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一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事就變化了。從四十八大願當中來學習,我們要怎樣起心動念。法藏比丘在因地當中發了這四十八願,願願利益衆生。因地當中殊勝的修行。迅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你現在能記憶嗎?淨土中的修行就要建立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這是一個修行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種訣竅。要反複思維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好處,種種莊嚴。讓你讀經幹什麼呢?爲什麼要讀呢?思維,複習,心裏要加深印象,不能讀完了什麼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不能不知道。天天在念《彌陀經》,你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嗎?把自心收攝起來,心靜下來,從自己清淨的心裏面,我們來回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首先回憶阿彌陀佛的好處。爲什麼叫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智慧,無量的神通自在。,無量無邊的莊嚴,世出世間無不覺悟。菩提心能得真實圓滿,自己內心無有一個煩惱不清淨下來。自心沒有一個煩惱,自己身心世界是功德寶藏的具集,所以功德無量,神通無量。從無量的清淨心中顯出他自身的莊嚴。無量無邊的相好功德,功德增長。所以阿彌陀佛法報化叁身,遍法界,橫遍十方,沒有一個地方不在。進入我們衆生的心想之中。當我們心想佛的時候,阿彌陀佛真實就顯于我們自心之上。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是心作佛,阿彌陀佛無量的清淨功德莊嚴就顯現于我們自心。在這種憶佛念佛當中我們能得到阿彌陀佛的親近加倍,功德神通加倍。阿彌陀佛的莊嚴,是第一大類的莊嚴。第二類的莊嚴,是菩薩眷屬的莊嚴。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量無數盡虛空遍法界的菩薩,都是功德圓滿,成願再來,度化衆生,廣施方便。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大上善之人集聚,這樣的大善知識什麼時間都能遇上。除了這些菩薩之外,還有許多聲聞圓覺,天人善知識,哪一個層面的善知識都有,你需要五戒的善知識教育你,你需要聲聞圓覺的善知識教導你,都有。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些眷屬無量無邊,各種層次都有。我們與諸大菩薩,天人善知識集會一處,這是多好的福德因緣。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有大善根的人。跟阿彌陀佛一樣具備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福德智慧加倍。西方極樂世界的眷屬都具備神通智慧清淨莊嚴,這是他的眷屬莊嚴。第叁類的莊嚴是依報世界的莊嚴。種種水鳥林泉都是功德成就。水鳥林泉都能聽經聞法。每一個鳥都能夠演說佛法,每一寸土地,每一顆樹都能多元化科技發展,能顯清淨佛國。一切即一,整個西方極樂世界和整個蓮花藏世界海都是。在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當中蓮花莊嚴,清淨無染,種種莊嚴,青色青光,白色白光,各種光明遍照無遺。整個世界清淨無遺。如手掌一樣的平,柔軟。在整個世界當中,憑自己現在的想象力來感受整個西方極樂世界。叁類的莊嚴,阿彌陀佛的莊嚴。,菩薩眷屬的莊嚴,乃至依報世界的莊嚴。你能記多少你就思維多少,把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能在自己內心清晰無遺地顯現。每天你這樣修,你有空就想這種好處,不要睜著眼睛到處看,外面沒有什麼好看,也沒有什麼好聽,你要靜下心來思維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你思維不起來就把《無量壽經》念一念。《阿彌陀經》念一念,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又開始出現。從文字般若,我們理解這些文字,依文字去觀照觀照般若。

   在內心裏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觀想起來,對于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的印象加深。到我們自己心裏都非常清楚明白具足無疑,在這種時候,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心就有了。這是要修的,不能說我信就行,這是需要修行的,不修行起不來。所以說你們可以早一點來,自己早一點來觀想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思維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如果你能思維半個小時,你的心在思維過程中修行就建立起來了。你在這樣的思維觀想過程中煩惱就慢慢清淨下來了。你帶著清淨心來聽經聞法時,感覺就不一樣。