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走向未来的信仰▪P4

  ..续本文上一页间通过损失利益方面知道小人和君子价值贵重的不一样。世间最难得的是君子之道,也就是人心之道。最难得的是人心,最贵重的是道义。所以君子、小人人身和人心的益和利之间不光是贵贱不同,实际上有天壤之隔。所以孔子孟子周游天下,遍访诸侯,人人都认为应该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宣扬道义、感化人心的人,他不是普通的庶民可以比拟的。应该以上宾待之。他所教人的是道义,是最尊贵的东西。不但是当时应该供养,乃至千百年后还要广建祠堂,春秋祭祀,这也是应该的。中华民族仅仅是这个关系理顺了,中华民族才有文化可言。要不然哪里称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呢?

  

  文化的核心在哪呢?文化的核心在道义上,在道义的尊贵。跟普通的劳力者不一样, 跟普通的劳心者也不一样。但是孔孟虽然宣扬了先王之道,但是他不能同先王之行,不能像所宣扬的先王那样去驾驭国家,使黎民百姓普遍地获得解脱,都去追求道义。这里的解脱还谈不上佛教的解脱,他理想当中的先王之道可以去宣扬,但不能同先王之行。回过头来看看佛教,我们佛弟子能够说先佛之教,还要等同于先佛之行。不光是以居士的身份以身作则,奉行佛法的戒律和善行,而且尤其是出家人,要剃发染衣,抛弃家室,等同先佛之行,以身作则,不言而化。而不言而化是佛教能根植在中国数千年,能够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无论哪个事业,核心的渗透力都是不言而化。说多少真有用吗?看你行得怎么样。所以儒家有一个是不能与佛家相比较的东西:孔孟宣扬先王之道,但不能同先王之行;佛教能够说先佛之教,还能奉行先佛之行。佛教的优势所在就在这里。所以佛教数千年不但不会销声匿迹,我想:在未来的几千年只会越来越壮大。对于佛弟子这样一个优势,我更愿意说它是超过历代文人先哲的地方。佛弟子在这个地方应该有自知之明,明白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的特殊性: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使命。在这个地位上,我们有什么特殊的责任?让我们来看世间的衣食住:时装小姐,过一段时间就换一套衣服。有时候时装联展,很多不同的新衣服就出来了。每过一段时间要是不更换,服装公司就失业了,竞争多么激烈;房子,形式也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将西方的教堂建筑形式引入中国;吃的东西:以前多么单一!江西人只是吃江西人的吃法,现在江西人能吃到全世界人的吃法。往后全世界的人还会做哪方面饮食文化的探讨还很难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东西朝更夕改 ,千变万化。但是,佛教的衣食住并不一定随着社会那么迅速地来改变,佛教永远都会慢几拍。为什么会慢几拍?大家现在为什么都穿着海青啊?原因是佛弟子的心理不随着物欲横流而把利他改为自利,这是佛弟子心理的特点。佛弟子会在物欲横流的时候做中流砥柱,我们佛弟子是以不变的方针抵住天下人的贪污之心,要保留的是我们不被贪嗔痴转化,要保留的是这个。所以佛门弟子不会被贪污来改变其心,就像夏天的太阳:现在我们夏天出去太阳一热,大家就讨厌了,不觉得太阳可爱。但太阳是不是可爱的呢?它是的。如果冬天没有太阳我们就惨了。佛弟子就是如此,就像夏天的太阳虽然为众人所讨厌,但是终不因为众人讨厌而把热度转为严寒。太阳就是如此(掌声)。佛弟子永远是以挽回人的贪心为宗旨,不会随着人贪而自己也贪。任凭别人说我们佛弟子是不识时务,而绝不会改变我们化导众生的初衷。走到哪里,佛弟子都是化导众生的,而不会被污染的洪流所转化。这是佛弟子在世间的责任。非常明确,是不是?(掌声)

  

  第三个部分:因为地位确定了,责任确定了,再选择自己的行动,该干什么事。佛弟子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依照价值观来选择人生的道路前行。比如说,过去我们的行为选择有个例子:马祖大师带着弟子们耕田,有的在拔草,有的在种菜。大师在路边休息时,有个弟子推着一个独轮车要从路上过,刚刚要过去时马祖大师伸出脚,横在路上。徒弟说:“师父,请您缩脚。”禅师说:“只伸不缩。”弟子说:“只进不退。”砰的一声,推过去了。把师父的脚给碾伤了。这个公案背后有它的道理:弟子推车而过不顾老师的双脚,师父也不惜他的双脚任凭徒弟推之,这都是因为他们在轻一个东西,也在重一个东西——在轻身,在重道。道是什么我们暂时先不解释,但是他们在重视这个道。所以舍得让脚被弄伤,弄伤也无所谓,为的是道。轻身重道,言必行,行必果。这是我们佛弟子要选择的行为方式,或者是行为准则。因为将来的行为是分门别类千千万万的,轻身重道总是一个原则吧!佛教的教义就是以道为核心,跟天主教、伊斯兰教不同:天主教重视仁,伊斯兰教重义,而佛教重视的是道——言必行行必果而轻身重道。

  

