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三、为什么要修学智慧
1、智慧是诸善法之本源
般若波罗蜜乃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又称诸佛之母。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云:“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须菩提!所有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得、当得,皆因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得。”
2、痴人无智慧
公案: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世间之事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由此可知若无智慧观照,诚心有可能助长痴性。有般若则去愚痴之障。愚痴无明,为一切烦恼根本;而智慧之断愚痴,则如光明能破 黑暗。
3、般若的殊胜:
《大智度论》说:“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
昙鸾大师说:“佛光能破无明,故佛又号智慧光。”
憬兴师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论》称之为法光明。以现法破暗为义,别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论》说:“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四、智慧的种类:
1、《论藏‧分别论》的「智分别」一章里提及三种智能:
一、思所成慧(cintamaya-pabba);各种不同的智能,无论是低劣或圣洁的,包括手艺与专业知识,只要是自己通过思考得来,而不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即称为「思所成慧」。这种智能不只是世俗的知识而已,也包括佛法。因此它包含了世俗的木工、耕种等知识,也包含了布施、持戒、止观禅等佛学知识。若愿意的话,甚至可以把佛陀的一切知智视为思所成慧,因为悉达多太子是自己思惟出修习一切知智之道,而不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然而,作为菩萨所修习的第四个波罗蜜的智能,应该只是包括了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之前的智能。在此并没有关系到菩萨在最后一世所证悟的智能。在直到最后一世之前,菩萨所修的智能波罗蜜只是到达观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后面部份的行舍智将会直接导向道智。所以在最后一世之前菩萨并不会尝试去跨越第一部份,因为若他如此做,他就会证悟道果而成为圣者,以及证入涅槃。这样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们应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智能波罗蜜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二、闻所成慧(sutamaya-pabba);从别人讲解中听来的智能是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一样,这种智能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第一种是自己思考而得的智能,而第二种则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智能。
三、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bba)。在体验到禅那、观智或道果时所获得智能是修所成慧。
2、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
(1)实相般若︰《智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如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
(2)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
(3)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2、智能可分为世间智能与出世间智能。
①、世间智能: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它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能,我们以世间分析、聪明智能,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能。既是要以此智能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能,称为圣义谛慧。此智能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能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能觉悟的智能,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能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能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能,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能,这些智能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睛"。就好象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能,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能如眼。"既是此意。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