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即無表。無表屬于色法(物質)之一種,故稱無表色。此無表有叁種,其由立誓決意實行善、惡者,稱爲律儀無表(善心之情形)或不律儀無表(惡心之情形);若隨緣應時而生起善惡心,稱爲處中無表(又作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其中律儀無表即所謂戒體之無表。 成實論以無表屬非色非心之法,南山律宗即采此說。大乘唯識宗則主張戒體爲思心所之種子熏習阿賴耶識所致;天臺宗以其爲假色,而對戒體(無表)賦與種種說明。此外,小乘佛教主張戒體無相續,但大乘佛教主張一度得戒即永久不失。
五.除五戒(一行禅師)
開始,師父先帶我們玩一個小小的遊戲,規則是:兩個人一組,一個頭蒙著布,另一個負責指引,必須越過重重的障礙物,到達遙遠的目的地。而下一次就必須不靠別人的引導,自己獨力回到原點。這個遊戲的啓示正是爲我們指出戒律的重要,就像之前我們所談論過的小短文─我走在街上,一次又一次地掉落在坑洞裏…。這就好比走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一次又一次的遇到挫折,犯下錯誤,而到底有怎樣的方法能讓我們不會一錯在錯,甚或是不犯錯,這就必須依靠『戒律』的力量。
而戒律到底有什麼功用呢?大致下應該可以有下面幾點:
第一:它能讓我們在學佛的路上不致繞道,能夠快速的到達終點。
第二:它能給學佛之人一個明確的方向,讓我們知道怎樣做是對的,可以修成正果的。
第叁:『戒律』其實可以把它視爲一個指揮,它能讓你不會接觸會傷害你東西,同時它也扮演著『障礙』的角色,它清楚的告訴我們,接觸這些東西是會受傷的、是不智的。所以『戒律』同時存在著這種『兩面性』。
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它們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大戒。無論是哪一戒,它的根本精神都是一致的,都是爲了自己好,也就是所謂的『自護護他』,真正受益的都是自己,因爲你不希望別人對你做不好的事情,那你也不要對別人如是做,給別人自由,自己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而對于社會環境的改變,五戒的內容勢必須要擴充,是以師父引用『一行禅師對五戒的闡述』這一篇小短文來向我們開示。
一行禅師對于『殺生戒』新的闡述是:『不忽視任何世界上,在我們的思想裏和生活上有殺生的行爲。』也就是說思想上的殺生也算是殺生,那如果我們抹煞了別人的思想、思考,那算不算是殺生?
對于『偷盜戒』新的闡述是:『我會去阻止他人以利用人類苦難,或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痛苦來獲利的行爲。』這樣賦予了『偷盜戒』更爲積極的生命,他不僅只是自己不偷盜,而且還必須阻止其它人偷盜。在這要補充的是,對于思想的偷盜行爲,如果你沒有經過創作者的同意而引用、甚至去販賣創作者的作品,這樣算不算偷盜?
對于『邪淫戒』的闡述提及:『盡一切的力量去保護孩童使其不受性虐待』由于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們對于性的開放似乎較之以往大膽了不少,性的話題從以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情況,變爲可以隨口挂在嘴邊的話題之一,這也許是個好現象,但也是壞現象,因爲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或是道德去把持自己的性欲,在這種不成熟的情況下,性的開放反而代表一種混亂。另外,對于邪淫應該還可加以擴充,『邪』是不正當;『淫』是過度,所以『邪淫』應該也可說成不正當的過度行爲,暴飲暴食屬之,留連于網咖屬之,貪好魚色當然也屬之。
對『妄語戒』的闡述是除了之前的戒妄語、绮語、惡口、二舌之外,再加上一個『聆聽』,往往會錯意是人們爭吵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好好地聆聽,自然可以減少許多造口業的行爲。
對『飲酒戒』則說:『不使用酒品或任何麻醉物品,不去攝取含有毒素的食品或物品,例如說某些不良的電視節目、雜志、書籍、影片或談話。』這是把飲酒的定義給擴充了,舉凡煙、毒、色情暴力的有質物,都應該要戒除,這是適應社會改變而衍生出來的說法。
『守戒』與『智能』就像是洗手一樣,左手洗右手,右手同時也洗左手,守戒可以讓人心智清明而得到智能,智能可以讓人知道守戒是正確的而力行奉戒。佛陀已經圓寂了,他留下來的就是經典跟戒律,經典較爲深奧,不是人人能懂的,但戒律卻簡明的告訴我們怎樣去做正確的事,能做對的事,又能得到智能,何樂而不爲呢?
