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停四念也。此謂未證謂證,惑衆駭世。今時即佛,事亦同之。
第二《業疏》雲:俗人無法,但專信奉,故得生天。出家有法,爲世福田,乃反毀犯,妄受信施,開諸惡門。令多衆生習學放逸,故入獄也。又《阿難七夢經》中,夢出家人轉在不淨坑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佛告阿難:當來比丘嫉妒相殺,死入地獄。白衣精進,死生天上。
叁、如訖栗枳王夢一大象閉在室中,唯有小窗。象于室內出得大身,猶閡小尾,表釋迦弟子舍世業出家,如擲身出,貪著名利,如閡小尾。
四、如王夢衆多猕猴,以水灌一疥癞猕猴頂,立之爲王。表佛弟子立破戒人爲主。
五、中“乃至”者,略凡夫持戒賢聖學人等。《法滅盡經》雲:佛告阿難,吾涅槃後,五濁惡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乃至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等,衆魔比丘鹹共憎嫉、擯出,不令得住(上並古記所引在文,雖繁甚資心行,故依錄之,況是今時目睹之事知佛懸鑒,可自策勤)。
又有五種怖畏:一、自不修身戒心慧,複度他人令不修身戒等法。二,畜沙彌。叁,與他依止。四,與淨人沙彌共住不知叁相,謂掘地斷草溉水。五,雖誦律藏,前後雜亂。
“五怖畏”者,佛告波離文也。前四妄攝眷屬過,後一懈怠過。初雲“不修身戒心慧”者,此句貫下讀之。一往以分,戒屬身口,慧是心觀。或可心即是定,備舉叁學。此明自行既阙,必無利他故。“叁相”,文中自列。“溉水”亦是損地,並須淨語。既迷戒相,直使作之,是爲滅法。
—《四分》中,五種疾滅正法:即比丘不受誦律等
《四分》中,五種疾滅正法。一、有比丘不谛受誦律,喜忘文句,複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阙。二、爲僧中勝人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後生仿習,放舍戒行。叁、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疾滅正法。
《四分》五種滅法,即增一文。學者深思,彌須弘護。初慢學誤他,二居上作惡,叁能教悭法,四所教愚鈍,五彼此鬥诤。“仿”謂相效。“持法”即經。“摩夷”即論。
—《十誦律》講比丘不學戒律,便學經論,被世尊诃責;
《十誦》,諸比丘廢學毘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毘昙。世尊種種诃責,乃至由有毘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
《十誦》中,佛製比丘,五夏已前,專精律部。若達持犯,辨比丘事,然後乃可學習經論。今越次而學,行既失序,入道無由。大聖呵責,終非徒爾。
又彼律雲:佛見諸比丘不學毘尼,遂贊歎毘尼,面前贊歎波離持律第一。後諸上座長老比丘,從波離學律也。今時纔沾戒品,便乃聽教參禅。爲僧行儀,一無所曉。況複輕陵戒檢,毀呰毘尼。貶學律爲小乘,忽持戒爲執相。于是荒迷塵俗,肆恣凶頑。嗜杯脔自謂通方,行淫怒言稱達道。未窮聖旨,錯解真乘。且戒必可輕,汝何登壇而受?律必可毀,汝何削發染衣?是則輕戒全是自輕,毀律還成自毀。妄情易習,正道難聞。拔俗超群,萬中無一。請詳聖訓,能無從乎?
—《雜阿含》講不應贊歎自不樂學戒,見他人學戒不隨喜之人;
《雜含》雲:若長老上座中年少年,初不樂戒,不重戒。見余樂戒者,不隨時贊美。我不贊歎。何以故?恐余人同其見,長夜受苦故。
《雜含》,出第叁十卷。初四句明自不學。彼文“初”下有始字,謂從初不學也。“見”下,二句明不喜他學。“我”下,顯非。上句明佛不贊,謂縱有余善不可稱之。“何”下,示不贊之意。叁塗幽暗,曆劫莫返,故雲“長夜”。
—《中阿含》雲:犯戒有五衰;《涅槃經》、《摩耶經》亦斥不持戒者
《中含》雲:犯戒有五衰。一、求財不遂,設得衰耗,衆不敬愛,惡名流布,死入地獄。
明衰惡中,《中含》。“五衰”,上四現相,下句生報。四中,上二明失利,由福薄故。叁“不敬”者,由德尟故。四“惡名”者,由行穢。故耗謂損減。
《涅槃》中,由諸比丘不持戒故,畜八不淨財,言是佛聽。如何此人舌不卷縮?廣如彼說。
《涅槃》,出第五如來性品。彼明或人作如是說,故斥之耳。“八不淨”名相,如畜寶中。
“如何”下,是佛诃辭。以誣佛謗法,合得現報故。“卷”字上呼,謂曲轉也。下句指廣。彼雲:若有說言,佛大慈故憐愍衆生,皆聽畜者。如是經律,悉是魔說。
《摩耶經》雲:樂好衣服,縱逸嬉戲。奴爲比丘,婢爲比丘尼。不樂不淨觀,毀謗毘尼。袈裟變白,不受染色。貪用叁寶物等,是法滅相。
《摩耶經》,彼因摩耶夫人問阿難法幾時滅,阿難次第明千五百年事,並從佛聞。彼雲:始從結集,終至七百年龍樹出世,滅邪見幢,然正法炬(非今正意故鈔不引)。初二句八百歲事。
“奴”下,二句九百歲事。“不”下,一句一千歲事。“毀”下,千一百歲事(又此年諸比丘如俗行媒嫁事)。千二百歲中,比丘及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爲比丘,女爲比丘尼(鈔略此年)。“袈裟”下,千叁百歲事(今時袈裟多從紫染,豈唯條白,法滅之驗矣)。“貪”下,千四百歲事。千五百歲,俱睒彌國叁藏,與羅漢弟子互殺。惡魔外道,競破塔寺,殺害比丘。一切經藏,阿耨達龍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滅盡(此據拘睒彌一國爲言。或有處說五千年,或正、像、各千年,末法萬年等。或六萬年、七萬年等。並衆生業緣所見異耳)。
—《大智度論》講破戒之人失諸功德利益
