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未來的信仰▪P4

  ..續本文上一頁間通過損失利益方面知道小人和君子價值貴重的不一樣。世間最難得的是君子之道,也就是人心之道。最難得的是人心,最貴重的是道義。所以君子、小人人身和人心的益和利之間不光是貴賤不同,實際上有天壤之隔。所以孔子孟子周遊天下,遍訪諸侯,人人都認爲應該供養。爲什麼呢?因爲他是宣揚道義、感化人心的人,他不是普通的庶民可以比擬的。應該以上賓待之。他所教人的是道義,是最尊貴的東西。不但是當時應該供養,乃至千百年後還要廣建祠堂,春秋祭祀,這也是應該的。中華民族僅僅是這個關系理順了,中華民族才有文化可言。要不然哪裏稱得上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呢?

  

  文化的核心在哪呢?文化的核心在道義上,在道義的尊貴。跟普通的勞力者不一樣, 跟普通的勞心者也不一樣。但是孔孟雖然宣揚了先王之道,但是他不能同先王之行,不能像所宣揚的先王那樣去駕馭國家,使黎民百姓普遍地獲得解脫,都去追求道義。這裏的解脫還談不上佛教的解脫,他理想當中的先王之道可以去宣揚,但不能同先王之行。回過頭來看看佛教,我們佛弟子能夠說先佛之教,還要等同于先佛之行。不光是以居士的身份以身作則,奉行佛法的戒律和善行,而且尤其是出家人,要剃發染衣,抛棄家室,等同先佛之行,以身作則,不言而化。而不言而化是佛教能根植在中國數千年,能夠成爲中國的文化主流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無論哪個事業,核心的滲透力都是不言而化。說多少真有用嗎?看你行得怎麼樣。所以儒家有一個是不能與佛家相比較的東西:孔孟宣揚先王之道,但不能同先王之行;佛教能夠說先佛之教,還能奉行先佛之行。佛教的優勢所在就在這裏。所以佛教數千年不但不會銷聲匿迹,我想:在未來的幾千年只會越來越壯大。對于佛弟子這樣一個優勢,我更願意說它是超過曆代文人先哲的地方。佛弟子在這個地方應該有自知之明,明白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的特殊性: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使命。在這個地位上,我們有什麼特殊的責任?讓我們來看世間的衣食住:時裝小姐,過一段時間就換一套衣服。有時候時裝聯展,很多不同的新衣服就出來了。每過一段時間要是不更換,服裝公司就失業了,競爭多麼激烈;房子,形式也越來越新穎,越來越多樣化,比如將西方的教堂建築形式引入中國;吃的東西:以前多麼單一!江西人只是吃江西人的吃法,現在江西人能吃到全世界人的吃法。往後全世界的人還會做哪方面飲食文化的探討還很難說。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不斷有新的東西朝更夕改 ,千變萬化。但是,佛教的衣食住並不一定隨著社會那麼迅速地來改變,佛教永遠都會慢幾拍。爲什麼會慢幾拍?大家現在爲什麼都穿著海青啊?原因是佛弟子的心理不隨著物欲橫流而把利他改爲自利,這是佛弟子心理的特點。佛弟子會在物欲橫流的時候做中流砥柱,我們佛弟子是以不變的方針抵住天下人的貪汙之心,要保留的是我們不被貪嗔癡轉化,要保留的是這個。所以佛門弟子不會被貪汙來改變其心,就像夏天的太陽:現在我們夏天出去太陽一熱,大家就討厭了,不覺得太陽可愛。但太陽是不是可愛的呢?它是的。如果冬天沒有太陽我們就慘了。佛弟子就是如此,就像夏天的太陽雖然爲衆人所討厭,但是終不因爲衆人討厭而把熱度轉爲嚴寒。太陽就是如此(掌聲)。佛弟子永遠是以挽回人的貪心爲宗旨,不會隨著人貪而自己也貪。任憑別人說我們佛弟子是不識時務,而絕不會改變我們化導衆生的初衷。走到哪裏,佛弟子都是化導衆生的,而不會被汙染的洪流所轉化。這是佛弟子在世間的責任。非常明確,是不是?(掌聲)

  

  第叁個部分:因爲地位確定了,責任確定了,再選擇自己的行動,該幹什麼事。佛弟子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依照價值觀來選擇人生的道路前行。比如說,過去我們的行爲選擇有個例子:馬祖大師帶著弟子們耕田,有的在拔草,有的在種菜。大師在路邊休息時,有個弟子推著一個獨輪車要從路上過,剛剛要過去時馬祖大師伸出腳,橫在路上。徒弟說:“師父,請您縮腳。”禅師說:“只伸不縮。”弟子說:“只進不退。”砰的一聲,推過去了。把師父的腳給碾傷了。這個公案背後有它的道理:弟子推車而過不顧老師的雙腳,師父也不惜他的雙腳任憑徒弟推之,這都是因爲他們在輕一個東西,也在重一個東西——在輕身,在重道。道是什麼我們暫時先不解釋,但是他們在重視這個道。所以舍得讓腳被弄傷,弄傷也無所謂,爲的是道。輕身重道,言必行,行必果。這是我們佛弟子要選擇的行爲方式,或者是行爲准則。因爲將來的行爲是分門別類千千萬萬的,輕身重道總是一個原則吧!佛教的教義就是以道爲核心,跟天主教、伊斯蘭教不同:天主教重視仁,伊斯蘭教重義,而佛教重視的是道——言必行行必果而輕身重道。

  

