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宗教!多麼主動的一個信仰!我千山萬水,吃盡苦頭才找進了佛門,我爲什麼要尋找一個心靈寄托!這裏不是寄托,佛教是心靈歸宿。
第叁個正見就是我們要分析一下祈福免禍。明成祖朱元璋遷都到北京去的時候說了一段話:“我治理國家不用佛教,用儒家。爲什麼呢?因爲現在信佛的人都在那裏祈福免禍,流于迷信。而我治理國家需要理性的一些智慧。”原文是文言說,我現在簡單說就是這樣子。治理國家是需要技巧和很多的智慧,而不是祈福免禍之徒所能做得了的。所以不用佛教,要用儒家。佛教就是因爲流于祈福免禍這個詞,讓明成祖都看不起。那麼佛教到底是不是屬于祈福免禍呢?祈福免禍咱們也分析一下,對于普通的老人家,或者是已經來不及了解佛教到底有什麼好,只是信信而已的人,祈福免禍也許是合理的,因爲他們的人生方向只是平安地度過以後的日子。但是這種心理到底是來源于什麼?祈福很有可能來源于一些貪圖僥幸,實在地說,免禍有時候來源于逃避現實。爲什麼呢?佛教是講求因果的,你的福報要你去修出來的,你在那求什麼呀?你在那求,不如去實踐六度萬行。你如果要免禍不如現在行爲謹慎,將來不要做越軌和犯戒、侵害他人的事件。如果已經做了,按因果規律來講,會有一些果報出現,佛弟子應該坦然面對啊!你相信因果你就應該坦然面對嘛,有什麼可逃,有什麼可躲的!(掌聲)如果說把逃避和僥幸當成信仰的主題,問題就大了,就真正變成了貪圖僥幸和逃避現實。佛教就讓“祈福免禍”一個詞給害了。信仰絕不僅僅只是爲了祈福免禍,所以祈福免禍這個問題我們要重視。我們有智慧來學佛的人不要僅僅把自己停留在祈福免禍上,多少要來學一些佛。這是第叁個正見。
第四個正見就是善行。如果有人說,你們佛教就是教人行善,犯了一個合法性的非法說法的錯誤。我們是會教人行善,但是你就拿一個善來把我都帶掉了,你非法了。這個,你這個說法離我的行爲宗旨太遙遠了。那麼一點點的,一個小小的詞彙能夠評價一個佛弟子的行動嗎?教人行善,還包括善報,它不是信仰的首要目標。善報是個必然結果,它是屬于一個附屬的東西。我們也不必要把教人爲善,作善事和得到善報確定成爲自己的唯一的信仰目標,因爲這個太渺小了!離我們的信仰,它還是有距離的!就像是拿一個基督教的話來說,你孝順父母,不會爲了遺産去敬順父母親。能不能理解?如果是一個孝順的子女,他是爲了遺産去敬順父母親,那他就很虛僞。如果佛弟子,僅僅只是爲了一個善報,才去行善、學佛,那佛弟子也變虛僞了。子女孝順父母啊,他是出于良心,那是發諸內、而行諸外的動力。佛弟子的這個學佛和行善,它是生命覺醒的一個需求。它是我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我要成就道業的一個自然需求。我不僅僅只是得到自己將來的一些蜜糖之報。這個蜜糖之報,了不了生死,太渺小了。所以我們的這個善行啊,它是生命尊嚴的一個要求,而不是行爲的標准,不能說咱們佛教就是教人行善的。這是常見詞彙,是一個有錯誤的詞彙,這僅僅只是剛才所談到的叁四個,基本上都是常見的詞彙。但我們有可能都是沒有去分析的詞彙。不分析我們就被別人把自己蓋棺定論,讓自己超不出去這樣一個概念的繩索。一定要突破,佛教信仰,要突破這幾個疆域。
咱們下面還有幾個正見,跟大家提一下,就是奇迹。發生奇迹,有感應了,是怎麼回事,咱們該如何對待。如果按照剛才的這個情況來分析,佛弟子是以責任來推動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行爲。我們的信仰是用不著什麼奇迹去支撐自己的信仰,但有很多人的信仰是需要奇迹去支持的。念佛有一段時間,突然見到一點光了,哎呦,振奮起來了,這時候信心來了。沒見到光了之後,百無聊賴,這念佛念的沒勁。這個如果是需要奇迹去支持的信仰和修行,那就還在過程當中。說實話,真是這樣。真的是還沒有走出困境。我們是反過來的,信仰是在生命本身來尋找奇迹的。到心裏面來找。奇迹也可以說明,佛教經典的真實不虛和權威性,也印證了很多。轉凡成聖,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但是我們都是進到自己內心裏來尋找奇迹。我們擁有的很多東西已經是奇迹了,到外境上去找,沒有必要了。或者是到我們修行的體驗中來找,必要性也不大。我們甯可,來把生命,陽光,空氣和水,把這些看成奇迹還更好。而這些呢,我們就是沒有那些生命奇迹,也需要它們,爲什麼呢?因爲沒有它們我們幾分鍾就過不下去了。比如說你能天天看到一個佛在你面前,轉來轉去,我覺得這個還不如你天天有飯吃來的現實。這個奇迹是說明心靈清淨的時候的一些變化,但千萬不要以這種暫時性的變化,作爲信仰的唯一支持,我們的信仰的支持要在內心裏來尋找。要不然奇迹就會成爲一個煩惱之因。
