爭得頭破血流,人人都去擠,要當官、要掙錢,眼裏只有我,所以說什麼他都是第一。所以我們現在要把衆生執著的第一要放下。實際上他不是第一,跟別人相比我們還相差很遠。我們所受的苦沒有人家的苦那麼多,福德智慧沒有人家那麼圓滿。只要你能認識到自己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你才能進步。不要什麼你都占第一,那你怎麼進步呢?,你總要認識到自己的差距才能前進。所以我們學佛過程中看人人都是菩薩,唯我一個是凡夫。在平時看人家做的工作最多,我一個人做的工作最少,那就不一樣了。看別人的發心最殊勝。認識到自己的差距的人進步快些。要學會爲人處事。我們自己在爲人處事過程中,在寺廟裏我聽得最多的是,我今天累,我今天掃了多少地,我的功德怎樣殊勝。老是在說自己殊勝,自己都比別人強。就沒有一種修行的心態。爲了你更好地具備學習能力,總是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才能發起前進的動力。所以說我們要學會這種怎樣善待自己。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善待自己了?往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不能善待自己。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衆生就開始忌妒,競爭。樹林當中有棵樹長得最高,風先把它吹斷,我們人也是這樣的。所以說如果你不注意這種處事哲學,往往你就遭人忌妒。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除了你之外還有很多人。所以我們要學習法藏比丘,把自己放在衆生當中。想真實利益自我,要把自己放下。由于無我就成就大我,成就真我。如果說死死抱著一個“我”,損傷的就是我,一輩子最煩惱就是我。所以說我們學習法藏比丘的因地發心,你要會學習。他發願來利益衆生,我們爲什麼發願要利益我。這兩種發心究竟哪一種更殊勝。你喜歡煩惱我們沒有辦法,你如果說喜歡受苦,我們沒有辦法。你不喜歡得到一種真正的快樂,我們沒有辦法。所以離苦得樂要不要?他說要。誰見了好處都上,你看要怎樣去追求。不是你信不信佛的問題,而是你是否願意離苦得樂。不管你是信佛也好,不信也好,離苦得樂是人共同的追求。佛教講的就是這種真理,怎樣幫助你離苦得樂。有些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從我自己強調,你具備這種信心就能得到這種利益,沒有這樣的真實信心你很難得到這種真實利益。所以大家要分辨,無量壽經上卷學了四十八大願,你總結出來沒有?怎樣學習四十八願,爲什麼要像他那樣發願,他掌握了一種根本利益、真實利益。在救度衆生的過程當中來建立我們自己的真實利益。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要認識到這樣的真理,人我是一體的。當你損傷別人的時候,實際上貶低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利益衆生的時候,我們就在這個過程中迅速建立起來了。把這種信念理解,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現實生活過程中。要有這種理念,喜歡普度衆生,給衆生做好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人我是一體的。所以一下子不能做到無我沒關系,從有我開始,要得到這種我的真實利益,要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起心動念把自我放下,更能成就自我,落實到自己修行過程中,爲人處…

《安居講法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居講法第二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