  還有一位船子禅師,他在一個重要的渡口設了一個渡船,擺渡來幫助別人。擺渡的目的是爲了等他的學人到來。夾山參學得差不多了,登上這個船來過渡,船子禅師就知道自己的學人來了。在船上一番問答後,夾山禅師就開悟了。船子禅師就讓夾山禅師回頭上岸,說“我這個船你已經不需要了,你可以回頭了。”夾山禅師拜別恩師就回去了。剛剛往回走的時候只聽撲通一聲,船子禅師落入水中,他不是遊泳,他死了。禅師爲什麼要死?他死是因爲傳道已畢,身體的作用已經起到了。我們想想船子禅師這個人,師長一輩子餐風宿露,簡單生活,大道傳畢,隱沒其身。隱沒其身的方式很簡單,有道者以什麼方式來隱沒其身都是很自然的,他是以身爲載道之器,身體是用來裝載道的。道沒有傳的時候、身重如泰山,道傳完的時候、身輕如鴻毛。這是佛弟子的僧格和風采,這就是佛教的精神所在。行爲選擇到了這一步,幹淨利落,目的鮮明,毫無拖泥帶水。曆代的大德,跨越時間,跨越空間,今天的人能夠跟一千年前的人不謀而合,能夠于在異地、在異時在道上交流,這種曆久彌新的道儀都是所來源于這些。所謂千古知音,沁快平生,就是指的這種輕身重道。

  

  佛弟子地位明確了,職責明朗了,選擇自己的行爲有個標准——輕身重道。佛教的信仰就像旃檀寶林,片片皆香,明一分心理就增加一分道義,盡一分力量就得到一分受用,都是功不唐捐的。這跟世間的學問不一樣,世間的學問一廢就盡棄了,也許你賺了五千萬,但一個合同沒把穩,所有的錢可能就全都虧了。而佛弟子只要持過一天戒,功德就留在那了;只要布施過別人一個錢,你的福報也攢下了,都不會前功盡棄,也不會功德唐捐的。所以看看眼前的學子,看看我們眼前來參加夏令營的大家,稍通佛法,即異常人。我們才來了幾天,大家走出去看一看,就像一滴水,灑到哪個學校,這滴水就會不幹。一滴水灑向大海都永遠不幹。看看我們的同學,回到哪個學校裏將來都是一個種子,都是一把火炬!(掌聲)

  

  所以咱們佛教的子弟一定要改變眼光來看佛教,改變心量來待自己。對自己要如何看待呢?——對自己輕身重道,把自己由一個凡人,轉變爲一個凡人菩薩,這是我們的期待。不要求利于自己,應該求道于佛教。那麼人和心就兩得其利。大家試一試,這樣的行爲是合適的。(掌聲)這是佛弟子個人的職責。

  

  還有另外一個困惑擺在這裏:我們雖然都已經明朗了以上叁個部分的職能,下面一點,就是關于正見的問題。我們是以正見而行,所以才能輕身重道。但是眼下有很多複雜的問題,讓我們的正見無法確立,就是當前的一些困惑。在這裏略舉幾個例子:比如首先,關于信仰,信仰發揮的力量。因爲信仰都是我們人在操作,所以一定是我們人的個體爲核心,來發揮信仰的力量。其實這樣的力量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力量。既然是個人的力量,就要考慮個人的背景和現實的身心狀態,不要盲目地跨越太大,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修行法門和信仰的方式,或者出家,或者在俗,或者親近善知識,或者教化一方。理性地認知自己個人的問題,把所有的做功德和修行的時間落實在自己個人的能力和經驗上面,不要把信仰看成是純理性的而不去實踐,也不要把信仰看成是純感性的一個東西。我想在這裏首先要確定的是我們的信仰應該是具備理性的實踐。具備理性的實踐就是要有前面的這些元素的分析和正見的確定,然後對于修行再來進入。具備理性的實踐是一個核心的主題,也是當前正見的一個主題。爲什麼呢?因爲有很多人宣揚的信仰願意把它向感性的方面膨脹,也有一些人把信仰宣揚成爲一種純理性的分析,好像跟實踐沒有關系,好像跟自己沒有關系,純粹就是在那個地方的一些詭辯和分析了,純粹只是一些知識。這樣都不會對自己有益。所以信仰落實到現實層面應該是人來操作的、具備理性的實踐。先如此確定我們正見的第一個範疇。這裏是脫離開佛法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定義,也是我個人的定義。大家如果覺得有道理可以借鑒使用(掌聲)。

  

  第二方面是關于心靈寄托。我們要分析,佛弟子在外面走,尤其是我們出家人,有人在同一個車上會問:“你們佛教就是心靈寄托吧?唉!人哪,心靈空虛了有個寄托也好,所以你們信佛也好。”聽得多吧?誰沒有聽過這個話!但是佛教是不是屬于心靈寄托?心靈寄托是不是佛教的定義?分析一下心靈寄托,心靈寄托是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迷茫和無助,或者說是空虛無聊。而佛教信仰是屬于積極進取,是正視人生的問題沒有任何回避的,是甘爲信仰、甘爲衆生去獻身,失敗也不氣餒,吃苦也不畏縮的。它是反過來成爲其他人的信念羸弱者的依靠。所以佛教的信仰是極其主動的,它不是被動、消極的,絕不是心靈寄托,要澄清這個觀念。再有誰說我們佛教是心靈寄托,說咱們自己是心靈寄托,就跟他爭去:“爲什麼說我們是心靈寄托?”(掌聲)佛教是多麼主動的一…

《走向未來的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