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P7

  ..續本文上一頁億萬化身,化身是從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覺妙明。本覺是衆生天然本具之覺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衆生,可略喻照像一樣,照像亦能拍出種種相貌。本覺亦如鏡,從鏡裏現出之像,即一念無明,而生衆生。覺的本性原是明,現要加明始名覺,則這一念無明便生出種種妄能妄相,起惑造業而不能成佛。

  叁、爲什麼要修學智慧

  1、智慧是諸善法之本源

  般若波羅蜜乃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又稱諸佛之母。如《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雲:“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以是故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又以般若波羅蜜能生禅那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能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生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如是般若波羅蜜能生須陀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須菩提!所有諸佛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今得、當得,皆因深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得。”

  2、癡人無智慧

  公案: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複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亦複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複念其妻子眷屬。世間之事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複如是。

  由此可知若無智慧觀照,誠心有可能助長癡性。有般若則去愚癡之障。愚癡無明,爲一切煩惱根本;而智慧之斷愚癡,則如光明能破 黑暗。

  3、般若的殊勝:

  《大智度論》說:“光明有二種,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

  昙鸾大師說:“佛光能破無明,故佛又號智慧光。”

  憬興師說:“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複除衆生無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論》稱之爲法光明。以現法破暗爲義,別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論》說:“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四、智慧的種類:

  1、《論藏‧分別論》的「智分別」一章裏提及叁種智能:

  一、思所成慧(cintamaya-pabba);各種不同的智能,無論是低劣或聖潔的,包括手藝與專業知識,只要是自己通過思考得來,而不是從他人之處聽來的,即稱爲「思所成慧」。這種智能不只是世俗的知識而已,也包括佛法。因此它包含了世俗的木工、耕種等知識,也包含了布施、持戒、止觀禅等佛學知識。若願意的話,甚至可以把佛陀的一切知智視爲思所成慧,因爲悉達多太子是自己思惟出修習一切知智之道,而不是從他人之處聽來的。然而,作爲菩薩所修習的第四個波羅蜜的智能,應該只是包括了道果智與一切知智之前的智能。在此並沒有關系到菩薩在最後一世所證悟的智能。在直到最後一世之前,菩薩所修的智能波羅蜜只是到達觀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後面部份的行舍智將會直接導向道智。所以在最後一世之前菩薩並不會嘗試去跨越第一部份,因爲若他如此做,他就會證悟道果而成爲聖者,以及證入涅槃。這樣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們應注意到菩薩所修的智能波羅蜜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二、聞所成慧(sutamaya-pabba);從別人講解中聽來的智能是聞所成慧。跟思所成慧一樣,這種智能的範圍也是很廣泛的。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只在于第一種是自己思考而得的智能,而第二種則是從他人之處聽來的智能。

  叁、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bba)。在體驗到禅那、觀智或道果時所獲得智能是修所成慧。

  2、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叁種︰

  (1)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名般若。”

  (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于何求?當于須菩提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2、智能可分爲世間智能與出世間智能。

  ①、世間智能:古印度稱爲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聲明:世間的種種語言。

  ⒉因明: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稱爲因明。

  ⒊醫方明:醫學知識,醫治衆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稱爲醫方明。

  ⒋工巧明: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稱爲工巧明。

  ⒌內明:佛教以叁藏十二部教法爲內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

  佛法稱爲內學,其它的知識稱爲外學。這五種學問稱爲世俗的智能,我們以世間分析、聰明智能,就可學習他。

  ②、聖義谛慧:

  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能。既是要以此智能覺悟這個世間"人無我"、"法無我"。所謂的"人無我"既是無作者、受者之衆生;"法無我"既是一切法空無自性。修行者覺悟到人、法二無我之智能,稱爲聖義谛慧。此智能是世間最究竟、最優勝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說的無我、無常、苦、空,也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空。覺悟此智能者就是能夠解脫,故唯有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能覺悟的智能,並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饒益有情慧:

  此智能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既是說佛、大菩薩能有種種智能判斷,知道如何給衆生利益;衆生有何煩惱,要以何法來度化,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稱爲饒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無上的智能,他教導貪心重的衆生,修布施來對治它;淫欲心重的衆生,修不淨觀來對治它,此既是饒益有情慧。饒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能,這些智能是我們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稱爲"眼睛"。就好象一個人走路要到達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薩沒有智能,在修行過程中,就會做出一些不得要領的盲修瞎練,所以佛法中說"五度如盲,智能如眼。"既是此意。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要學會聽經聞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