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走向未来的信仰▪P6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人说,出家好。”世间真理和出世间真理,如何去平衡。求得平衡,是不是一个信佛人的核心的一个做法呢。是不是整个修行的过程和学佛的过程都是在那里求平衡?要变一下。我是这么看的,我认为求平衡,不如求支柱。就像一个天平一样的。这个杠杆呢,你天天去稳住它,你求得了一个平衡。你要哪一天,你这个支柱不牢了,垮掉了,你再怎么按住它,这个平衡保持不住,彻底崩溃。找支柱比求平衡,更重要。这个支柱是什么东西呢?有关于世间,出世间,自利利他,世俗上意义的这些问题,这个杠杆的支柱,就是对于心的观察力量。观心的能力。观心的能力就要看你这个心的清净程度。你的心越清净,你了解心的能力越强,观察心的能力越强。所以心的清净的程度,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让心清净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有的平衡,你怎么样去做都是水里按葫芦,但是你如果是能让心清净下来,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等心清净了以后,你的自利利他,世间出世间的矛盾就消融掉了。但是心的清净,要有方法,那就是取决于咱们的修行了,你要心清净啊,佛教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咱们净土法门最殊胜。所以希望大家来修行,要修一点行,心才会清净,心清净了心的力量才会有,心的力量有了,你要需要解决的平衡问题,才能解决得了。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啊,在这里提供给大家。

  

  第九个正见,就是信仰的家族性的问题,因为中国,这个一个国实际上是用家的结构来组建的,这是中国的文化特点。所以凡是进入家族的信仰,就能够保持长远,还能够普遍地弘扬。如果是没有进入家族,那么这个信仰它就是比较危险的,有限,它是边缘化的。如果在一个家庭里面,世代相传的人都能够信佛,或者丈夫,妻子,儿女,下一辈都能跟着信佛,或者是说一个家庭 ,能够影响到亲戚朋友,都来信佛,那信仰被家庭化了,这个佛化的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就稳固了。这个信仰,它一来有内在的实力,二来,有向外传播的能量。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的,如果说咱们一个镇上的人如果家家都信佛了,这个镇就有了佛法的一股实力,佛教的软实力就有了。那么一个县城,一个省,一个国家就都有了这种软实力。如果我们的信仰永远只是在家庭里面也在边缘化,那家里人都不信佛,就我吃素,我吃素呢,自己回去弄了一套刀和菜板,我就跟他们扛着过,精神是好的,力量太微弱了。信仰要进入家庭,这是将来佛教发展的一个大的需要。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潜移默化,相信,哪怕是泰山在面前,咱么也能搬一点。

  

  刚才提供了九点正见,算是当前正见的一个纲要,咱们如果是能够在生活当中实践一些这个纲要,就用一些,相信对学佛会有帮助。这些纲要提供出来目的,不仅仅只是解决佛教形象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要,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使命给明确下来。同时自己的使命明确了,还要考虑,如何把个体的认识,来转成一个普遍的认识。这个就是太虚大师当年所讲的,当前的佛教如何普及于世。太虚大师谈到过一个问题:“如何把佛教普及于世呢?”首先要了解不能普及的原因,不能普及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个是禅师、讲师、或者是修行之士,专尚深远。太虚大师用了这么一个词“专尚深远”,专是太专门了,尚是崇尚的东西,太深太远。也就是说,禅师或者是讲师,或者是修行人,他自己使用还可以,普遍的人士不能普遍地受用,不能普遍受用,就说明社会的主流没有得到佛法的好处。这里考虑的是,让社会的主流和大众层都得到佛法的好处。

  

  专尚深远是一个过高的问题。而第二个,就是一个过低的问题。就是君相利用,过去的君王、大臣、宰相把佛教拿来用为一个愚民的工具,把它做成愚民政策的工具,或者是把它把佛教说成一个鬼神祸福的教会,把佛教说成是一个鬼神之教,是一个祸福之教,像刚才在正见里面分析的,或者是崇拜鬼神,或者是祈福免祸,把这个作为佛教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中知之士不肖,就是咱们中流的,就是一个普通智慧的人都会看不起,你们这哪是信佛啊,你们这是搞迷信嘛!既然是迷信那我就不屑一顾,肯定是不会来学的。看一看,要么是上智,要么是下愚。佛教,仍然还没有在中间层立足。没有在中间层进行普及,不能普及是佛教没有广泛弘扬的重要原因。

  

  那么,普及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根据原因来查偏弊,根据原因来查毛病,根据原因来治病。那么普及的原因,普及的这个原则,就是阐明适合于中等智慧的人来使用的佛法。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推广,走普遍推广的路线,走大众路线,走群众路线。(鼓掌)回头想一想咱们毛主席,当年领导的革命为什么可以成功,就是走群众路线。光只让做官的人知道,光只让有钱的人知道,这个就是蒋家王朝腐败的原因。这个佛教不能只是停留在那里,不能只是上智,不能只是下愚,也不能只是高官,也不能只是流民。佛教应该在普遍的大众当中产生普遍的影响力,产生推动的能力。普遍推动了,这个就是佛教普及于世核心的原则。这个普遍的原则是由各个个体来完成的。就是在个体上我们自己该怎么做。也推行到大众当中去的时候,让大众的每个人做什么事儿呢?你推行的要求是什么呢?推行的要求也很简单!——

  

  首先,正信因果,正信正行来完成人格。这是对于人做出人格完善的要求和推广。

  第二个,保持人生的福报,你要让人有机会做人,才有可能来修行来推动佛教。也就是说五戒十善,把五戒十善当成是社会伦理的共同基调。大家得到人生的福报了,这样,对于完善的人格才能有保障。对于社会大众呢,正常的秩序才能有好处,才能有助益。

  第三部分,就以六度万行来净化国土,上承佛果。

  

  这三条,看起来也不是太难。这三个部分的推动,是在普遍大众当中来推行佛教的基本形式,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个基本的要求已经达到了,那么在下面就要考虑的就是合作的问题。就是个人怎么跟大众合作,大众怎么跟思想界合作。前面所分析的这些,一定也始终有一个群体来进行把关,来把舵。一旦信教群众当中,咱们佛教的广大的弟子当中已经形成了思想的偏,出偏了,那就要有人来发现这个问题,有人来研究,有人来提出这个解决偏差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思想界,这个思想界呢,就要有专职的这个研究的机会,他们要有时间、余力。第二个呢,就是信佛的公众,再一个呢,是我们信佛的个体。如果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公众都接受这个思想界即时的把舵的安排和调整,而个体也服从思想界和公众形象的要求,三位分立,互联互动。形成这样的进展的结构,那么佛教不光是把公众形象的问题能解决,普及于世也有可能。不过以上所说的这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过程。必须要你曾经为你的信仰痛苦过,或者你曾经为你信仰的宗教煎熬过,你才会认真的来思考这些问题。你在痛苦和煎熬当中你找到了你自己该干什么,你才愿意提出来,你的宗教应该如何去,你才会思考,也一定会思考。好,谢谢大家!(鼓掌)

  

《走向未来的信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