接下來是大家對五戒的討論:
不偷盜
爲什麼有這個戒 持戒的原則 持戒的困難 持戒的好處
保護自己和別人的財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自己做起,行爲和內心想法相同,不叫索他人、不贊同、不指使他人偷盜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餓死或破戒,不知道自己犯戒,正常管道無法要回,非常手段的使用。 不與人結怨、心理負擔少,心安理得、得人天護持、身家清白,社會地位崇高。
不殺生
爲什麼有這個戒 持戒的原則 持戒的困難 持戒的好處
尊重生命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應侵犯(衆生平等)、衆生的生存、不傷害有情的生命。 慈悲心,平等、博愛(War) 1. 飲食的選擇{葷、素:一定要吃素嗎?}
2.打蚊子、蒼蠅、害蟲等……{有心、無心}
3.戰爭(911)、以暴製暴、複仇心態 1.身心健康、長壽、不造業。
2.家裏幹淨、整潔。
3.世界和平、互助互愛。
不飲酒
爲什麼有此戒 持戒的原則 持戒的困難 持戒的好處
1.由心來觀,是知道對自己好才去做(自私)
2.有你不易(傷害自己不智)。基因來論;就父母養育來論;就社會供養來論;
3.對別人傷害且自傷。
4.犯飲酒戒如犯其它四戒。 1.飲酒戒:不是單指飲酒,對自己身心有害者,都屬于酒戒。諸如煙、毒、色情、暴力…。
2.戒由心生->天道下冑、人知其如何爲害。
自護護他->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消極)
慚愧慈悲->何忍人憂己、己擾人。
自通之法(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戒慧相輔->有持則得慧,如人洗手、相輔想成,守戒可得智能,有知慧則知守戒。因無無物擾心則得智能,反之。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以不傷害別人爲目的。 逃避論、上瘾。 破不守戒之惡處:最直接的。
不妄語
爲什麼要立戒 持戒的原則 持戒的困難 持戒的好處
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磨擦)、增加信任、鼓勵大家說好話、做好事、存善念。因爲逃避,而用很多謊言來掩蓋事實、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禍從口出。 從心念做起、叁思而後行、自己先行得正就不用打妄語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往往做了之後,才知道「啊!犯戒了」、有時候還是要說善意的謊言。
「因爲是習慣,一時改不過來」「環境的影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太正直反而會不得人緣。 有話直說,可以成爲正直的人,不會因爲想要圓謊,而讓自己掉入更深的痛苦,廣結善緣,可以激發自信心、增進社會的祥和,進而達到世界和平的理想。
不邪淫:
爲什麼要立戒 持戒的原則 持戒的困難 持戒的好處
1. 一夫一妻製(社會傳統)
2. 邪淫會傷害自己傷害親密關系的另一方
3. 邪淫會傳染性病
4. 會破壞人家家庭
5. 外遇對小孩也不好 1. 不要有壞念顼(包括壞念頭、壞行動)
2. 做好本分
3.勸告的方式
4. 避免去聲色場所、花天酒地
5. 家庭培養和諧氣氛、體貼另一半 1.七年之癢(人性本色)
2.人都沒自製力
3.放松寬度心~單身男女的想法(社會風氣開放) 1.不會傳染性病
2.不會破壞人家
3. 導正社會風氣
4.爲小孩(下一輩樹立好榜樣)
邪淫:破壞家庭和諧:破碎家庭。
第叁部分:定與人生解脫
一.何爲定(名義)?
1、舍摩他——修止
2、毗婆舍——修觀
二.定的特質。
1、 止(心定止于一處)
2、 觀(於定境上照見諸法實相)
叁.爲什麽要修學定(引經論)
1、 四種修定
2、 引經論明修習禅定的殊勝——《入行論》《莊嚴經論》
3、 不修定的過患
四.定的種類
1、 二種定(有生得定、修得定);
2、二種定:
戒是佛教生活的標志。它是精神發展的基礎。滿足于禅修或專注心念之人應當發展自己對于戒德的愛好,因它使我們的精神生命得到滋養,同時使我們保持平衡及甯靜。
一.何爲定。名義
叁學(戒、定、慧)之一。爲梵語suma^dhi(叁昧、叁摩地)或dhya^na(禅那)的意譯。佛教依用心的情況,把禅修方法分爲兩種,即所謂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
1、舍摩他
舍摩他是修止,止和觀是論裏面用的名詞,在經裏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
2、毗婆舍
毗婆舍那是修觀。
梵語叁摩地,漢譯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
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爲衆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後修慧;有些人則可以直接修慧,然後産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觀都可以産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稱叁昧,即叁摩地。叁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3、總說
什麼是定呢?「定」,照普通來說,就是禅定,範圍廣一點來說,就是不變的意思。有些人修行,妄想很多,今天參禅,明天聽說念佛的功德大,于是便舍參禅而念佛,過兩天又聽說念咒的功德殊勝,于是又不念…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