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停四念也。此谓未证谓证,惑众骇世。今时即佛,事亦同之。
第二《业疏》云:俗人无法,但专信奉,故得生天。出家有法,为世福田,乃反毁犯,妄受信施,开诸恶门。令多众生习学放逸,故入狱也。又《阿难七梦经》中,梦出家人转在不净坑中,在家白衣登头而出。佛告阿难:当来比丘嫉妒相杀,死入地狱。白衣精进,死生天上。
三、如讫栗枳王梦一大象闭在室中,唯有小窗。象于室内出得大身,犹阂小尾,表释迦弟子舍世业出家,如掷身出,贪着名利,如阂小尾。
四、如王梦众多猕猴,以水灌一疥癞猕猴顶,立之为王。表佛弟子立破戒人为主。
五、中“乃至”者,略凡夫持戒贤圣学人等。《法灭尽经》云:佛告阿难,吾涅槃后,五浊恶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乃至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等,众魔比丘咸共憎嫉、摈出,不令得住(上并古记所引在文,虽繁甚资心行,故依录之,况是今时目睹之事知佛悬鉴,可自策勤)。
又有五种怖畏: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复度他人令不修身戒等法。二,畜沙弥。三,与他依止。四,与净人沙弥共住不知三相,谓掘地断草溉水。五,虽诵律藏,前后杂乱。
“五怖畏”者,佛告波离文也。前四妄摄眷属过,后一懈怠过。初云“不修身戒心慧”者,此句贯下读之。一往以分,戒属身口,慧是心观。或可心即是定,备举三学。此明自行既阙,必无利他故。“三相”,文中自列。“溉水”亦是损地,并须净语。既迷戒相,直使作之,是为灭法。
—《四分》中,五种疾灭正法:即比丘不受诵律等
《四分》中,五种疾灭正法。一、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生仿习,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
《四分》五种灭法,即增一文。学者深思,弥须弘护。初慢学误他,二居上作恶,三能教悭法,四所教愚钝,五彼此斗诤。“仿”谓相效。“持法”即经。“摩夷”即论。
—《十诵律》讲比丘不学戒律,便学经论,被世尊诃责;
《十诵》,诸比丘废学毘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毘昙。世尊种种诃责,乃至由有毘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长老比丘学律。
《十诵》中,佛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辨比丘事,然后乃可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大圣呵责,终非徒尔。
又彼律云:佛见诸比丘不学毘尼,遂赞叹毘尼,面前赞叹波离持律第一。后诸上座长老比丘,从波离学律也。今时纔沾戒品,便乃听教参禅。为僧行仪,一无所晓。况复轻陵戒检,毁呰毘尼。贬学律为小乘,忽持戒为执相。于是荒迷尘俗,肆恣凶顽。嗜杯脔自谓通方,行淫怒言称达道。未穷圣旨,错解真乘。且戒必可轻,汝何登坛而受?律必可毁,汝何削发染衣?是则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正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请详圣训,能无从乎?
—《杂阿含》讲不应赞叹自不乐学戒,见他人学戒不随喜之人;
《杂含》云:若长老上座中年少年,初不乐戒,不重戒。见余乐戒者,不随时赞美。我不赞叹。何以故?恐余人同其见,长夜受苦故。
《杂含》,出第三十卷。初四句明自不学。彼文“初”下有始字,谓从初不学也。“见”下,二句明不喜他学。“我”下,显非。上句明佛不赞,谓纵有余善不可称之。“何”下,示不赞之意。三涂幽暗,历劫莫返,故云“长夜”。
—《中阿含》云:犯戒有五衰;《涅槃经》、《摩耶经》亦斥不持戒者
《中含》云:犯戒有五衰。一、求财不遂,设得衰耗,众不敬爱,恶名流布,死入地狱。
明衰恶中,《中含》。“五衰”,上四现相,下句生报。四中,上二明失利,由福薄故。三“不敬”者,由德尟故。四“恶名”者,由行秽。故耗谓损减。
《涅槃》中,由诸比丘不持戒故,畜八不净财,言是佛听。如何此人舌不卷缩?广如彼说。
《涅槃》,出第五如来性品。彼明或人作如是说,故斥之耳。“八不净”名相,如畜宝中。
“如何”下,是佛诃辞。以诬佛谤法,合得现报故。“卷”字上呼,谓曲转也。下句指广。彼云:若有说言,佛大慈故怜愍众生,皆听畜者。如是经律,悉是魔说。
《摩耶经》云:乐好衣服,纵逸嬉戏。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不乐不净观,毁谤毘尼。袈裟变白,不受染色。贪用三宝物等,是法灭相。
《摩耶经》,彼因摩耶夫人问阿难法几时灭,阿难次第明千五百年事,并从佛闻。彼云:始从结集,终至七百年龙树出世,灭邪见幢,然正法炬(非今正意故钞不引)。初二句八百岁事。
“奴”下,二句九百岁事。“不”下,一句一千岁事。“毁”下,千一百岁事(又此年诸比丘如俗行媒嫁事)。千二百岁中,比丘及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钞略此年)。“袈裟”下,千三百岁事(今时袈裟多从紫染,岂唯条白,法灭之验矣)。“贪”下,千四百岁事。千五百岁,俱睒弥国三藏,与罗汉弟子互杀。恶魔外道,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灭尽(此据拘睒弥一国为言。或有处说五千年,或正、像、各千年,末法万年等。或六万年、七万年等。并众生业缘所见异耳)。
