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而念咒,诸如此类。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那个法门,结果一事无成。又有些人对于念佛和念菩萨,一曝十寒,今天念,明天便不念,这都是没有定力的缘故。
定力对于我们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定力,那幺,修道固然不成,而且也会因为缺乏定力,道心不坚的缘故,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引诱而堕落。
《大学》里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由「定」中,也可以产生出「慧」,假如不「定」的话,那幺,杂念丛生,奔波劳碌,又怎能冷静地判别是非,明白真理呢?
戒,是一种规律,防止我们犯罪的。在不犯罪中,我们又要修道,而修道的秘诀是「定力」。有了定力,便能产生智能,更能进一步地了道、成佛。因此,戒、定、慧这三个字,是修行人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不持戒,便会造罪招业;缺乏了定力,便会修道不成;没有智能,便会愚痴无知。
二.定的特质。
以戒为基础, 圣道的第二阶段是「禅的修习」, 它可分为二个层次:
(一)止(samatha );心定止于一处也
(二)观( vipassana )唯有透过观, 才能得到证入涅槃必要的慧(panna )。
道宣律祖也曾想:戒法听一遍就可以了,要修定去了,却被他师父训斥:「戒净定明,慧方有据。」结果听讲了二十次,成就一代祖师,著作了南山三大部,利益后代无数的后学。故以实际的研修经验来看,戒法的熏修需靠自己全心的投入、涵养,才能有所领会而得到身心的安乐,乃至修学定慧时,也比较得力,心思渐细密,而显出戒法的功效。
三.为什麽要修学定(引经论)
1、四种修定:
(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
(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所以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
(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
(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2、 不修定的过患
弥勒菩萨在经中说修定离五种过失:
1、昏沉:对禅修无趣。
2、失忆:遗忘禅观的所缘境。
3、散乱:分心,通常是贪。
4、掉举:无法预防散乱。
5、妄想:想象性的干扰,使用假的对治方法。
2、引诸经论明修习禅定的殊胜
由上不生五种过失后,便能生八种殊胜内观的心:
一、深信心:深信禅定的功德和识别过失的能力。
二、真诚心:真诚希望禅修,并有能力禅修。
三、安忍心:毅力和欢喜心。
四、柔软心:身心柔软。
五、精进心:努力住心于所缘境。
六、警觉心:察觉任何昏沉或掉举的征兆。
七、对治心:一察觉散乱就立刻予以对治。
八、轻安心:一达成目标就放松对治。
及九住心:
一、内住:住心于所缘境。
二、等住:努力延长专注。
三、安住:心若散乱就立刻察觉,并将心带回住于所缘境。
四、近住:清晰觉知所缘境之细节。
五、调顺:了解精进之功德而精进不懈。
六、寂静:去除任何对禅定的负面觉受。
七、最极寂静:去除干扰,令心等待。
八、专注一趣:发展专注到最高极限。
九、等持:不必藉助忆念或作意而能任运等持其心。
•故论中说定能摧伏烦恼,如《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不贪世修成。”故当先求修止。复应先备修止资粮。
•调和身体,如《摩诃止观》卷八云: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但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卷一云:“但系心在境(修定所缘境),不令他缘,病自差耳。”
•清净法乐——当由修习禅定而进入初禅时,如同跳进清凉的泉水中,惊悟到从来没有尝受过的、远远超过五欲之乐的清凉喜乐,“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喜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511c。】。
四.定的种类
1、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种:
•生得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
•修得定,谓生于欲界(散地),以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者。上记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无色、定无色。
“禅那”之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就是通常所说的四禅。
•离生喜乐地:于初禅天,已远离欲界之欲、恶不善法,而生喜乐,故称离生喜乐地。杂阿含经卷十七(大二•一二三上):“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定生喜乐地:,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离喜妙乐地: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舍念清净地:,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随着四禅的证得,便同时具足五神通,包含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神足通。
3、二种定:
•世间禅定:即小乘定,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即大乘定,即无上三三昧、华严三昧、法华三昧、念佛三昧等。
第四:慧与人生解脱
一、 慧的名义
二、 慧的特质
三、 为什么要有智慧
1、智慧是诸善法之本源
2、痴人无智慧
3、般若的殊胜
四、 智慧的种类
1、 三种智慧(闻、思、修)
2、 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
3、 三种智慧(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饶益有情智慧)
定是获得智能的必要条件。正念与正思惟构成慧,被称为慧的训练。佛陀的教导中,戒、定、慧之道被称为三学。三者并非各自单独存在。就像三足之鼎,任何一足的断折或缺失都会导致鼎的倾斜甚至倒塌,戒、定、慧三者对于禅修者来说也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互为依托,互相支持。戒德可以增上一个人的定力,在定中智能才得以展开。智能的增长,使我们得以洞穿笼罩于一切事物之上的阴云,使我们得以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即一切事物,一切生命,都因缘生,也因缘灭。戒、定、慧三学互相促进,如此不断地培修,不断地实践,佛弟子逐渐去除所有的杂染烦恼,直至根除它们,最终得以达成解脱。解脱即意谓着贪、嗔、痴三毒──所有恶行之根源──的彻底断除,这是活生生的经验。因此通过戒、定、慧三学的修习,贪、嗔、痴三毒之火得以熄灭。
禅定的价值,更在于其益智开慧、伏断烦恼、优化心理结构等心理效应。禅定有提高智能、开发智能之效。“因定生慧”,被佛教作为修习禅定的主要目的和禅定的首要功德。《法句经》:“无禅非智”。《大智度论》卷十七:“实智能从一心禅定生。”【《大正藏》卷二五,180c。】该论比喻说,定心出生智能,有如密室中不被风所吹动的灯焰,能放射出稳定的光明,经过禅定修行,排除内外干扰,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的根本,提供了产生智能的基础,使人能集中精力返观内照,直窥身心世界的秘奥。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于学习、工作、处理问题等世俗的事业,其效率必高。出世间的禅定,更能开发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等无所不知的超常智能。《小止观》卷下说,在初修禅定尤其是修因缘观时,便有可能发生“内善根发相”,使宿世智能的种子成熟,对佛法生死因果、诸法无我之理获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禅深定基础上修观,更能实证真如,获得出世间的乃至通达世间法的超越性智能。禅定功深的佛门高僧大德,多有智能超人、对人类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者,如马鸣、龙树、无着、世亲、陈那、鸠摩罗什、道安、玄奘、空海、萨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为国宝人瑞。由修禅定而开发了文才、辩才者,更是不可胜数。《憨山大师年谱》记载,憨山在五台山入定发悟后,智能大增,文思敏捷,于三十三岁发愿抄写佛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一面写经,一面还常接待来访者,应答时手不停写,与来人对谈,也不妨碍手抄,且抄写毫无错误。每日如此,“略无一毫动静之相。”
一、慧的名义
<一>梵语 prajn~a^,巴利语 pan~n~a^。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依俱舍论之说,慧系与任何种心皆有相连属之作用,为大地法之一;然唯识宗谓慧为别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与智为相对之通名,达于有为之智相称“智”,达于无为之空理则称“慧”。
<二>梵语 adhiprajn~a^,巴利语 adhipan~n~a^。慧与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称“三学”。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称。以上之慧属狭义之解释;广义之慧,则指梵语之 prajn~a^,一般音译作般若。
二、慧的特质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