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尼有四义:戒是佛法平地,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戒是趣涅槃之初门、戒是佛法缨络。
《萨婆多》云:毘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缨络,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于彼。
《婆论》,三藏对论以彰律胜。二中,“一切佛弟子”者,通该七众。“一切众生”且指三善道。第四“缨络”即喻住持。
三.为什么要修学戒(引大小乘经论)
1、引小乘经—《大般泥洹经》、《遗教经》中比喻戒如大地能生众善;
一就小乘经者。如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遗教等经并同斯示。
小乘经中初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所翻本。彼因魔王请佛涅槃佛即许之。阿难悲恼三请世尊住寿一劫。佛说偈云。我所说诸法即是汝等师。又云。汝等勤精进如我在无异。今取经意文有少异。遗教文见卷首。
论释云。示现波罗提木叉是修行大师。故示现人法住持相似。故等者如诸经。佛临灭时阿难请问四事。第二问云。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初问依何而住。令依四念处住。三问经首安何语。令安如是我闻等。四问治恶性比丘。令默摈治之)。
然发趣万行戒为宗主。故经云:“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
二中发趣者发谓起行。趣谓所期。万行举其大数。宗是尊义。主义万行之中戒为尊主。所以然者有多义故。一由资始故。二有期誓故。三有本体故。四摄境遍故。五止作统故。余行无此。故为卑为宾耳。故下引证古记云即善生经。
然与戒本序语意相涉。上句总彼两句故云等也。戒以足喻颇符发趣之义。然从权意且指人天。须知所趣实通五乘。如前已辨。
又如大地能生成万物。故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又云:“依因此戒得有定慧。”又经云:“戒者行根住持。”即喻如地,能生成住持也。
三中初举喻。地有二义:一能生,二能持。两引《遗教》,止得初义。上云诸善,通漏无漏及动不动。下云定慧,须约圣道,唯在无漏及不动耳。又下,次引律文双示二义,即本律说戒揵度中文。而言经者,名通三藏,皆佛语故(旧云善生经者检彼无文)。先引文,即下喻合经云“行根”,即能生。故上三约喻,则初师、二足、三地,合法者,初是轨物,二即摄行,三能生功德。
2、引小乘论
—《成实论》、《解脱道论•戒品》中明由戒方能入禅定;
二、小乘论。如《成实》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入善人众要佩戒印。”是故特须尊重于戒。《解脱道论-戒品》中具多赞美,文繁不出,须者看之。
小乘论中,《成实》三喻,柱喻依持,郭喻防御,印喻为人所信。初言“道品”,即是慧学,次第增深,随有所见,故如“楼观”,即三十七品。四念处(一身不净,二受是苦,三心无常,四法无我。破四颠倒即是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于正道中勤行故也);四如意足(一欲、二精进、三心、四思惟。所愿皆得故名如意);五根(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并取能生故名为根);五力(即上五根,望能坏有漏不善故名力);七觉分(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名觉分);八正道(一见、二思惟、三语、四业、五命、六精进、七念、八定。八并离邪,为正。能通涅槃名道)。
二、“禅定”者,显是定学,定以防心,抑制妄动,故喻如“城”,即同《遗教》喻“堤塘”也。谓四禅、四空定及余无漏诸禅三昧,“戒为郭”者,“郭”谓外城。
三、“入众”者,即属戒学,谓羯磨、说戒二种僧中,具戒清净方可预故。下二句结劝,《解脱论》第二分别戒品,指令寻之,今为略引。彼云:“若人有戒,为有戒故,成就无畏,荣显亲友,圣所怜愍,是亲友依,是善庄严,是领诸行,是功德处,是供养处,是可责同学处,于诸善法不畏不退,成就一切,意愿清净,虽死不忘,成伏解脱乐方便,如是无边戒功德。”
《毗婆沙论》说戒有九种含义:冷、池、缨、镜、头,此五从喻;“梦、习、定、势,”此四从法;
戒则不羸。《毘婆沙》云:“具戒足者,戒言尸罗,亦言行也,。亦云守信,亦名为器。尸罗言冷,无破戒热及三恶道热故。亦名善梦,持者常得善梦故。亦名为习,由善习戒法故。亦名为定,若住戒者心易得定故。亦名为池,群圣所浴故。亦名缨络,老少中年服常好故。亦名如镜,由戒净故无我像现故。又名威势,如来在世有威力者是尸罗之力故。余如驱龙事,五百罗汉不能逐之,有一罗汉但以护戒力故便即驱出,以轻重等持也。又戒名为头,能见苦谛诸色,乃至知色阴等法故。
《毘婆沙论》初中初句牒所受,下列四义。
“尸罗”,梵言此翻为戒,今以梵语犹含多义故反释之。
次科初明尸罗义含九种,故须皆以尸罗二字贯之。“冷、池、缨、镜、头,”此五从喻;“梦、习、定、势,”此四从法;又第四明生定,“镜、头”喻发慧,余六当体是戒,又六中初明体,二是所感,三即牵行。
