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變化角色,再一次被偷被騙。
我看過一篇小小說,說自行車鈴铛被偷的事情。在北京自行車遍地都是,然後一個人下班發覺自己的鈴铛被偷掉了,“誰這麼缺德把我的自行車鈴铛偷掉了!”沒有關系,前後看看沒人,旁邊車上那個鈴铛剛好合適,拿來,騎上車走了。後面一個人過來,“誰這麼缺德,把我的自行車鈴铛給偷走了!”一看這旁邊還有一個,合適,就這樣一個一個全部拿掉,最後那個小偷偷的鈴铛也被人偷了,“怎麼我剛偷過來的就被人給偷掉了!”我們人世之間所遭受的因果報應就是這樣,阿彌陀佛。
營員提問:佛教裏的六道輪回講,不論是投生人道還是畜牲道,都會經曆一個中陰生的階段,但是國外的宗教講,比如一個小孩死了立刻就能投生到另一個母體。爲什麼東方的文明古國都存在中陰說,但西方就不存在?
智海法師:投生的事情在漢地有,在藏地也比較多,這樣的事情應該說在每個宗教裏面都有。你問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營員提問:我問的核心主要是想搞清楚,是不是所有的教宗都是佛陀的分身?
智海法師:這就是一種態度問題,我們可以說在座的各位都是佛的轉世。理解沒有?沒有?“我怎麼會是佛菩薩轉世?我怎麼不知道?”佛轉世不轉世,我們從理性的角度上來說,不同的宗教只是人爲界定的,這裏面是探索真理,探索一種樂的根本法,它都在追求一種覺悟。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可以是諸佛菩薩的化身。第二個方面,就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他的教育程度也有不一樣,能夠以基督教爲基礎,它能傳播基督教作爲一種傳教活動,因爲它有如是的因,有如是的緣,有如是的文化背景,就有如是的結果,很合理。就像今天所有的老師都是園丁,但是有幼兒園的教師,有小學的教師,有中學的教師,有大學的教師。阿彌陀佛。
營員提問:我想請問尊敬的智海法師,因果上善有善果,惡有惡果,同樣的因會不會因爲有些人是不是佛教徒而産生不同呢?換句話說,有沒有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或者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問題呢?
智海法師:有的,但是因果規律它根據我們所依的身體,它的因果就不一樣。同樣的一件事情,你受了戒和不受戒,你做出來的力量是不一樣的。比方說你發心受戒,然後你不守五分戒;人家沒有發心受戒,不守五分戒。同樣是不守五分戒,就因爲有戒和沒戒,它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受戒的人布施五分錢,五分錢的功德更大;沒有受戒的人布施五分錢,五分錢相對而言比較少些。反過來也是一樣,你要是不幹善事,要做壞事,受戒的人同樣幹這件壞事,和不受戒的人做同一件壞事,它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受戒是知法犯法,並不是罪加一等的問題,罪加不知道多少等。所以說這個因果,你出了家,你做善事,你能得到比一般人更不同的,更殊勝的果報,但是如果你做了壞事,你將要付出比別人更慘痛的代價。這就是因果規律,平等的。阿彌陀佛。
營員提問:智海法師你好,我的問題是這樣的,有兩個,一個是佛教是戒殺生的,像我們周圍遇到的蚊子啊、老鼠啊、害蟲啊我們要怎麼辦呢?如果我去打它,我是不是殺生?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我們所吃的食物、蔬菜、糧食,它也是有生命的,這實際上和殺生是一個概念,所以這個問題怎麼看呢?
