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而念咒,諸如此類。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那個法門,結果一事無成。又有些人對于念佛和念菩薩,一曝十寒,今天念,明天便不念,這都是沒有定力的緣故。
定力對于我們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定力,那幺,修道固然不成,而且也會因爲缺乏定力,道心不堅的緣故,很容易受到外來的引誘而墮落。
《大學》裏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因此,由「定」中,也可以産生出「慧」,假如不「定」的話,那幺,雜念叢生,奔波勞碌,又怎能冷靜地判別是非,明白真理呢?
戒,是一種規律,防止我們犯罪的。在不犯罪中,我們又要修道,而修道的秘訣是「定力」。有了定力,便能産生智能,更能進一步地了道、成佛。因此,戒、定、慧這叁個字,是修行人所必須具有的條件,不持戒,便會造罪招業;缺乏了定力,便會修道不成;沒有智能,便會愚癡無知。
二.定的特質。
以戒爲基礎, 聖道的第二階段是「禅的修習」, 它可分爲二個層次:
(一)止(samatha );心定止于一處也
(二)觀( vipassana )唯有透過觀, 才能得到證入涅槃必要的慧(panna )。
道宣律祖也曾想:戒法聽一遍就可以了,要修定去了,卻被他師父訓斥:「戒淨定明,慧方有據。」結果聽講了二十次,成就一代祖師,著作了南山叁大部,利益後代無數的後學。故以實際的研修經驗來看,戒法的熏修需靠自己全心的投入、涵養,才能有所領會而得到身心的安樂,乃至修學定慧時,也比較得力,心思漸細密,而顯出戒法的功效。
叁.爲什麽要修學定(引經論)
1、四種修定:
(1)爲得四現法樂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爲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爲令根本定清淨圓滿之所修習。
(2)爲得智見(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所以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無間道(即將證根本定之無間斷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屬之。修者應先于光明相殷勤懇切審谛而取。修成後于諸色境能照能觀,即見;能知天等諸趣名字、種類等,名智。
(3)生分別慧修定。見道前諸心或四無礙解(于法、義、辭、樂說四種無礙智),名分別慧。即爲得見道修諸加行道或爲得無礙解修四禅,皆屬于此。
(4)爲盡諸漏修定,即是爲證阿羅漢所修金剛喻定及加行道。
2、 不修定的過患
彌勒菩薩在經中說修定離五種過失:
1、昏沈:對禅修無趣。
2、失憶:遺忘禅觀的所緣境。
3、散亂:分心,通常是貪。
4、掉舉:無法預防散亂。
5、妄想:想象性的幹擾,使用假的對治方法。
2、引諸經論明修習禅定的殊勝
由上不生五種過失後,便能生八種殊勝內觀的心:
一、深信心:深信禅定的功德和識別過失的能力。
二、真誠心:真誠希望禅修,並有能力禅修。
叁、安忍心:毅力和歡喜心。
四、柔軟心:身心柔軟。
五、精進心:努力住心于所緣境。
六、警覺心:察覺任何昏沈或掉舉的征兆。
七、對治心:一察覺散亂就立刻予以對治。
八、輕安心:一達成目標就放松對治。
及九住心:
一、內住:住心于所緣境。
二、等住:努力延長專注。
叁、安住:心若散亂就立刻察覺,並將心帶回住于所緣境。
四、近住:清晰覺知所緣境之細節。
五、調順:了解精進之功德而精進不懈。
六、寂靜:去除任何對禅定的負面覺受。
七、最極寂靜:去除幹擾,令心等待。
八、專注一趣:發展專注到最高極限。
九、等持:不必藉助憶念或作意而能任運等持其心。
•故論中說定能摧伏煩惱,如《入行論》雲:“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不貪世修成。”故當先求修止。複應先備修止資糧。
•調和身體,如《摩诃止觀》卷八雲:若善修四叁昧,調和得所,以道力故,必無衆病。設小違返,冥力護持,自當銷愈。……但一心修叁昧,衆病消矣。
《天臺智者大師禅門口訣》卷一雲:“但系心在境(修定所緣境),不令他緣,病自差耳。”
•清淨法樂——當由修習禅定而進入初禅時,如同跳進清涼的泉水中,驚悟到從來沒有嘗受過的、遠遠超過五欲之樂的清涼喜樂,“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喜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511c。】。
四.定的種類
1、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種:
•生得定,謂生于色界、無色界(俱爲定地),爲依前世善業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
•修得定,謂生于欲界(散地),以後天努力修行所獲得者。上記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稱爲生靜慮、定靜慮;于無色定中,則稱爲生無色、定無色。
“禅那”之漢譯靜慮,,即于一所緣境系念寂靜、正審思慮之意。靜慮有四種,就是通常所說的四禅。
•離生喜樂地:于初禅天,已遠離欲界之欲、惡不善法,而生喜樂,故稱離生喜樂地。雜阿含經卷十七(大二•一二叁上):“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