比如說,我修行修行,像星雲大師講的,我突然一下得了個天耳通,這個天耳通可能對于很多居士來說,對于很多出家人,很多修行的人來說都有吸引力。法師呢有天耳通,無所謂了,這是一個沒有什麼壞處的神通。居士如果是有天耳通,肯定是有一個有壞處的神通。因爲居士有夫妻生活,感情生活,你天耳通萬一聽到你的男女朋友在跟別人在狐假虎威,在靡靡之語的時候,你這個天耳通就是煩惱之因。所以這個時候的天耳通,沒有價值。我們要追求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淺的來說它是沒有價值,從深一點來說,它正好成了煩惱之因,它沒有真正地解決煩惱。
修行的真實的價值,落實到現實人生當中來說,真的就是解決貪嗔癡的煩惱問題,這是很真實的。所以佛在確定他的教義的時候,把教義的核心確定爲四句話,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義,是諸佛教。是諸佛教,這是一句概括的話。有價值的是前面叁句。前面叁句呢,前兩句呢是後面一句的鋪墊,前面兩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什麼啊,最終就是爲了一句話,就是自淨其義,要清淨煩惱。既然要清淨煩惱,那奇迹肯定不是信仰佛教的核心的東西,要把它看淡一些。如果是有,咱們暫且,咱們大可以有若無,有若無,誰也不會說你錯。如果你無若有了,有問題了。有很多人有問題啊,一個月不吃飯或者一個月不睡覺,像這樣修下去,就很有可能出問題。如果修行不得法,我就看到那個盲目精進者,追求奇迹,真的就是一個月不睡覺,他真的能熬得住。好多後來,看一個人他就老覺得人家是兩個人。後來的解決方案就是,咱們就送神經病醫院那裏去。沒有辦法只能吃那種鎮定劑,也要幾個月才能慢慢的好下來。這是第五個正見,咱們要對于奇迹的問題有所正確的理解。
然後下面就是關于狂熱,信心,該如何來處理。有時候啊,有些宣傳家或者是我們自己個人啊,我們對信仰的理解總是重視感性的層面,總是拿自己的感覺來看自己修行是不是進步了。實在的說法,自己的感覺呢,誤區太多了。像日常法師曾經談過這個問題,初發心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的自己修行還是有感覺的;當十年八載以後覺得,自己修行沒感覺了,而且困難重重。日常法師就鼓勵大家說,這個沒感覺是對的,有感覺迷惑性很大。爲什麼有感覺呢,因爲那剛剛信佛的時候,前世的善根容易激發起來,成爲自己修行的支持。而爲什麼到後來,越來越覺得有障礙呢。越來越反複呢,人家法師就說,這也是正常的。因爲這是你今世的善根在成長,今世的善根在成長,人家沒有依靠前世的力量,人家就是今世的善根在這裏拼搏,在這裏長進,它當然會有反複。如果沒有反複,那說明你本身已經是成佛了來的。正是因爲生死凡夫,所以有反複,是非常合理的,正好說明你就已經在進步了。那麼有些人就很重視感性的層面,沒感覺的時候就是,啊我修行老退步了,我最最近一點信心都沒有,我很懶惰或者是怎麼樣的。就覺得自己有問題。逐漸地變得非理性和反理性,不好好地分析,就覺得有問題,然後追求一種有感覺的東西,才是沒問題。變得反理性就麻煩了,容易引導自己走上狂熱之途。
真實的信仰,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會這麼來看待,真實的信仰是要比一時的流淚要深刻,要有深度。真實的信仰,它應該是健康的,不會偏激地去謀求什麼東西,它對于信仰裏面所遇到的問題是,全盤接受。而不會在情緒上一時激動,或者是一時要放棄,而一時認爲失敗,一時認爲成功。真正的信仰,在生命過程當中是有冷的時候,有熱的時候,有靈要神怡,有諸佛來加持的時候,還有那種長夜久候,沒有佛來加持的時候,咱麼也有一顆堅定之心,也要修行下去,也有這樣的一個時候。所以信仰它是全心全意,是堅決不可反悔的一個行動。並不是說,講究條件,有感覺就不反悔,沒感覺就反悔。要是這樣,就真的會很麻煩,如果是這樣的居士,你到寺院去送供養,人家法師都有點不敢接受了,就有這個問題啊。爲什麼呢,因爲你在有感覺的時候,你去送的供養,人家法師會想,等到你沒感覺的時候,你還不來要供養。所以,咱們信佛要避免狂熱,避免尋找感覺,根據自己的進度來理性的分析,信佛修行的這個進展狀況是可以的,但不要什麼都跟著感覺走。如果什麼都跟著感覺走,那只是跟著流行歌在走,而不是在修行。信仰也不僅僅是在追求理想。尤其是學佛者,咱們最重要的是要把信仰,把追求理想變成改變現實,改變現實是咱們信佛者應該有的第七大正見。
第八個方面,信佛不能僅僅只是求得平衡。我經常呢聽到這麼一些問題,“法師啊,怎麼辦?”問題是,“第一,我又想布施。”“第二,我有沒有錢。或者說第二個問題怎麼辦,我又想出家去,可是我家裏又抛不開。”“第叁個怎麼辦,就是世間法又要兼顧,出世間法我又想追求。”“第四大問題怎麼辦,就是我又想自利,也不能不利他。”“第五個問題呢,世間人來說我應該是盡孝好,出…
《走向未來的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