智海法師:第一個問題,我們平時認爲,老鼠是壞家夥,我們可以殺掉,這是由于人的角度來決定的。那麼以同樣的道理可以推出,假如說我認定你是一個壞東西,我也就可以把你殺掉。可不可以這樣呢?這會引起世間上極大的紊亂。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站在人的角度來確定,你是有害的,我是有益的,衆生都是平等的。你要站在更大的範圍之內,才能看待衆生是平等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也就是我們殺害動物,殺害衆生有情,是殺生,但是吃青菜,吃蔬菜那些東西就可以嗎?同樣具備有生命。我們吃蔬菜算不算殺生?算,也算殺生。但是,這裏面有兩個層次的不同。第一,有情的生命,這是生命主載體,我們今天就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說,不要去殺生。但是你要生存,如果說徹底地做到一種圓滿和平等,那麼也就罷了,如果說沒有做到圓滿和平等,你就還需要智慧的提升,生命質量的提高,生命品質的提升。這個時間,迫不得已你的生存裏面還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有情世間,一個是器世間。器世間屬于是無情的生命狀態,而這個無情的生命狀態是屬于依報身,因爲我們自己的業果共業所顯現的。所以說,同樣是殺生,但這種程度是不一樣的。你要殺害有情,有生命,有心識分別的,就斷去了人家成佛的法身慧命,棲身于一種根本惡趣道,這個是罪大莫焉。第二個同樣是殺身,殺害器世間的植物有情,其實還是殺生。如果說有人能夠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生命,隨著我們生命的提升,器世間的一切生命提升,他也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才能究竟得道,不殺生。
所以說我們說殺生,有幾個層次。第一個,是殺有情衆生的生命,第二個,是殺無情衆生的生命,第叁,是殺煩惱情,或者說殺法身慧命的一種情形。所以說,這叁種層次是不一樣的。在戒律裏面,那就針對于殺害有情衆生而言。所以這裏面有暫時界,有究竟界。暫時界,就是你不殺害有情衆生;究竟界呢,等到你將來究竟成佛了,你持戒的程度能夠圓滿到很高的時候,你連無情的生命都不殺害了。包括阿羅漢,阿羅漢在根定的時候,那些從女,侍女啊,他不能去殺生的,爲什麼?他有道力那些有情衆生自然離開,而無情的生命呢?一個有道力的高僧大德,諸佛菩薩,他周圍的花草樹木與他都是一體的,他都會非常地愛惜。所以出家人裏有這樣一些,不挖掘花木,不摧殘草木,這也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所以,這裏就有這樣一些不同的層次。阿彌陀佛。
營員提問:師父我問個問題,就是我看了很多佛教的書,講人的煩惱都是因爲妄想執著,或者是因爲欲望太多,所以才産生煩惱。好像佛教的思想就是說,欲望是不好的,但是我們在世間總需要做成一些事,需要有欲望。我想問,佛家的思想有沒有跟現實相違背?我想,如果這樣延續下去,將來佛教是一種消積的思想,所以請師父開示一下,怎麼看待?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要用什麼樣的思想去過我們的生活?
智海法師:第一,不矛盾,相得益彰。佛法教我們去做這些,執著,不如理的分別,煩惱,那是到不如理的因果那裏去了。並不是讓你,天也空,地也空,人也空,我也空,什麼子都空,今天什麼子都不幹了。不是這樣,今天偏偏就是這種誤會很多。他就認爲,和尚四大皆空,什麼也不幹了嘛,成天就是敲敲木魚嘛,甚至連敲木魚都是多余的。這是一種誤會。所以說不是這個道理。那麼像十善法門,拿和尚這句話來說,就是提高生命的質量與品質,就是爲了讓你在世間上做事更圓滿,更和諧,更能夠持續的發展,能夠讓人沈浸在如理的世界,不要沈浸在那些不如理的世界。不如理的世界那就要成就惡道,成就不和諧,成就痛苦。十善法就是要讓我們現前能夠修行善法,將來,乃至盡未來際,都有持續的善法發生。所以說,這裏面它是提高我們的生命和品質的,這是第二。
第叁個,也就是佛教的一切善法,乃至智慧,讓你成就最真實最圓滿的生命,它需要比一般人的努力還要講究質量。我們說,一般只能叫努力,不能叫精進。努力是什麼?你很賣力地做這件事情。精進是什麼?你一定要在善法上努力,要在修善法上才可以稱之爲精進。你做惡法很努力,不叫精進。爲什麼呢?這個地方就是講質量的問題,講品質的問題。所以佛法裏真正的空,能夠明了因果以後,他的付出比一般人更多,更實在。一般人僅僅認爲是五欲的享受,但是佛教追求更深層的東西。一般人追求的僅僅是表面現象,但是佛教追求的是本質的利益。所以說,佛法它開發的生命境界更爲寬廣,更爲真實,更爲圓滿,阿彌陀佛。
(根據錄音整理(毒毒整理))
《回答營員提問(文殊院2007智慧之旅禅修營講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