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宗教!多么主动的一个信仰!我千山万水,吃尽苦头才找进了佛门,我为什么要寻找一个心灵寄托!这里不是寄托,佛教是心灵归宿。
第三个正见就是我们要分析一下祈福免祸。明成祖朱元璋迁都到北京去的时候说了一段话:“我治理国家不用佛教,用儒家。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信佛的人都在那里祈福免祸,流于迷信。而我治理国家需要理性的一些智慧。”原文是文言说,我现在简单说就是这样子。治理国家是需要技巧和很多的智慧,而不是祈福免祸之徒所能做得了的。所以不用佛教,要用儒家。佛教就是因为流于祈福免祸这个词,让明成祖都看不起。那么佛教到底是不是属于祈福免祸呢?祈福免祸咱们也分析一下,对于普通的老人家,或者是已经来不及了解佛教到底有什么好,只是信信而已的人,祈福免祸也许是合理的,因为他们的人生方向只是平安地度过以后的日子。但是这种心理到底是来源于什么?祈福很有可能来源于一些贪图侥幸,实在地说,免祸有时候来源于逃避现实。为什么呢?佛教是讲求因果的,你的福报要你去修出来的,你在那求什么呀?你在那求,不如去实践六度万行。你如果要免祸不如现在行为谨慎,将来不要做越轨和犯戒、侵害他人的事件。如果已经做了,按因果规律来讲,会有一些果报出现,佛弟子应该坦然面对啊!你相信因果你就应该坦然面对嘛,有什么可逃,有什么可躲的!(掌声)如果说把逃避和侥幸当成信仰的主题,问题就大了,就真正变成了贪图侥幸和逃避现实。佛教就让“祈福免祸”一个词给害了。信仰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祈福免祸,所以祈福免祸这个问题我们要重视。我们有智慧来学佛的人不要仅仅把自己停留在祈福免祸上,多少要来学一些佛。这是第三个正见。
第四个正见就是善行。如果有人说,你们佛教就是教人行善,犯了一个合法性的非法说法的错误。我们是会教人行善,但是你就拿一个善来把我都带掉了,你非法了。这个,你这个说法离我的行为宗旨太遥远了。那么一点点的,一个小小的词汇能够评价一个佛弟子的行动吗?教人行善,还包括善报,它不是信仰的首要目标。善报是个必然结果,它是属于一个附属的东西。我们也不必要把教人为善,作善事和得到善报确定成为自己的唯一的信仰目标,因为这个太渺小了!离我们的信仰,它还是有距离的!就像是拿一个基督教的话来说,你孝顺父母,不会为了遗产去敬顺父母亲。能不能理解?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子女,他是为了遗产去敬顺父母亲,那他就很虚伪。如果佛弟子,仅仅只是为了一个善报,才去行善、学佛,那佛弟子也变虚伪了。子女孝顺父母啊,他是出于良心,那是发诸内、而行诸外的动力。佛弟子的这个学佛和行善,它是生命觉醒的一个需求。它是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我要成就道业的一个自然需求。我不仅仅只是得到自己将来的一些蜜糖之报。这个蜜糖之报,了不了生死,太渺小了。所以我们的这个善行啊,它是生命尊严的一个要求,而不是行为的标准,不能说咱们佛教就是教人行善的。这是常见词汇,是一个有错误的词汇,这仅仅只是刚才所谈到的三四个,基本上都是常见的词汇。但我们有可能都是没有去分析的词汇。不分析我们就被别人把自己盖棺定论,让自己超不出去这样一个概念的绳索。一定要突破,佛教信仰,要突破这几个疆域。
咱们下面还有几个正见,跟大家提一下,就是奇迹。发生奇迹,有感应了,是怎么回事,咱们该如何对待。如果按照刚才的这个情况来分析,佛弟子是以责任来推动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行为。我们的信仰是用不着什么奇迹去支撑自己的信仰,但有很多人的信仰是需要奇迹去支持的。念佛有一段时间,突然见到一点光了,哎呦,振奋起来了,这时候信心来了。没见到光了之后,百无聊赖,这念佛念的没劲。这个如果是需要奇迹去支持的信仰和修行,那就还在过程当中。说实话,真是这样。真的是还没有走出困境。我们是反过来的,信仰是在生命本身来寻找奇迹的。到心里面来找。奇迹也可以说明,佛教经典的真实不虚和权威性,也印证了很多。转凡成圣,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但是我们都是进到自己内心里来寻找奇迹。我们拥有的很多东西已经是奇迹了,到外境上去找,没有必要了。或者是到我们修行的体验中来找,必要性也不大。我们宁可,来把生命,阳光,空气和水,把这些看成奇迹还更好。而这些呢,我们就是没有那些生命奇迹,也需要它们,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它们我们几分钟就过不下去了。比如说你能天天看到一个佛在你面前,转来转去,我觉得这个还不如你天天有饭吃来的现实。这个奇迹是说明心灵清净的时候的一些变化,但千万不要以这种暂时性的变化,作为信仰的唯一支持,我们的信仰的支持要在内心里来寻找。要不然奇迹就会成为一个烦恼之因。
