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就是你挣到钱了,你可以过日子了。(笑声)它的意义就是如此。你可以青菜豆腐饭混下去。开始思考了。
这个问题在有些场合我们谈,可以引起大家思考,但是佛教的这种观点我们到底是不是愿意接受,这又是一个问题。我们虽然是挂起来牌子来学佛,但是我们是不是愿意接受佛教的观点呢,是不是愿意按照佛的知见来规范自己的知见呢?这里又成了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不愿意规范呢?人最大的执着,就是眼前现实的东西天天地摆到面前。虽然是唯心所造的,但是我经常忘了心,经常只知道有它,经常只知道要吃饭睡觉过日子工作,经常只有眼前的这一点儿事儿。这个佛教是不是彻底反对呢?我这么跟大家说吧,佛教,尤其是以龙树菩萨为主的这一系的高僧大德,他们都不反对我们对于暂时现象界的这一种理解,都不反对。为什么都不反对呢?因为佛就曾经有过类似的这种言论,比如说“凡夫的所见并不是无一是处的,凡夫的所见就是如此。凡夫的所见属于暂时的现象界,这个暂时的现象界你应该给凡夫以确认。因为凡夫在果报之下佛陀的正见他无法接触。所以应当在暂时的状态下认同凡夫的所见。”这叫做随许世俗。随顺凡夫的水平,许可凡夫的水平。但是,这个现象界它不是究竟状态,我们不要到这个里头来寻求真理。寻求真理要转变一个角度,到世界“唯心所造”,到心的地方来寻找真理。所以和谐世界要从心开始。如果不是从心开始这个麻烦就大了,只是从物质世界来比拼,就没有和谐世界。这个和谐世界要返本回原一点,要从心开始,就有和谐世界可得。
佛说,这个暂时的世界观,要经历一些过程。比如说我们确实只看到了目前的这个现象界,但是我们可以先树立一个知识上的一个理想的世界。一开始这个理想的世界只是一个想法,等到学佛的时间长了,这个想法就变成一个确定的知识。这个确定的知识时间再长,就变成了一个确定的理解。一个确定的理解时间再长了,就变成一个确定的人生的方向。这个确定的人生方向再长了,就开始逐渐逐渐地产生点儿感觉了。比如说会经历一个阿罗汉的世界观的历程。阿罗汉的世界观历程呢,就是把现象界里面的所有物质全部都看成它的四大元素。阿罗汉的世界观认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物质,包括每个空气当中的每一个分子,里面都有四大元素。并不是我们泛泛的理解说这个世界上硬东西就是地大,热东西就是火大。阿罗汉的理解呢,是火大当中有地大,地大当中有火大。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最微细的元素当中都含藏着四大种性。四大种性遍布于一切处。哪怕是一个氢气的分子里面,也有四大元素。四大元素是这么来的,不是拿我们这个抽象的概念来划分的。当然有很多法师的解释存在误区,这个要允许它的存在,因为法师的培训在目前的佛教界也不是很严格的。到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化。
既然要经过一个阿罗汉的世界观,那么佛教里面所说的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须弥山这些又是什么回事呢?阿罗汉的微观世界里面所有的元素都有四大种性,阿罗汉也有一个宏观的世界观。这个宏观的世界观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以须弥山、香水海和四大部洲来结构成的我们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观是在由阿罗汉证悟的那一个层次上的人才能见到才能享受才能体会到的。有的人说既然佛经上说这个世界上有须弥山,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这又是一个“比附”。这个“比附”只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让自然科学工作者批驳得体无完肤。这个须弥山中间是细的,上面还有一个大的山头,是不是伸到虚空里面去啦?伸到虚空多少公里啊,我们拿宇宙飞船去帮你运回来?这个很容易产生漏洞的。为什么呢?因为分歧没有搞明朗。弄得明朗一点就很简单了。须弥山、香水海这种经验和世界观是阿罗汉这个境界当中所享受的宏观的世界的结构。再往上去呢,世界观还会有变化,就是菩萨的世界观和佛的世界观。那就是《华严经》当中的那种博大的境界。从微观来说,这个博大的境界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空性的都是清净的,从宏观来说会有一些现象产生,这些现象就是所谓的西方净土、南方净土、东方净土、北方净土各个方面的净土,或者是各个佛的世界。这是佛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精神的指引之下,佛教并不反对暂时的这种现象,认为暂时的现象应当暂时随许。因为一切是以心为主的心境共生,没有离开心的外境,也没有离开外境的心,也没有离开心的唯物,也没有离开物质的唯心。佛教的世界观是这样整合起来的,所以说它适合于人类使用。我想,这一个确定的认知,尤其是适合我们汉地的众生来使用。在小一点的范围来说呢,尤其适合于我们在座的大家来使用。我想,只要是真的认真来思考这个问题,想来想去真的就这个方法来理解最适合、最好用,最减少麻烦、最减少矛盾,心里面很多复杂的思考从此就平息下去了。
