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P3

  ..续本文上一页文少不等。初二句举因果索机。“必”下,示修证之法。“若”下,出其违行。“我亦”下遮其受经。所以然者,经明众生佛性,如杂血乳,停构煎暖,乃出醍醐。佛性亦尔,为烦恼杂,三学修治,渐至佛果。欲断烦恼,先须止业。止业之要,岂过戒律。今时滥染大乘,便言不拘不检,无持无犯,何善何罪。师徒传妄,作恶无穷。又云:持戒人天果报。请详佛语,宜息邪情。况华严圆顿上乘,涅槃终穷极唱。金言猛励,可不信乎!

  —《华严经》偈“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华严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故重引之令诵心首。

  《华严》偈,上句示功。“无上菩提”者,以果彰因也。次句劝修。下半偈明圣所叹,以顺教故。“故”下祖师示意。望前已引,故言重也。

  7、 引大乘论—《大智度论》是说持戒为诸德之根,出家之要;

  四大乘论者。智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情重宝如护身命。以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若弃此戒。虽山居苦行饮水服气着草衣披袈裟等受诸苦行。空无所得。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持戒之人寿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

  大乘论,《智论》释《般若经》,具云《大智度论》,今引第十四。文为五段,初二句举果总劝。大利如上二经。“一切”下,二叙功劝。“诸德根”及下“善法处”同前大地喻也。出家要者,同前《华严》文也。“如”下,举世二物,喻令护惜。“又”下,三约无戒损失劝。上举三喻。

  “若”下,法合。“好果”语通五乘,对前大利,须指佛果。“若弃”下,四举无益苦行劝。文列诸外道法。“袈裟”语通,或即外道服,或可外道僣着袈裟。如贩卖戒,外道与跋难陀袈裟相易,为戒缘起。或可通名不受佛戒之人,不专外道。

  “人虽”下,五约现报劝。初明生前报。上二句标持人。“香闻”下三句,即戒本中名誉乐。“香”喻美德外扬,为他所闻。“所愿”一句,即利养乐。此谓戒德所感,非求而得之。“持戒”下,次明临终报。准《俱舍》中,人命终时,三大次解。火大解时,令心躁闷,翻睛吐沫。水大解时,形体洪肿,筋脉烂坏(此相必受恶报)。风大解时,瞥尔命终,不知不觉。地大坚重,不能解也(生时由此三大支节连持。此三既散支节即死故云解也)。今取最后,故举风大。能解支节,故喻如“刀”(或云风轻利故。或云楚痛如刀伤故)。“心不怖”者,净业熏习,正念现前。毁戒恶露,怀忧心怖。

  —《地持论》中讲佛的三十二相皆是持戒所得,若不持戒不得人生。

  地持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

  《地持》,“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如奁底(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二、足下千辐轮相(于父母所,和上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三、手指纤长,四、足跟长,五、身方直(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六、网缦指如白鹅王(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七、手足软(父母师长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八、节踝佣满,九、身毛上靡(持戒闻法,惠施无厌),十、鹿王[月*端](专心听法,演说正教),十一、身圆满如尼拘陀树,十二、立手过膝,十三、顶有肉髻,十四、无见顶(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十五、阴藏相(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有云马阴藏相),十六、皮肤细软,十七、身毛右旋(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十八、身金色,十九、常光明曜(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施人),二十、七处满(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肩臂脚各二,及颈为七),二十一、柔软声(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二十二、缺骨充满,二十三、师子上身,二十四、臂佣纤(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上身谓胸臆,有作师子臆是也),二十五、四十齿白净齐密(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二十六、四牙相(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二十七、师子颊(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二十八、味中上味(随诸众生所须之食,悉皆与之),二十九、广长舌(自修十善兼化他人),三十、梵音声(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三十一、目睫绀色(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三十二、白毫相(不隐他德,称扬其善)。然诸经论名数不同,如上且依《涅槃》具出。智者云:三十二相,因虽各各,论其真因,持戒精进。精进无戒,尚不得人天,况余相耶!故知因者,须分通别。若论别因,如上所配。若论通因,皆由持戒。今从通意以彰戒德,故云“无差别”也。上三句推果本因。“若下”举劣况胜。以不持戒必坠三涂,所以不得人中贱报。

  —《十住婆沙论•赞戒品》说菩萨净持戒律,能摄种种功德;