比如说,我修行修行,像星云大师讲的,我突然一下得了个天耳通,这个天耳通可能对于很多居士来说,对于很多出家人,很多修行的人来说都有吸引力。法师呢有天耳通,无所谓了,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坏处的神通。居士如果是有天耳通,肯定是有一个有坏处的神通。因为居士有夫妻生活,感情生活,你天耳通万一听到你的男女朋友在跟别人在狐假虎威,在靡靡之语的时候,你这个天耳通就是烦恼之因。所以这个时候的天耳通,没有价值。我们要追求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浅的来说它是没有价值,从深一点来说,它正好成了烦恼之因,它没有真正地解决烦恼。
修行的真实的价值,落实到现实人生当中来说,真的就是解决贪嗔痴的烦恼问题,这是很真实的。所以佛在确定他的教义的时候,把教义的核心确定为四句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是诸佛教,这是一句概括的话。有价值的是前面三句。前面三句呢,前两句呢是后面一句的铺垫,前面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什么啊,最终就是为了一句话,就是自净其义,要清净烦恼。既然要清净烦恼,那奇迹肯定不是信仰佛教的核心的东西,要把它看淡一些。如果是有,咱们暂且,咱们大可以有若无,有若无,谁也不会说你错。如果你无若有了,有问题了。有很多人有问题啊,一个月不吃饭或者一个月不睡觉,像这样修下去,就很有可能出问题。如果修行不得法,我就看到那个盲目精进者,追求奇迹,真的就是一个月不睡觉,他真的能熬得住。好多后来,看一个人他就老觉得人家是两个人。后来的解决方案就是,咱们就送神经病医院那里去。没有办法只能吃那种镇定剂,也要几个月才能慢慢的好下来。这是第五个正见,咱们要对于奇迹的问题有所正确的理解。
然后下面就是关于狂热,信心,该如何来处理。有时候啊,有些宣传家或者是我们自己个人啊,我们对信仰的理解总是重视感性的层面,总是拿自己的感觉来看自己修行是不是进步了。实在的说法,自己的感觉呢,误区太多了。像日常法师曾经谈过这个问题,初发心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的自己修行还是有感觉的;当十年八载以后觉得,自己修行没感觉了,而且困难重重。日常法师就鼓励大家说,这个没感觉是对的,有感觉迷惑性很大。为什么有感觉呢,因为那刚刚信佛的时候,前世的善根容易激发起来,成为自己修行的支持。而为什么到后来,越来越觉得有障碍呢。越来越反复呢,人家法师就说,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你今世的善根在成长,今世的善根在成长,人家没有依靠前世的力量,人家就是今世的善根在这里拼搏,在这里长进,它当然会有反复。如果没有反复,那说明你本身已经是成佛了来的。正是因为生死凡夫,所以有反复,是非常合理的,正好说明你就已经在进步了。那么有些人就很重视感性的层面,没感觉的时候就是,啊我修行老退步了,我最最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很懒惰或者是怎么样的。就觉得自己有问题。逐渐地变得非理性和反理性,不好好地分析,就觉得有问题,然后追求一种有感觉的东西,才是没问题。变得反理性就麻烦了,容易引导自己走上狂热之途。
真实的信仰,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会这么来看待,真实的信仰是要比一时的流泪要深刻,要有深度。真实的信仰,它应该是健康的,不会偏激地去谋求什么东西,它对于信仰里面所遇到的问题是,全盘接受。而不会在情绪上一时激动,或者是一时要放弃,而一时认为失败,一时认为成功。真正的信仰,在生命过程当中是有冷的时候,有热的时候,有灵要神怡,有诸佛来加持的时候,还有那种长夜久候,没有佛来加持的时候,咱么也有一颗坚定之心,也要修行下去,也有这样的一个时候。所以信仰它是全心全意,是坚决不可反悔的一个行动。并不是说,讲究条件,有感觉就不反悔,没感觉就反悔。要是这样,就真的会很麻烦,如果是这样的居士,你到寺院去送供养,人家法师都有点不敢接受了,就有这个问题啊。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有感觉的时候,你去送的供养,人家法师会想,等到你没感觉的时候,你还不来要供养。所以,咱们信佛要避免狂热,避免寻找感觉,根据自己的进度来理性的分析,信佛修行的这个进展状况是可以的,但不要什么都跟着感觉走。如果什么都跟着感觉走,那只是跟着流行歌在走,而不是在修行。信仰也不仅仅是在追求理想。尤其是学佛者,咱们最重要的是要把信仰,把追求理想变成改变现实,改变现实是咱们信佛者应该有的第七大正见。
第八个方面,信佛不能仅仅只是求得平衡。我经常呢听到这么一些问题,“法师啊,怎么办?”问题是,“第一,我又想布施。”“第二,我有没有钱。或者说第二个问题怎么办,我又想出家去,可是我家里又抛不开。”“第三个怎么办,就是世间法又要兼顾,出世间法我又想追求。”“第四大问题怎么办,就是我又想自利,也不能不利他。”“第五个问题呢,世间人来说我应该是尽孝好,出…
《走向未来的信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