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就是你掙到錢了,你可以過日子了。(笑聲)它的意義就是如此。你可以青菜豆腐飯混下去。開始思考了。
這個問題在有些場合我們談,可以引起大家思考,但是佛教的這種觀點我們到底是不是願意接受,這又是一個問題。我們雖然是挂起來牌子來學佛,但是我們是不是願意接受佛教的觀點呢,是不是願意按照佛的知見來規範自己的知見呢?這裏又成了一個問題了。爲什麼不願意規範呢?人最大的執著,就是眼前現實的東西天天地擺到面前。雖然是唯心所造的,但是我經常忘了心,經常只知道有它,經常只知道要吃飯睡覺過日子工作,經常只有眼前的這一點兒事兒。這個佛教是不是徹底反對呢?我這麼跟大家說吧,佛教,尤其是以龍樹菩薩爲主的這一系的高僧大德,他們都不反對我們對于暫時現象界的這一種理解,都不反對。爲什麼都不反對呢?因爲佛就曾經有過類似的這種言論,比如說“凡夫的所見並不是無一是處的,凡夫的所見就是如此。凡夫的所見屬于暫時的現象界,這個暫時的現象界你應該給凡夫以確認。因爲凡夫在果報之下佛陀的正見他無法接觸。所以應當在暫時的狀態下認同凡夫的所見。”這叫做隨許世俗。隨順凡夫的水平,許可凡夫的水平。但是,這個現象界它不是究竟狀態,我們不要到這個裏頭來尋求真理。尋求真理要轉變一個角度,到世界“唯心所造”,到心的地方來尋找真理。所以和諧世界要從心開始。如果不是從心開始這個麻煩就大了,只是從物質世界來比拼,就沒有和諧世界。這個和諧世界要返本回原一點,要從心開始,就有和諧世界可得。
佛說,這個暫時的世界觀,要經曆一些過程。比如說我們確實只看到了目前的這個現象界,但是我們可以先樹立一個知識上的一個理想的世界。一開始這個理想的世界只是一個想法,等到學佛的時間長了,這個想法就變成一個確定的知識。這個確定的知識時間再長,就變成了一個確定的理解。一個確定的理解時間再長了,就變成一個確定的人生的方向。這個確定的人生方向再長了,就開始逐漸逐漸地産生點兒感覺了。比如說會經曆一個阿羅漢的世界觀的曆程。阿羅漢的世界觀曆程呢,就是把現象界裏面的所有物質全部都看成它的四大元素。阿羅漢的世界觀認爲我們這個世界的每一個物質,包括每個空氣當中的每一個分子,裏面都有四大元素。並不是我們泛泛的理解說這個世界上硬東西就是地大,熱東西就是火大。阿羅漢的理解呢,是火大當中有地大,地大當中有火大。爲什麼呢?因爲每一個最微細的元素當中都含藏著四大種性。四大種性遍布于一切處。哪怕是一個氫氣的分子裏面,也有四大元素。四大元素是這麼來的,不是拿我們這個抽象的概念來劃分的。當然有很多法師的解釋存在誤區,這個要允許它的存在,因爲法師的培訓在目前的佛教界也不是很嚴格的。到後期還需要進一步的規範化。
既然要經過一個阿羅漢的世界觀,那麼佛教裏面所說的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須彌山這些又是什麼回事呢?阿羅漢的微觀世界裏面所有的元素都有四大種性,阿羅漢也有一個宏觀的世界觀。這個宏觀的世界觀就是佛經裏面所說的以須彌山、香水海和四大部洲來結構成的我們這樣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觀是在由阿羅漢證悟的那一個層次上的人才能見到才能享受才能體會到的。有的人說既然佛經上說這個世界上有須彌山,那麼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喜馬拉雅山就是須彌山。這又是一個“比附”。這個“比附”只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讓自然科學工作者批駁得體無完膚。這個須彌山中間是細的,上面還有一個大的山頭,是不是伸到虛空裏面去啦?伸到虛空多少公裏啊,我們拿宇宙飛船去幫你運回來?這個很容易産生漏洞的。爲什麼呢?因爲分歧沒有搞明朗。弄得明朗一點就很簡單了。須彌山、香水海這種經驗和世界觀是阿羅漢這個境界當中所享受的宏觀的世界的結構。再往上去呢,世界觀還會有變化,就是菩薩的世界觀和佛的世界觀。那就是《華嚴經》當中的那種博大的境界。從微觀來說,這個博大的境界中,每一個部分都是空性的都是清淨的,從宏觀來說會有一些現象産生,這些現象就是所謂的西方淨土、南方淨土、東方淨土、北方淨土各個方面的淨土,或者是各個佛的世界。這是佛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精神的指引之下,佛教並不反對暫時的這種現象,認爲暫時的現象應當暫時隨許。因爲一切是以心爲主的心境共生,沒有離開心的外境,也沒有離開外境的心,也沒有離開心的唯物,也沒有離開物質的唯心。佛教的世界觀是這樣整合起來的,所以說它適合于人類使用。我想,這一個確定的認知,尤其是適合我們漢地的衆生來使用。在小一點的範圍來說呢,尤其適合于我們在座的大家來使用。我想,只要是真的認真來思考這個問題,想來想去真的就這個方法來理解最適合、最好用,最減少麻煩、最減少矛盾,心裏面很多複雜的思考從此就平息下去了。
