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即无表。无表属于色法(物质)之一种,故称无表色。此无表有三种,其由立誓决意实行善、恶者,称为律仪无表(善心之情形)或不律仪无表(恶心之情形);若随缘应时而生起善恶心,称为处中无表(又作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其中律仪无表即所谓戒体之无表。 成实论以无表属非色非心之法,南山律宗即采此说。大乘唯识宗则主张戒体为思心所之种子熏习阿赖耶识所致;天台宗以其为假色,而对戒体(无表)赋与种种说明。此外,小乘佛教主张戒体无相续,但大乘佛教主张一度得戒即永久不失。
五.除五戒(一行禅师)
开始,师父先带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规则是:两个人一组,一个头蒙着布,另一个负责指引,必须越过重重的障碍物,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而下一次就必须不靠别人的引导,自己独力回到原点。这个游戏的启示正是为我们指出戒律的重要,就像之前我们所谈论过的小短文─我走在街上,一次又一次地掉落在坑洞里…。这就好比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一次又一次的遇到挫折,犯下错误,而到底有怎样的方法能让我们不会一错在错,甚或是不犯错,这就必须依靠『戒律』的力量。
而戒律到底有什么功用呢?大致下应该可以有下面几点:
第一:它能让我们在学佛的路上不致绕道,能够快速的到达终点。
第二:它能给学佛之人一个明确的方向,让我们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可以修成正果的。
第三:『戒律』其实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指挥,它能让你不会接触会伤害你东西,同时它也扮演着『障碍』的角色,它清楚的告诉我们,接触这些东西是会受伤的、是不智的。所以『戒律』同时存在着这种『两面性』。
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它们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大戒。无论是哪一戒,它的根本精神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自己好,也就是所谓的『自护护他』,真正受益的都是自己,因为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不好的事情,那你也不要对别人如是做,给别人自由,自己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而对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五戒的内容势必须要扩充,是以师父引用『一行禅师对五戒的阐述』这一篇小短文来向我们开示。
一行禅师对于『杀生戒』新的阐述是:『不忽视任何世界上,在我们的思想里和生活上有杀生的行为。』也就是说思想上的杀生也算是杀生,那如果我们抹煞了别人的思想、思考,那算不算是杀生?
对于『偷盗戒』新的阐述是:『我会去阻止他人以利用人类苦难,或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痛苦来获利的行为。』这样赋予了『偷盗戒』更为积极的生命,他不仅只是自己不偷盗,而且还必须阻止其它人偷盗。在这要补充的是,对于思想的偷盗行为,如果你没有经过创作者的同意而引用、甚至去贩卖创作者的作品,这样算不算偷盗?
对于『邪淫戒』的阐述提及:『尽一切的力量去保护孩童使其不受性虐待』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人们对于性的开放似乎较之以往大胆了不少,性的话题从以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变为可以随口挂在嘴边的话题之一,这也许是个好现象,但也是坏现象,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或是道德去把持自己的性欲,在这种不成熟的情况下,性的开放反而代表一种混乱。另外,对于邪淫应该还可加以扩充,『邪』是不正当;『淫』是过度,所以『邪淫』应该也可说成不正当的过度行为,暴饮暴食属之,留连于网咖属之,贪好鱼色当然也属之。
对『妄语戒』的阐述是除了之前的戒妄语、绮语、恶口、二舌之外,再加上一个『聆听』,往往会错意是人们争吵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好好地聆听,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造口业的行为。
对『饮酒戒』则说:『不使用酒品或任何麻醉物品,不去摄取含有毒素的食品或物品,例如说某些不良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籍、影片或谈话。』这是把饮酒的定义给扩充了,举凡烟、毒、色情暴力的有质物,都应该要戒除,这是适应社会改变而衍生出来的说法。
『守戒』与『智能』就像是洗手一样,左手洗右手,右手同时也洗左手,守戒可以让人心智清明而得到智能,智能可以让人知道守戒是正确的而力行奉戒。佛陀已经圆寂了,他留下来的就是经典跟戒律,经典较为深奥,不是人人能懂的,但戒律却简明的告诉我们怎样去做正确的事,能做对的事,又能得到智能,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是大家对五戒的讨论:
不偷盗
为什么有这个戒 持戒的原则 持戒的困难 持戒的好处
