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未來的信仰▪P6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人說,出家好。”世間真理和出世間真理,如何去平衡。求得平衡,是不是一個信佛人的核心的一個做法呢。是不是整個修行的過程和學佛的過程都是在那裏求平衡?要變一下。我是這麼看的,我認爲求平衡,不如求支柱。就像一個天平一樣的。這個杠杆呢,你天天去穩住它,你求得了一個平衡。你要哪一天,你這個支柱不牢了,垮掉了,你再怎麼按住它,這個平衡保持不住,徹底崩潰。找支柱比求平衡,更重要。這個支柱是什麼東西呢?有關于世間,出世間,自利利他,世俗上意義的這些問題,這個杠杆的支柱,就是對于心的觀察力量。觀心的能力。觀心的能力就要看你這個心的清淨程度。你的心越清淨,你了解心的能力越強,觀察心的能力越強。所以心的清淨的程度,是一個決定的因素。讓心清淨下來,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有的平衡,你怎麼樣去做都是水裏按葫蘆,但是你如果是能讓心清淨下來,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等心清淨了以後,你的自利利他,世間出世間的矛盾就消融掉了。但是心的清淨,要有方法,那就是取決于咱們的修行了,你要心清淨啊,佛教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咱們淨土法門最殊勝。所以希望大家來修行,要修一點行,心才會清淨,心清淨了心的力量才會有,心的力量有了,你要需要解決的平衡問題,才能解決得了。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啊,在這裏提供給大家。

  

  第九個正見,就是信仰的家族性的問題,因爲中國,這個一個國實際上是用家的結構來組建的,這是中國的文化特點。所以凡是進入家族的信仰,就能夠保持長遠,還能夠普遍地弘揚。如果是沒有進入家族,那麼這個信仰它就是比較危險的,有限,它是邊緣化的。如果在一個家庭裏面,世代相傳的人都能夠信佛,或者丈夫,妻子,兒女,下一輩都能跟著信佛,或者是說一個家庭 ,能夠影響到親戚朋友,都來信佛,那信仰被家庭化了,這個佛化的這個家庭,這個家庭就穩固了。這個信仰,它一來有內在的實力,二來,有向外傳播的能量。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的,如果說咱們一個鎮上的人如果家家都信佛了,這個鎮就有了佛法的一股實力,佛教的軟實力就有了。那麼一個縣城,一個省,一個國家就都有了這種軟實力。如果我們的信仰永遠只是在家庭裏面也在邊緣化,那家裏人都不信佛,就我吃素,我吃素呢,自己回去弄了一套刀和菜板,我就跟他們扛著過,精神是好的,力量太微弱了。信仰要進入家庭,這是將來佛教發展的一個大的需要。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潛移默化,相信,哪怕是泰山在面前,咱麼也能搬一點。

  

  剛才提供了九點正見,算是當前正見的一個綱要,咱們如果是能夠在生活當中實踐一些這個綱要,就用一些,相信對學佛會有幫助。這些綱要提供出來目的,不僅僅只是解決佛教形象問題,還有一個,就是要,希望能夠,把自己的使命給明確下來。同時自己的使命明確了,還要考慮,如何把個體的認識,來轉成一個普遍的認識。這個就是太虛大師當年所講的,當前的佛教如何普及于世。太虛大師談到過一個問題:“如何把佛教普及于世呢?”首先要了解不能普及的原因,不能普及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個是禅師、講師、或者是修行之士,專尚深遠。太虛大師用了這麼一個詞“專尚深遠”,專是太專門了,尚是崇尚的東西,太深太遠。也就是說,禅師或者是講師,或者是修行人,他自己使用還可以,普遍的人士不能普遍地受用,不能普遍受用,就說明社會的主流沒有得到佛法的好處。這裏考慮的是,讓社會的主流和大衆層都得到佛法的好處。

  

  專尚深遠是一個過高的問題。而第二個,就是一個過低的問題。就是君相利用,過去的君王、大臣、宰相把佛教拿來用爲一個愚民的工具,把它做成愚民政策的工具,或者是把它把佛教說成一個鬼神禍福的教會,把佛教說成是一個鬼神之教,是一個禍福之教,像剛才在正見裏面分析的,或者是崇拜鬼神,或者是祈福免禍,把這個作爲佛教的一個核心的東西,中知之士不肖,就是咱們中流的,就是一個普通智慧的人都會看不起,你們這哪是信佛啊,你們這是搞迷信嘛!既然是迷信那我就不屑一顧,肯定是不會來學的。看一看,要麼是上智,要麼是下愚。佛教,仍然還沒有在中間層立足。沒有在中間層進行普及,不能普及是佛教沒有廣泛弘揚的重要原因。

  

  那麼,普及的方法是什麼呢?是根據原因來查偏弊,根據原因來查毛病,根據原因來治病。那麼普及的原因,普及的這個原則,就是闡明適合于中等智慧的人來使用的佛法。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推廣,走普遍推廣的路線,走大衆路線,走群衆路線。(鼓掌)回頭想一想咱們毛主席,當年領導的革命爲什麼可以成功,就是走群衆路線。光只讓做官的人知道,光只讓有錢的人知道,這個就是蔣家王朝腐敗的原因。這個佛教不能只是停留在那裏,不能只是上智,不能只是下愚,也不能只是高官,也不能只是流民。佛教應該在普遍的大衆當中産生普遍的影響力,産生推動的能力。普遍推動了,這個就是佛教普及于世核心的原則。這個普遍的原則是由各個個體來完成的。就是在個體上我們自己該怎麼做。也推行到大衆當中去的時候,讓大衆的每個人做什麼事兒呢?你推行的要求是什麼呢?推行的要求也很簡單!——

  

  首先,正信因果,正信正行來完成人格。這是對于人做出人格完善的要求和推廣。

  第二個,保持人生的福報,你要讓人有機會做人,才有可能來修行來推動佛教。也就是說五戒十善,把五戒十善當成是社會倫理的共同基調。大家得到人生的福報了,這樣,對于完善的人格才能有保障。對于社會大衆呢,正常的秩序才能有好處,才能有助益。

  第叁部分,就以六度萬行來淨化國土,上承佛果。

  

  這叁條,看起來也不是太難。這叁個部分的推動,是在普遍大衆當中來推行佛教的基本形式,也是一個基本的要求。這個基本的要求已經達到了,那麼在下面就要考慮的就是合作的問題。就是個人怎麼跟大衆合作,大衆怎麼跟思想界合作。前面所分析的這些,一定也始終有一個群體來進行把關,來把舵。一旦信教群衆當中,咱們佛教的廣大的弟子當中已經形成了思想的偏,出偏了,那就要有人來發現這個問題,有人來研究,有人來提出這個解決偏差的方法。這就需要有個思想界,這個思想界呢,就要有專職的這個研究的機會,他們要有時間、余力。第二個呢,就是信佛的公衆,再一個呢,是我們信佛的個體。如果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公衆都接受這個思想界即時的把舵的安排和調整,而個體也服從思想界和公衆形象的要求,叁位分立,互聯互動。形成這樣的進展的結構,那麼佛教不光是把公衆形象的問題能解決,普及于世也有可能。不過以上所說的這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思考過程。必須要你曾經爲你的信仰痛苦過,或者你曾經爲你信仰的宗教煎熬過,你才會認真的來思考這些問題。你在痛苦和煎熬當中你找到了你自己該幹什麼,你才願意提出來,你的宗教應該如何去,你才會思考,也一定會思考。好,謝謝大家!(鼓掌)

  

《走向未來的信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