•定生喜樂地:,即色界二禅天也。謂此天已離初禅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澹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于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離喜妙樂地:謂此天已離二禅天喜之踴動,因攝心谛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于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
•舍念清淨地:,即色界四禅天也。謂此天舍二禅之喜,及叁禅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住于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也
隨著四禅的證得,便同時具足五神通,包含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神足通。
3、二種定:
•世間禅定:即小乘定,四禅八定。
•出世間禅定:即大乘定,即無上叁叁昧、華嚴叁昧、法華叁昧、念佛叁昧等。
第四:慧與人生解脫
一、 慧的名義
二、 慧的特質
叁、 爲什麼要有智慧
1、智慧是諸善法之本源
2、癡人無智慧
3、般若的殊勝
四、 智慧的種類
1、 叁種智慧(聞、思、修)
2、 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叁種(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
3、 叁種智慧(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饒益有情智慧)
定是獲得智能的必要條件。正念與正思惟構成慧,被稱爲慧的訓練。佛陀的教導中,戒、定、慧之道被稱爲叁學。叁者並非各自單獨存在。就像叁足之鼎,任何一足的斷折或缺失都會導致鼎的傾斜甚至倒塌,戒、定、慧叁者對于禅修者來說也是缺一不可的。它們互爲依托,互相支持。戒德可以增上一個人的定力,在定中智能才得以展開。智能的增長,使我們得以洞穿籠罩于一切事物之上的陰雲,使我們得以看到事物的真實面目,即一切事物,一切生命,都因緣生,也因緣滅。戒、定、慧叁學互相促進,如此不斷地培修,不斷地實踐,佛弟子逐漸去除所有的雜染煩惱,直至根除它們,最終得以達成解脫。解脫即意謂著貪、嗔、癡叁毒──所有惡行之根源──的徹底斷除,這是活生生的經驗。因此通過戒、定、慧叁學的修習,貪、嗔、癡叁毒之火得以熄滅。
禅定的價值,更在于其益智開慧、伏斷煩惱、優化心理結構等心理效應。禅定有提高智能、開發智能之效。“因定生慧”,被佛教作爲修習禅定的主要目的和禅定的首要功德。《法句經》:“無禅非智”。《大智度論》卷十七:“實智能從一心禅定生。”【《大正藏》卷二五,180c。】該論比喻說,定心出生智能,有如密室中不被風所吹動的燈焰,能放射出穩定的光明,經過禅定修行,排除內外幹擾,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的根本,提供了産生智能的基礎,使人能集中精力返觀內照,直窺身心世界的秘奧。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于學習、工作、處理問題等世俗的事業,其效率必高。出世間的禅定,更能開發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等無所不知的超常智能。《小止觀》卷下說,在初修禅定尤其是修因緣觀時,便有可能發生“內善根發相”,使宿世智能的種子成熟,對佛法生死因果、諸法無我之理獲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禅深定基礎上修觀,更能實證真如,獲得出世間的乃至通達世間法的超越性智能。禅定功深的佛門高僧大德,多有智能超人、對人類文化作出重大貢獻者,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陳那、鸠摩羅什、道安、玄奘、空海、薩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爲國寶人瑞。由修禅定而開發了文才、辯才者,更是不可勝數。《憨山大師年譜》記載,憨山在五臺山入定發悟後,智能大增,文思敏捷,于叁十叁歲發願抄寫佛經,每落一筆,念佛一聲,一面寫經,一面還常接待來訪者,應答時手不停寫,與來人對談,也不妨礙手抄,且抄寫毫無錯誤。每日如此,“略無一毫動靜之相。”
一、慧的名義
<一>梵語 prajn~a^,巴利語 pan~n~a^。音譯般若。指推理、判斷事理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慧,通于善、不善、無記叁性。惡慧中,作用強者,稱惡見,爲五見之一。善慧又作正見、正慧。依俱舍論之說,慧系與任何種心皆有相連屬之作用,爲大地法之一;然唯識宗謂慧爲別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與智爲相對之通名,達于有爲之智相稱“智”,達于無爲之空理則稱“慧”。
<二>梵語 adhiprajn~a^,巴利語 adhipan~n~a^。慧與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稱“叁學”。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稱。以上之慧屬狹義之解釋;廣義之慧,則指梵語之 prajn~a^,一般音譯作般若。
二、慧的特質
衆生本來是佛,爲何成爲衆生?衆生爲何不成佛?毛病在何處?本來衆生與佛是無二無別,由佛性裏面化出衆生。佛有千百…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