佛教在這裏把世界觀確定成爲人生觀、人生責任、人生價值判斷的根本來源,也把終極的世界觀變成一個指引人生正見和正行的標准,就像路標一樣,把凡夫指向佛果。在這裏是以人的責任爲推動力讓凡人去成佛,從根子上不讓你當凡夫,怎麼樣?(掌聲)
這確實是佛教的很多重大論點的比較精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判設。這個判設下來之後,就因這兩種觀念導致我們人生責任的問題。世界觀是指引人生正見正行的標准。人們對于個人責任的判斷也可以理解成爲一個人生的價值標准。也可以說是生命範疇之內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怎麼理解呢?自己的一生應該在哪個位置上去度過?自己的一生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哪些行爲是我生命當中有價值的?自己的一生應該去幹什麼呢?這些都是人生觀的內容。
普通的大衆的人生觀我們這裏就不談了。佛教的公衆形象的問題前面提了,佛教的公衆形象問題是指發生在有了佛教信仰的人士身上的問題。對于人生和行爲的價值的選擇上已經出現毛病的一些人的問題,要去研究。怎麼去研究它呢?我們扶正不要去避邪。人生的邪路無邊際,人生的正道是唯一的。所以正道很好找。佛弟子的人生觀是建立在世界和個體責任的認知上的。自己的信仰方向決定了這一切。在民國時期有一位守培法師,是我首先要推薦給大家的。他的書我希望大家能夠看。他把佛弟子的身份地位的確認用了四個詞進行比較。一個詞是身,一個詞是心,一個詞是君子,一個詞是小人。這四個詞我們可能幾天裏面就聽人說過一次。他用這幾個詞來比較和明確佛弟子的這種特殊的地位。他說古代的聖人教我們今人做房子、種五谷雜糧、做衣服,這個是“衣食住”來養身;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來教我們這些人來明辨善惡,借惡修善,目的是爲了養心。如果身心都養,就能夠形成人道。這個世界就安甯了。如果身體沒有衣食住,那身就失掉了養護,身體就沒法養活了。身體沒有戒定慧,心就沒法養活了,就是行屍走肉了。或者說呢,就是身體在吃飯,心不在吃飯,心就餓了,餓極了就要煩惱了,就要把你的人生格局打得一塌糊塗。所以呢,“若心如戒定慧,就心失其養。若身無衣食住,即身失其養”,人道就要滅絕了。如果只是養心而不養身,那麼心能夠安,身體活不下去。如果只養身而不養心,存而不能安。所以呢互相生互相養才能形成人道,,才有了個人的生命曆程。(守培法師原話見于《守培全集》之《出家的生活》:http://www.fojiao.cc/bbs/dispbbs.asp
boardid=20&id=13361 “古之聖人教人民築宮室,植五谷,織衣裳,此衣食住,所以養身也。然 後,教以辨善惡,戒于惡,止于善,此戒定慧,所以養心也。身心俱養,人道成,世界安甯。若身無衣食住,即身失其養;心無戒定慧,則心失其養,人道絕矣。養 心而不養身,安而不能存;養身而不養心,存而不能安,是故互相生,互相養,由衆緣而成人道,非一木能支大廈也。 ”)
然而身體和心各有特點:身體是以物質的東西爲收獲,心是以損失爲收獲,它們是正好相反的。君子常常是利心而忘身的,小人常常利身而忘了心。君子謀道不謀食,發奮而忘食;小人謀利而不謀道,見利而忘義。其實君子的道很難,學一輩子而學不成的也有很多。小人之道很容易,做生意賺點本錢、掙錢吃飯是小人之道易,不待學而成者亦有之——就是不去學,能夠成功、能夠賺很多錢的亦有之。有人就奇怪:“爲什麼那些財富的大家,才小學水平,就是某些財團的主人?”——這個很簡單,因爲小人之道易。爲什麼成佛難?因爲君子之道難。這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如果君子之道被尊重起來則天下平;如果小人之道被重視起來則天下亂。在這些社會現象面前我們不必再猶豫了。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爲學君子道不易。經濟發展、社會失衡的道理也就是這樣的:君子之道貴重則天下平;小人之道貴重則天下亂,這是一個確定的道理。所以只怕君子學小人,不怕小人學君子,鼓勵小人學君子。小人這就是要多學習,多學習就逐步逐步地走向君子。這個就叫做“化天下”。古來的聖人化天下就是讓小人學君子。而君子遊化天下,不是讓君子來學小人的,君子一定要保持人品,保持氣節,不能去學小人,因爲一學小人則天下亂。君子和小人貴賤不同是很明朗的。在這裏不能平等視之。因爲君子小人是形式上的東西,要分層次,要各就其位。在這裏不能鬧平等。生命是平等的,一定要知道君子和小人氣質、貴賤的不同。
另外君子養心和小人養身的方法也是相反的。養心是求損失;養身是求利益。君子和小人在這個地方的區別太大了:小人以損人利己爲好,以損己利人爲失敗,沒有掙到錢就失敗了;君子是以損己利人爲得,以損人利己爲失,完全是相反的。所以世…
《走向未來的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