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财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自己做起,行为和内心想法相同,不叫索他人、不赞同、不指使他人偷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饿死或破戒,不知道自己犯戒,正常管道无法要回,非常手段的使用。 不与人结怨、心理负担少,心安理得、得人天护持、身家清白,社会地位崇高。
不杀生
为什么有这个戒 持戒的原则 持戒的困难 持戒的好处
尊重生命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侵犯(众生平等)、众生的生存、不伤害有情的生命。 慈悲心,平等、博爱(War) 1. 饮食的选择{荤、素:一定要吃素吗?}
2.打蚊子、苍蝇、害虫等……{有心、无心}
3.战争(911)、以暴制暴、复仇心态 1.身心健康、长寿、不造业。
2.家里干净、整洁。
3.世界和平、互助互爱。
不饮酒
为什么有此戒 持戒的原则 持戒的困难 持戒的好处
1.由心来观,是知道对自己好才去做(自私)
2.有你不易(伤害自己不智)。基因来论;就父母养育来论;就社会供养来论;
3.对别人伤害且自伤。
4.犯饮酒戒如犯其它四戒。 1.饮酒戒:不是单指饮酒,对自己身心有害者,都属于酒戒。诸如烟、毒、色情、暴力…。
2.戒由心生->天道下冑、人知其如何为害。
自护护他->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消极)
惭愧慈悲->何忍人忧己、己扰人。
自通之法(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戒慧相辅->有持则得慧,如人洗手、相辅想成,守戒可得智能,有知慧则知守戒。因无无物扰心则得智能,反之。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以不伤害别人为目的。 逃避论、上瘾。 破不守戒之恶处:最直接的。
不妄语
为什么要立戒 持戒的原则 持戒的困难 持戒的好处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磨擦)、增加信任、鼓励大家说好话、做好事、存善念。因为逃避,而用很多谎言来掩盖事实、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问题、祸从口出。 从心念做起、三思而后行、自己先行得正就不用打妄语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往往做了之后,才知道「啊!犯戒了」、有时候还是要说善意的谎言。
「因为是习惯,一时改不过来」「环境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太正直反而会不得人缘。 有话直说,可以成为正直的人,不会因为想要圆谎,而让自己掉入更深的痛苦,广结善缘,可以激发自信心、增进社会的祥和,进而达到世界和平的理想。
不邪淫:
为什么要立戒 持戒的原则 持戒的困难 持戒的好处
1. 一夫一妻制(社会传统)
2. 邪淫会伤害自己伤害亲密关系的另一方
3. 邪淫会传染性病
4. 会破坏人家家庭
5. 外遇对小孩也不好 1. 不要有坏念顼(包括坏念头、坏行动)
2. 做好本分
3.劝告的方式
4. 避免去声色场所、花天酒地
5. 家庭培养和谐气氛、体贴另一半 1.七年之痒(人性本色)
2.人都没自制力
3.放松宽度心~单身男女的想法(社会风气开放) 1.不会传染性病
2.不会破坏人家
3. 导正社会风气
4.为小孩(下一辈树立好榜样)
邪淫:破坏家庭和谐:破碎家庭。
第三部分:定与人生解脱
一.何为定(名义)?
1、舍摩他——修止
2、毗婆舍——修观
二.定的特质。
1、 止(心定止于一处)
2、 观(於定境上照见诸法实相)
三.为什麽要修学定(引经论)
1、 四种修定
2、 引经论明修习禅定的殊胜——《入行论》《庄严经论》
3、 不修定的过患
四.定的种类
1、 二种定(有生得定、修得定);
2、二种定:
戒是佛教生活的标志。它是精神发展的基础。满足于禅修或专注心念之人应当发展自己对于戒德的爱好,因它使我们的精神生命得到滋养,同时使我们保持平衡及宁静。
一.何为定。名义
三学(戒、定、慧)之一。为梵语suma^dhi(三昧、三摩地)或dhya^na(禅那)的意译。佛教依用心的情况,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
1、舍摩他
舍摩他是修止,止和观是论里面用的名词,在经里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
2、毗婆舍
毗婆舍那是修观。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
止是修定,观是修慧。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则可以直接修慧,然后产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观都可以产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称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3、总说
什么是定呢?「定」,照普通来说,就是禅定,范围广一点来说,就是不变的意思。有些人修行,妄想很多,今天参禅,明天听说念佛的功德大,于是便舍参禅而念佛,过两天又听说念咒的功德殊胜,于是又不念…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