  十住毘婆沙中,有赞戒戒报二品,广列深利,具如彼说。

  《十住婆沙》,以文广故,指而不引,今趣撮之。彼《赞戒品》云:“菩萨如是净持尸罗,能摄种种功德。”又云:是出家人第一所喜乐处,成就诸出家者一切大利等。“《戒报品》云: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尸罗清净)。若未离欲,作四天下转轮圣王,得千辐金轮。种种珍宝庄严其辋,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百种夜叉神所共持护,云云。

  问:如上所引,为叹菩萨戒?为声闻戒?答:须分二意。若据通论,小不兼大,大必摄小,如《涅槃》《大集》等。若约别论,互不相摄。今所引者,借大叹小,如《华严》十住也。

  第二就制教中,分两。

  制教中,观下诸文。所叹持戒,大约有三。一者住法,二者自利利他,三者生善灭恶。用此三意寻之可知。

  8、 持戒得利—《僧祗律》云欲建立佛法、令正法久住等五种利,当受持戒律;

  先明律本者。《僧祗》中云:欲得五事利益,当受持此律。何等五也?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罪者为作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阂,是为笃信善男子五利。

  《僧祇》五意。初二即住法。“建立”即现在,“久住”通未来。“三”、“五”是自益,“四”是益他笃厚也。

  —《四分律》云持律得戒品牢固、善胜诸怨等五种功德,十种利益;

  《四分》,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善胜诸怨,三于众中决断无畏,四有疑悔者能开解,五善持毘尼令正法久住。又得十利,如摄取于僧等。

  《四分》中,初引持戒五德。上三属自,第四即他。又一三是生善,二四即灭恶。第五可知。“胜诸怨”者,即四魔怨,五阴、烦恼、死及天也。“又”下,引制戒十利。如来随结一戒,皆云有十种利,今举初利,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戒疏》云:此三明戒生众功德),四未信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此六生别人德,上二生善,下四灭恶),十令正法久住(此一兴建正法行)。

  《十诵》云:佛法几时住世?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

  《十诵》,彼明波离别申三问,初问过去佛法,次问未来,三问今佛,并问几时住世。佛一一别答如文,但今总示,故云“乃至”等。

  —《善见律》讲有五种法能令正法久住,皆与戒相关;

  《善见》云: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毘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善见》五法,言相交涉。初遵禀教法,二净僧成众,三传受不绝,四行业清净,五住持久永。所以唯据五人者,能办受戒等众法故。所以约“五千年”者,论问千年已,佛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通达三世);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而已。

  —《五百问》中讲若敬法、念法、持五戒,即见佛之法身;

  《五百问》云:佛垂泥曰,阿难悲泣。佛问何以悲泣?乃至佛言:我不灭度,半月一来。又言:佛有二身,肉身虽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念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见法身。若护法者,便为护佛。如饮水杀虫之喻。又如半月说戒,即见我也。

  《五百问》,初叙阿难怀忧。“乃至”者,略阿难答云世间无师。“佛言”下,答有三段,并指戒即是佛。所以然者,佛有生法二身。法身复二,一理法身,即所证理显。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圆。生身有生灭,此二法身,即是常住。故马鸣释于我灭后珍敬木叉云:示现不尽灭,法身常住世间,作究竟度故。是知佛本无身,全是积劫修成功德之聚,还以己德开示群生,故名为“戒”。当知此戒即是如来,故云“若我在世无异此”也。苟迷此旨,佛语何通?后学至此,宜切注意!初示亲临。法实不来,高座演说,有同来故。“又言”下,二显同体。初正示。文中敬念持护,并同于佛。“如”下,喻显。“饮水杀虫”者,合上任运两得之意。智者勿责喻。“又如”下,三明面对。良以一闻净戒,体用高深,即是如来不漏果德,故云“见”也。

  6、毁戒之过—《十诵》云:像法法有五灭法、五种怖畏

  《十诵》云:像法时有五灭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谓已圣。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狱。三、有人舍世间业而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罗汉亦被打骂。

  《十诵》,五灭法中。彼因长老难提白佛,正法灭后,像法时有几非法?今但引佛答词。初妄称德故,二道俗反故,三乖道行故,四恶党盛故,五善人弱故。此五灭法,并因毁戒。云“小得心”者,心即是定,如五…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要学会听经闻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