  还有一位船子禅师,他在一个重要的渡口设了一个渡船,摆渡来帮助别人。摆渡的目的是为了等他的学人到来。夹山参学得差不多了,登上这个船来过渡,船子禅师就知道自己的学人来了。在船上一番问答后,夹山禅师就开悟了。船子禅师就让夹山禅师回头上岸,说“我这个船你已经不需要了,你可以回头了。”夹山禅师拜别恩师就回去了。刚刚往回走的时候只听扑通一声,船子禅师落入水中,他不是游泳,他死了。禅师为什么要死?他死是因为传道已毕,身体的作用已经起到了。我们想想船子禅师这个人,师长一辈子餐风宿露,简单生活,大道传毕,隐没其身。隐没其身的方式很简单,有道者以什么方式来隐没其身都是很自然的,他是以身为载道之器,身体是用来装载道的。道没有传的时候、身重如泰山,道传完的时候、身轻如鸿毛。这是佛弟子的僧格和风采,这就是佛教的精神所在。行为选择到了这一步,干净利落,目的鲜明,毫无拖泥带水。历代的大德,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今天的人能够跟一千年前的人不谋而合,能够于在异地、在异时在道上交流,这种历久弥新的道仪都是所来源于这些。所谓千古知音,沁快平生,就是指的这种轻身重道。

  

  佛弟子地位明确了,职责明朗了,选择自己的行为有个标准——轻身重道。佛教的信仰就像旃檀宝林,片片皆香,明一分心理就增加一分道义,尽一分力量就得到一分受用,都是功不唐捐的。这跟世间的学问不一样,世间的学问一废就尽弃了,也许你赚了五千万,但一个合同没把稳,所有的钱可能就全都亏了。而佛弟子只要持过一天戒,功德就留在那了;只要布施过别人一个钱,你的福报也攒下了,都不会前功尽弃,也不会功德唐捐的。所以看看眼前的学子,看看我们眼前来参加夏令营的大家,稍通佛法,即异常人。我们才来了几天,大家走出去看一看,就像一滴水,洒到哪个学校,这滴水就会不干。一滴水洒向大海都永远不干。看看我们的同学,回到哪个学校里将来都是一个种子,都是一把火炬!(掌声)

  

  所以咱们佛教的子弟一定要改变眼光来看佛教,改变心量来待自己。对自己要如何看待呢?——对自己轻身重道,把自己由一个凡人,转变为一个凡人菩萨,这是我们的期待。不要求利于自己,应该求道于佛教。那么人和心就两得其利。大家试一试,这样的行为是合适的。(掌声)这是佛弟子个人的职责。

  

  还有另外一个困惑摆在这里:我们虽然都已经明朗了以上三个部分的职能,下面一点,就是关于正见的问题。我们是以正见而行,所以才能轻身重道。但是眼下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让我们的正见无法确立,就是当前的一些困惑。在这里略举几个例子:比如首先,关于信仰,信仰发挥的力量。因为信仰都是我们人在操作,所以一定是我们人的个体为核心,来发挥信仰的力量。其实这样的力量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力量。既然是个人的力量,就要考虑个人的背景和现实的身心状态,不要盲目地跨越太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修行法门和信仰的方式,或者出家,或者在俗,或者亲近善知识,或者教化一方。理性地认知自己个人的问题,把所有的做功德和修行的时间落实在自己个人的能力和经验上面,不要把信仰看成是纯理性的而不去实践,也不要把信仰看成是纯感性的一个东西。我想在这里首先要确定的是我们的信仰应该是具备理性的实践。具备理性的实践就是要有前面的这些元素的分析和正见的确定,然后对于修行再来进入。具备理性的实践是一个核心的主题,也是当前正见的一个主题。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人宣扬的信仰愿意把它向感性的方面膨胀,也有一些人把信仰宣扬成为一种纯理性的分析,好像跟实践没有关系,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纯粹就是在那个地方的一些诡辩和分析了,纯粹只是一些知识。这样都不会对自己有益。所以信仰落实到现实层面应该是人来操作的、具备理性的实践。先如此确定我们正见的第一个范畴。这里是脱离开佛法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义,也是我个人的定义。大家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借鉴使用(掌声)。

  

  第二方面是关于心灵寄托。我们要分析,佛弟子在外面走,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有人在同一个车上会问:“你们佛教就是心灵寄托吧?唉!人哪,心灵空虚了有个寄托也好,所以你们信佛也好。”听得多吧?谁没有听过这个话!但是佛教是不是属于心灵寄托?心灵寄托是不是佛教的定义?分析一下心灵寄托,心灵寄托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和无助,或者说是空虚无聊。而佛教信仰是属于积极进取,是正视人生的问题没有任何回避的,是甘为信仰、甘为众生去献身,失败也不气馁,吃苦也不畏缩的。它是反过来成为其他人的信念羸弱者的依靠。所以佛教的信仰是极其主动的,它不是被动、消极的,绝不是心灵寄托,要澄清这个观念。再有谁说我们佛教是心灵寄托,说咱们自己是心灵寄托,就跟他争去:“为什么说我们是心灵寄托?”(掌声)佛教是多么主动的一…

《走向未来的信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