“池”谓灭惑,“缨”谓德彰,“势”谓功胜,“破戒热”是因中结业,“三恶热”是果上受苦。“缨络”者,《论》明世缨老少中年有好不好,戒缨则常好。“如镜”者,镜明则像现,戒净无我理显,“无我”字,祖师加之。“威势”中,初举圣,以明如来德慑魔军、威伏外道,若亲在众,破僧不成,强狠众生见即归命。
余下引事以证,《论》云:“罽宾国有龙,名阿利那,受性暴恶,住处近僧伽蓝,数为暴害。时有五百罗汉共集,以禅定神力而不能遣。后有一人不入禅定,直弹指语言:贤善,远此处去。龙即远去。诸罗汉问之,彼云: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文中但以下,即引彼答,但束其词耳。
“如头”者,头则具纳六尘,戒则总收众善,故以喻焉。《论》中备对六尘,今举初后,略其中间,故云“乃至”,今引足之,谓“闻名身等义,嗅觉意华(即七觉支),尝出离无事寂静三菩提味(三菩提翻正觉),觉禅定解脱等触。”苦是三界果相,故如色也,色阴等者,即余四阴,《论》云:“知总相别相(总即心色,五阴则色总心别,十二入则心总色别,十八界心色俱别)。”
能善护故言守信也。能至涅槃城故言行也。功德所依名器也。尊者瞿沙说曰。不破义是尸罗义。如人不破足能有所至。行者不破尸罗故能至涅槃。
二、“守信”者,以违本受则为无信。
三、“行”;四、“器”。二并从喻。覆释中,《瞿沙师资传》云:“五十二余师之数善能说法,彼以别义释上尸罗”,故论取之,“如”下举喻,“行”下合法,即同戒本“护戒足”也。通前共为十义。
6、 引大乘经
—《华严经》是讲具足戒法能令三宝长久住世;
三大乘经者。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大乘经,《华严》有多译,今引晋译六十卷者。即第八明法品文,文有四段。彼云:“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开示甚深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是故能令僧宝不断(此初段也)。
复次悉能赞叹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分别解说十二缘起,是故能令法宝不断。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即第二段)。
复次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不忧悔,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即第三段)。
今《钞》上五句并摘僧宝中文。初二句明别行。次句即众行,后二句明摄众。行必依法,故“无忧悔”。“去来已”下,即第四段总结中文。三世佛法奉顺无违,则护三宝故。
—《大集经》、《悲华经》、《月灯经》中都讲戒智乃出世真道;
大集云:十方世界菩萨,请佛为五滓众生制于禁戒,如余佛土,为法久住故。佛后许之便制禁戒。
“大集”,引彼十九护法品文。初引菩萨请词。“五滓,阻史反,浊也。言五浊者,一劫浊(劫浊无别体,但四浊聚于此时,《悲华云》: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三),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浊(五钝使),四众生浊(亦无别体,搅前利钝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连持色心摧年促寿)。“如余土”者,引他为例以申请意。佛言止止,佛自知时,因缘未出,则不预制。由不即制。故云“后许”。
萨遮尼犍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
“萨遮尼犍”,即外道名,以为经题。广如第二,今略引之。彼明佛在郁阇延城,时有大萨遮尼犍子。与八十八千万尼犍子游行诸国,教化众生(此并大权示化)。次至郁阇城,时国主严炽王问尼犍子:如来相好庄严之身以何为本?从何为始?尼揵答言: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续云:若不持戒等,如钞所引。破戒堕狱,畜是别报,故云“不得”。又畜为下趣,而复疥癞,犹故不得。欲明毁戒尚无劣报,以励持者必加胜功(野干,应法师云: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月灯三昧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净持戒名胜士。
月灯经中偈文,彼经不出,未详所以。上半偈明俗贵道贱。“色”谓仪貌。“族”即贵姓。“多闻”谓足学。“无戒”即无智,畜无此二,故举比之。下半明俗轻道重反上二句。“卑”谓形陋。“下”即贱姓。人中尊贵,故名“胜士”。以色族是世俗妄法,戒智乃出世真道,故非比伦。
—《涅槃经》中讲经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修持净戒;
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
《涅槃经》有南北二本,此引北本第十七梵行品文。今但括意,…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