如果不信,你現在把你眼睛睜開,再來看看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你所看到的人和幾分鍾前所看到的人就有差別。你帶著慈悲心,清淨心,帶著與諸佛同在的心來看周邊的人和事,和剛才幾分鍾前所看到的人和事就不一樣。讓整個身心充滿功德慈悲喜舍。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再睜開眼睛看看身邊的花,和幾秒鍾之前看到的都不一樣。我一天看書我累了,我收攝心神閉目養神,用自己的恭敬虔誠在自心中放大光明,在諸佛世界中安住于身心世界。加倍我內外透澈。十方諸佛安住于我的身心世界。面對一條魚,一顆樹你同樣用這種心情,經過幾分鍾他又不同。乃至你晚上面對這盞燈修行,也不同,看了就能改變你這種觀感。所以從這些事情當中,修行就這麼快。你修了之後馬上立竿見影,就能得到效果。但是你方法要正確。有的人念了兩句佛,我怎麼還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你能夠前進一步,這樣修行非常好。而且這樣的效應一點一點就建立起來了。像你們那樣學佛很難成就。爲什麼?他今天讀書,他說好苦啊。你修行修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苦,那麼你很難。爲什麼呢,你不自在,修行當中沒有效應,你怎樣建立起這種修行?所以在每一個當下,要體會到那種學習的聽經聞法的快樂。聽了兩個小時後,我精神飽滿,越聽越自在歡喜。叁個月下來你叫他走,他還不願走。這說明你把心態已經建立起來了。他不能體驗到這種快樂的話,聽不了兩天他就會跑掉。學佛就要在當下建立這種快樂。當你把心安住在這種好處之上了,痛就覺察不出來的。你心專心一致在法喜充滿的過程當中,腿痛是感覺不到的。最後講完了,大家要走了,你才感覺到今天我都坐兩個小時了,就像在禅定中,那種快樂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把這種快樂現實在生活中,我們每面對一個衆生我們要讓他們充滿歡喜心,恭敬心。要給人留好印象。你不能走一路黑一路,這樣你的人緣就越來越少,你的朋友越交越少。路越走越窄。我們學佛跟做人一樣,要走一路亮一路。你面對另一個衆生的時候,你建立這種心態,爲人處事這種方法你就學會了。起心動念都要建立這種快樂,當你自己不煩惱的時候有誰能讓你不快樂呢?別人誹謗你,我就想我不能讓自己不快樂。他誹謗我就是要讓我不快樂,我不上當。你罵我,我不聽,他就起不到作用。所以有這種智慧的人,是善于自我保護的。如果你一上當,一受騙之後,他要誹謗你,你馬上就不高興,要討公道,世間上哪有公道可討,越爭越煩惱越不快樂。那你早就上當了。所以說要學佛,你在這種過程中,往往上了當半天才反省。能夠不上當,要學會不上當。當你學這種不上當,就是會修行的人。當下能建立自己的快樂。修行的快樂是在當下建立的。心態一改變,方法一改變,這種感受就不一樣。你爲什麼感到苦呢,你對佛法沒有看重。你沒有看得重要,你身體的種種感受就超于佛法的力量。所以往往在這種時候是一種試驗,能驗出來,你是否把佛法放在第一。我們剛出家,剛參禅最能體現出。開始佛法未建立起來,整天圍繞在這裏痛,在那裏痛。我要放下去了,才五分鍾。所以開始參禅痛得不得了,沒辦法。慢慢自己能體會到這種快樂。就如心一心一意在遊戲上了,就不能感覺到腿的痛苦。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學到怎樣去參禅,怎樣融合到一起,能夠力爭早日做到一心不亂,能夠早日學到,世間上的痛苦相應就減低了,紅塵當中這些煩惱痛苦自覺不到。要從一種學習過程中,都能享受到快樂,你就感覺到比較輕松,非常享受。法要來臨的時候你的心是歡喜的。如果你天天聽經都非常艱難,明天再到七點鍾的時候,又要聽經了。每天早上起來一聽打板,鍾響,你能不能起來是另一事,但是你心態不好你對佛法的快樂就建立不起來。一聽到打板,一聽到鍾響,每天精神抖擻起來。如果不然你那種信心從哪兒建立呢,是從一點一點事情中來增長的。一下能樹立信心太容易了,完全能夠做到,以一種良好的心態投入每天的早晚課。心態是自己可以掌握,要以一種好的心態出現。有煩惱了念佛,有人誹謗我了,阿彌陀佛,我還債。自己掌握來念佛,來轉變自己,來建立自己身心和佛法融和的愉悅。你在吃飯的時候爲什麼要在前面,吃飯的時候走在前面,世間上這種好處你就走在前面。因爲平時你在這些好處當中,一見到好處就處于不自覺的狀態。所謂功德法,我們就像見到所有的好處一樣,能爭取第一位,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要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今天就是這樣的心態。所以念佛是念心。有的是越念越苦,越勞累,完了,這種念佛他的心態沒有轉變。我們每念一句佛,要把自己的歡喜心念起來。一聽說阿彌陀佛我們的心就歡喜,所以說歡喜無量,你歡喜阿彌陀佛這個名字,念起來口幹舌躁,念起來很艱辛,到你臨命終時就念不起來,心煩惱。平時念佛並沒有歡喜之心。一旦有事就艱難。所以我們念佛主要是要有歡喜之心。有信願之心就不一樣了,這樣和諸佛菩薩住在一起,自己歡喜自在的心起來了,才有這種心態。因爲這樣就用我們自己的虔誠心來激發我們的感恩心,對我們修行是一種保護,這是一種無量的功德寶藏。爲人處事,說話,發心誦經,做事是一種修行。我們聽佛也是聽心。當你在佛法中聽得自在,安住于清淨當中,你躺在床上觀想十方諸佛加被于我,安住在蓮花當中,你這樣去做,這是教你怎樣去修行 。要用心才能具足這種心態,所有善知識修行的訣竅就在這裏。你把這種東西一旦建立了,以後我們叁個月自然有一種不同的心態,那我們講經就成功了。我們拿著經書就像拿著如意功德寶藏,就像你得到摩尼寶珠,想什麼有什麼,你高興得很。你用這種方法歡喜自在正定,不管你幹什麼都有這種心態,要保持這種心態你就很具足了。