《智論》雲: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處如冢。又失諸功德,譬如枯樹。惡心可畏,譬如羅刹。人所不近,如大病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雖複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實非比丘。若著法衣缽盂,則是熱鐵葉、洋銅器。凡所食噉,吞熱鐵丸,飲洋銅汁,則是地獄之人。又常懷怖懼,我爲佛賊,常畏死至。如是種種破戒之相,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智論》,破戒文中爲五,初以五喻顯其惡相。“羅剎”梵語,此雲速疾鬼。“雖”下,二明形濫體乖。“若”下,叁因中示果。“又”下,四自懼惡報。上二句懼現報,下句畏來報。此據智人。往往盲愚,死而無悔。“如是”下,五結勸。
四.戒的種類
1、二種戒
小乘佛教應在家、出家、男女之別,製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稱爲五八十具)。凡此,大乘佛教指爲聲聞戒(又作小乘戒),而另製菩薩戒(又作大乘戒),合稱爲二戒。
又于佛陀所製定之戒,其本質若爲罪惡者(即性罪),稱爲性戒;反之,若本質非罪惡,然易令世人誹謗,或誘發其它之性罪,而特別製定者,稱爲遮戒。合之亦稱二戒。犯遮戒之罪惡,亦稱遮罪。 例如殺生戒、偷盜戒等,屬于性戒,飲酒戒多歸于遮戒。此二戒又有如下異名:
(一)性戒,又稱舊戒、主戒、性重戒。
(二)遮戒,又稱新戒、客戒、息世譏嫌戒、離惡戒、離戒。 其中,性重戒爲性戒中罪特別重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即所謂四重禁戒。息世譏嫌戒簡稱譏嫌戒,屬佛製之輕罪戒,旨在製止世間之誹謗,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
1、叁種戒
指大乘菩薩之戒法。又作菩薩叁聚戒、叁聚清淨戒、叁聚圓戒。簡稱叁聚戒、叁聚。聚,種類之意。以此叁聚之戒法,無垢清淨,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故稱叁聚淨戒、叁聚圓戒。即:
(一)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乃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爲七衆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爲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叁種。又此戒爲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于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
(二)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此爲修善門,系菩薩所修之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叁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若犯過,則如法忏除,長養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
(叁)攝衆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作衆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此爲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即:(1)衆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爲伴。(2)衆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爲伴。(3)爲諸衆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能。(4)知恩報恩。(5)衆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爲開解令離憂惱。(6)見有衆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衆。(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衆生畏厭衆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此叁聚淨戒爲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衆始受攝律儀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謂別受;後再總受叁聚淨戒,稱爲通受
3、戒有四別
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一載,四別爲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爲佛陀所製戒之法則,戒體爲戒之體性,即有防非止惡作用之無表,戒行指持戒(實踐),戒相意謂持戒之相貌。 戒體系由受戒之儀式作法(即羯磨)所得之律儀,以其不可見,故稱無表。律儀,梵語爲 savara,音譯叁婆啰,意譯亦作等護、擁護、防護、護、禁戒,即所謂遮止惡戒,具有防止身、口、意叁惡,保護六根之作用。以其律法儀則能産生防非止惡之作用,故意譯爲律儀。是故,俱舍論卷十四載,律儀防止身、口、意之惡者,分別稱爲身律儀、語律儀、意律儀(以上總稱遍律儀);保護六根者,稱根律儀。其中,前二者以無表爲體,後二者以正念、正知爲自性。但無表不限于律儀。 一切有部認爲,一般表現于身、語上勢力強烈之善、惡行爲(即身表業、語表業),或由定所産生防止造作善、惡之作用,由此形成一種後天之性格…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