—《大智度论》讲破戒之人失诸功德利益
《智论》云: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处如冢。又失诸功德,譬如枯树。恶心可畏,譬如罗刹。人所不近,如大病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实非比丘。若着法衣钵盂,则是热铁叶、洋铜器。凡所食噉,吞热铁丸,饮洋铜汁,则是地狱之人。又常怀怖惧,我为佛贼,常畏死至。如是种种破戒之相,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智论》,破戒文中为五,初以五喻显其恶相。“罗剎”梵语,此云速疾鬼。“虽”下,二明形滥体乖。“若”下,三因中示果。“又”下,四自惧恶报。上二句惧现报,下句畏来报。此据智人。往往盲愚,死而无悔。“如是”下,五结劝。
四.戒的种类
1、二种戒
小乘佛教应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凡此,大乘佛教指为声闻戒(又作小乘戒),而另制菩萨戒(又作大乘戒),合称为二戒。
又于佛陀所制定之戒,其本质若为罪恶者(即性罪),称为性戒;反之,若本质非罪恶,然易令世人诽谤,或诱发其它之性罪,而特别制定者,称为遮戒。合之亦称二戒。犯遮戒之罪恶,亦称遮罪。 例如杀生戒、偷盗戒等,属于性戒,饮酒戒多归于遮戒。此二戒又有如下异名:
(一)性戒,又称旧戒、主戒、性重戒。
(二)遮戒,又称新戒、客戒、息世讥嫌戒、离恶戒、离戒。 其中,性重戒为性戒中罪特别重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即所谓四重禁戒。息世讥嫌戒简称讥嫌戒,属佛制之轻罪戒,旨在制止世间之诽谤,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
1、三种戒
指大乘菩萨之戒法。又作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简称三聚戒、三聚。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即:
(一)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乃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之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亦可总归为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种。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
(二)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谓修习一切善法。此为修善门,系菩萨所修之律仪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守摄根门及行六波罗蜜等,若犯过,则如法忏除,长养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
(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举出十一种,即:(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2)众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能。(4)知恩报恩。(5)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8)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己,去来随物。(9)对有实德者,称扬欢悦。(10)对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此三聚净戒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众始受摄律仪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谓别受;后再总受三聚净戒,称为通受
3、戒有四别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载,四别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为佛陀所制戒之法则,戒体为戒之体性,即有防非止恶作用之无表,戒行指持戒(实践),戒相意谓持戒之相貌。 戒体系由受戒之仪式作法(即羯磨)所得之律仪,以其不可见,故称无表。律仪,梵语为 savara,音译三婆啰,意译亦作等护、拥护、防护、护、禁戒,即所谓遮止恶戒,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之作用。以其律法仪则能产生防非止恶之作用,故意译为律仪。是故,俱舍论卷十四载,律仪防止身、口、意之恶者,分别称为身律仪、语律仪、意律仪(以上总称遍律仪);保护六根者,称根律仪。其中,前二者以无表为体,后二者以正念、正知为自性。但无表不限于律仪。 一切有部认为,一般表现于身、语上势力强烈之善、恶行为(即身表业、语表业),或由定所产生防止造作善、恶之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后天之性格…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