面對諸佛要這樣。諸佛是無上法王,我們的所有毛病他都最清楚,十方叁世諸佛都這樣。他看我們這些衆生的心非常清楚,明白。就像觀手中的果一樣,就像自己看自己的手掌一樣,阿彌陀佛觀現前的衆生就是這樣清楚,所以你要像大勢至菩薩一樣,念衆生如母憶子。但是我們衆生念佛沒有這種心,不孝的子孫。所以我們現在要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憶佛念佛,和諸佛住在一起才能斷我執的煩惱。面對每一部經,面對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如服藥,來對自己的煩惱,來對自己的執著,來對自己的虛妄分別。在這種過程中來建立學習和安居,以這樣的心態下來,不要說功德,就你自身感受上來說,且不管他功德不功德,你自己感受一下。所以過了這叁個月後我們來考問,把最初講的這種心態,當下安住快樂、放下。就要有這種心態,所以說如果學不會,那麼在《無量壽經》當中建立,要認識《無量壽經》的殊勝。阿彌陀佛以法門來救度衆生,以無妄的方便給予衆生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非常殊勝。到末法時代一切的經書都看不到了,釋迦牟尼佛要把這部經放在世間上,那種殊勝非常不可思議。《無量壽經》因果具備,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無量阿僧之劫這是因地當中的修行,非常殊勝。成就了現在的阿彌陀佛,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叫有因有果。因果具,所以非常殊勝。現在又導果爲因。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位不退。這樣修行多殊勝。這是第一種殊勝。信解具備,第二種,能開發你的信心。這一部《無量壽經》當中開發信心和勝解,兩種都開發了。信心是什麼,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要信其因信其果,要開啓信心的。信心都是從自心,自信淨土。整個西方極樂世界和我們自己是息息相關的,依據我們自己的發心來建立的,都能從自心當中求得。這是一種甚解。諸法如畫,般若法門。只要你有信心就能往生。諸佛如幻,煩惱如幻,年齡也如幻,你現在活了八十多年了,你那顆心是不分別的心。你的身體有年齡,心沒有。你不要執著你八十歲不能往生,一定能往生。你沒有文化也能學佛,有些衆生說我業深重,阿彌陀佛接不接迎我?當然要接啦,他不嫌棄你有業,要不怎麼說阿彌陀佛這種大恩德呢。你所擔心的問題完全不是問題。諸法如幻,要有這種智慧,要能放下。諸法如幻,你要有信心,心求之則有,心不求,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你不修行就沒有。所以說從我們自心上來說,要知道爲實法門,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實所顯。 所以我們現在從自己發心上有信心,有願心,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從這個角度開啓我們自信之心,不要含糊。所以把這種般若信心和智慧的理解兩個方面都具備。《無量壽經》非常殊勝。願行具備。我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得無上菩提。《無量壽經》上說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所建立,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所顯現,都強調一個願字。我們今天要往生也要有這種願心,沒有這種願心就成就不了。有願心之後選擇四十八大願,選擇無量清靜佛,經過無量阿僧之劫,光有願心是不能成就的,所以在下卷,無量經下卷專門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往生的修行。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光是信,不修也不行,有外緣而沒有內因也不行。盡管是殊勝的彌陀法門,阿彌陀佛伸手下來後,你不伸上去拉著阿彌陀佛就很艱難。有外緣沒有內因就很難成就,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是你自己不主動。阿彌陀佛願行具備。《無量壽經》把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以及他怎樣修行都講得很清楚。這是第叁種殊勝。第四種殊勝理事具備。你有這樣的願行,修行的時候也要事理具備。《無量壽經》也講了實相理相,事理圓融。事是什麼呢?要具備事理的圓融。我們自己要念佛吃戒,要修行,要拜佛要聽經聞法,不執著一切。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從因果具備,信解具備,理事具備。整個西方極樂世界要結合起來,讓你感受到佛法的真實。給你說西方極樂世界有,是否真的有呢。你能印證,當你自心清淨了,你能面見彼佛阿彌陀,西方極樂世界顯現在我們面前,你自己也能見到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娑婆世界就在慢慢轉化。娑婆世界是不是呢,說《無量壽經》,大家要從這幾個地方來聽一聽《無量壽經》要學會。

  

  

《安居講法第一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安居講法第二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