佛教在这里把世界观确定成为人生观、人生责任、人生价值判断的根本来源,也把终极的世界观变成一个指引人生正见和正行的标准,就像路标一样,把凡夫指向佛果。在这里是以人的责任为推动力让凡人去成佛,从根子上不让你当凡夫,怎么样?(掌声)
这确实是佛教的很多重大论点的比较精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判设。这个判设下来之后,就因这两种观念导致我们人生责任的问题。世界观是指引人生正见正行的标准。人们对于个人责任的判断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人生的价值标准。也可以说是生命范畴之内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怎么理解呢?自己的一生应该在哪个位置上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哪些行为是我生命当中有价值的?自己的一生应该去干什么呢?这些都是人生观的内容。
普通的大众的人生观我们这里就不谈了。佛教的公众形象的问题前面提了,佛教的公众形象问题是指发生在有了佛教信仰的人士身上的问题。对于人生和行为的价值的选择上已经出现毛病的一些人的问题,要去研究。怎么去研究它呢?我们扶正不要去避邪。人生的邪路无边际,人生的正道是唯一的。所以正道很好找。佛弟子的人生观是建立在世界和个体责任的认知上的。自己的信仰方向决定了这一切。在民国时期有一位守培法师,是我首先要推荐给大家的。他的书我希望大家能够看。他把佛弟子的身份地位的确认用了四个词进行比较。一个词是身,一个词是心,一个词是君子,一个词是小人。这四个词我们可能几天里面就听人说过一次。他用这几个词来比较和明确佛弟子的这种特殊的地位。他说古代的圣人教我们今人做房子、种五谷杂粮、做衣服,这个是“衣食住”来养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教我们这些人来明辨善恶,借恶修善,目的是为了养心。如果身心都养,就能够形成人道。这个世界就安宁了。如果身体没有衣食住,那身就失掉了养护,身体就没法养活了。身体没有戒定慧,心就没法养活了,就是行尸走肉了。或者说呢,就是身体在吃饭,心不在吃饭,心就饿了,饿极了就要烦恼了,就要把你的人生格局打得一塌糊涂。所以呢,“若心如戒定慧,就心失其养。若身无衣食住,即身失其养”,人道就要灭绝了。如果只是养心而不养身,那么心能够安,身体活不下去。如果只养身而不养心,存而不能安。所以呢互相生互相养才能形成人道,,才有了个人的生命历程。(守培法师原话见于《守培全集》之《出家的生活》:http://www.fojiao.cc/bbs/dispbbs.asp
boardid=20&id=13361 “古之圣人教人民筑宫室,植五谷,织衣裳,此衣食住,所以养身也。然 后,教以辨善恶,戒于恶,止于善,此戒定慧,所以养心也。身心俱养,人道成,世界安宁。若身无衣食住,即身失其养;心无戒定慧,则心失其养,人道绝矣。养 心而不养身,安而不能存;养身而不养心,存而不能安,是故互相生,互相养,由众缘而成人道,非一木能支大厦也。 ”)
然而身体和心各有特点:身体是以物质的东西为收获,心是以损失为收获,它们是正好相反的。君子常常是利心而忘身的,小人常常利身而忘了心。君子谋道不谋食,发奋而忘食;小人谋利而不谋道,见利而忘义。其实君子的道很难,学一辈子而学不成的也有很多。小人之道很容易,做生意赚点本钱、挣钱吃饭是小人之道易,不待学而成者亦有之——就是不去学,能够成功、能够赚很多钱的亦有之。有人就奇怪:“为什么那些财富的大家,才小学水平,就是某些财团的主人?”——这个很简单,因为小人之道易。为什么成佛难?因为君子之道难。这其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君子之道被尊重起来则天下平;如果小人之道被重视起来则天下乱。在这些社会现象面前我们不必再犹豫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学君子道不易。经济发展、社会失衡的道理也就是这样的:君子之道贵重则天下平;小人之道贵重则天下乱,这是一个确定的道理。所以只怕君子学小人,不怕小人学君子,鼓励小人学君子。小人这就是要多学习,多学习就逐步逐步地走向君子。这个就叫做“化天下”。古来的圣人化天下就是让小人学君子。而君子游化天下,不是让君子来学小人的,君子一定要保持人品,保持气节,不能去学小人,因为一学小人则天下乱。君子和小人贵贱不同是很明朗的。在这里不能平等视之。因为君子小人是形式上的东西,要分层次,要各就其位。在这里不能闹平等。生命是平等的,一定要知道君子和小人气质、贵贱的不同。
另外君子养心和小人养身的方法也是相反的。养心是求损失;养身是求利益。君子和小人在这个地方的区别太大了:小人以损人利己为好,以损己利人为失败,没有挣到钱就失败了;君子是以损己利人为得,以损人利己为失,完全是相反的。所以世…
《走向未来的信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