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P2

  ..續本文上一頁尼有四義:戒是佛法平地,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戒是趣涅槃之初門、戒是佛法纓絡。

  《薩婆多》雲:毘尼有四義,余經所無。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衆生由戒而有。叁、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纓絡,能莊嚴佛法。具斯四義,功強于彼。

  《婆論》,叁藏對論以彰律勝。二中,“一切佛弟子”者,通該七衆。“一切衆生”且指叁善道。第四“纓絡”即喻住持。

  叁.爲什麼要修學戒(引大小乘經論)

  1、引小乘經—《大般泥洹經》、《遺教經》中比喻戒如大地能生衆善;

  一就小乘經者。如般泥洹經明。佛垂滅度。世間無師。阿難啓請。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師。若我在世無異此也。遺教等經並同斯示。

  小乘經中初科般泥洹經。東晉法顯所翻本。彼因魔王請佛涅槃佛即許之。阿難悲惱叁請世尊住壽一劫。佛說偈雲。我所說諸法即是汝等師。又雲。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今取經意文有少異。遺教文見卷首。

  論釋雲。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故示現人法住持相似。故等者如諸經。佛臨滅時阿難請問四事。第二問雲。佛滅度後以誰爲師。佛言以戒爲師(初問依何而住。令依四念處住。叁問經首安何語。令安如是我聞等。四問治惡性比丘。令默擯治之)。

  然發趣萬行戒爲宗主。故經雲:“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

  二中發趣者發謂起行。趣謂所期。萬行舉其大數。宗是尊義。主義萬行之中戒爲尊主。所以然者有多義故。一由資始故。二有期誓故。叁有本體故。四攝境遍故。五止作統故。余行無此。故爲卑爲賓耳。故下引證古記雲即善生經。

  然與戒本序語意相涉。上句總彼兩句故雲等也。戒以足喻頗符發趣之義。然從權意且指人天。須知所趣實通五乘。如前已辨。

  又如大地能生成萬物。故經雲:“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又雲:“依因此戒得有定慧。”又經雲:“戒者行根住持。”即喻如地,能生成住持也。

  叁中初舉喻。地有二義:一能生,二能持。兩引《遺教》,止得初義。上雲諸善,通漏無漏及動不動。下雲定慧,須約聖道,唯在無漏及不動耳。又下,次引律文雙示二義,即本律說戒揵度中文。而言經者,名通叁藏,皆佛語故(舊雲善生經者檢彼無文)。先引文,即下喻合經雲“行根”,即能生。故上叁約喻,則初師、二足、叁地,合法者,初是軌物,二即攝行,叁能生功德。

  2、引小乘論

  —《成實論》、《解脫道論•戒品》中明由戒方能入禅定;

  二、小乘論。如《成實》雲:“道品樓觀以戒爲柱,禅定心城以戒爲郭,入善人衆要佩戒印。”是故特須尊重于戒。《解脫道論-戒品》中具多贊美,文繁不出,須者看之。

  小乘論中,《成實》叁喻,柱喻依持,郭喻防禦,印喻爲人所信。初言“道品”,即是慧學,次第增深,隨有所見,故如“樓觀”,即叁十七品。四念處(一身不淨,二受是苦,叁心無常,四法無我。破四顛倒即是念處);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不生,叁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于正道中勤行故也);四如意足(一欲、二精進、叁心、四思惟。所願皆得故名如意);五根(一信、二精進、叁念、四定、五慧。並取能生故名爲根);五力(即上五根,望能壞有漏不善故名力);七覺分(一擇法、二精進、叁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無學實覺七事能到故名覺分);八正道(一見、二思惟、叁語、四業、五命、六精進、七念、八定。八並離邪,爲正。能通涅槃名道)。

  二、“禅定”者,顯是定學,定以防心,抑製妄動,故喻如“城”,即同《遺教》喻“堤塘”也。謂四禅、四空定及余無漏諸禅叁昧,“戒爲郭”者,“郭”謂外城。

  叁、“入衆”者,即屬戒學,謂羯磨、說戒二種僧中,具戒清淨方可預故。下二句結勸,《解脫論》第二分別戒品,指令尋之,今爲略引。彼雲:“若人有戒,爲有戒故,成就無畏,榮顯親友,聖所憐愍,是親友依,是善莊嚴,是領諸行,是功德處,是供養處,是可責同學處,于諸善法不畏不退,成就一切,意願清淨,雖死不忘,成伏解脫樂方便,如是無邊戒功德。”

  《毗婆沙論》說戒有九種含義:冷、池、纓、鏡、頭,此五從喻;“夢、習、定、勢,”此四從法;

  戒則不羸。《毘婆沙》雲:“具戒足者,戒言屍羅,亦言行也,。亦雲守信,亦名爲器。屍羅言冷,無破戒熱及叁惡道熱故。亦名善夢,持者常得善夢故。亦名爲習,由善習戒法故。亦名爲定,若住戒者心易得定故。亦名爲池,群聖所浴故。亦名纓絡,老少中年服常好故。亦名如鏡,由戒淨故無我像現故。又名威勢,如來在世有威力者是屍羅之力故。余如驅龍事,五百羅漢不能逐之,有一羅漢但以護戒力故便即驅出,以輕重等持也。又戒名爲頭,能見苦谛諸色,乃至知色陰等法故。

  《毘婆沙論》初中初句牒所受,下列四義。

  “屍羅”,梵言此翻爲戒,今以梵語猶含多義故反釋之。

  次科初明屍羅義含九種,故須皆以屍羅二字貫之。“冷、池、纓、鏡、頭,”此五從喻;“夢、習、定、勢,”此四從法;又第四明生定,“鏡、頭”喻發慧,余六當體是戒,又六中初明體,二是所感,叁即牽行。

  “池”謂滅惑,“纓”謂德彰,“勢”謂功勝,“破戒熱”是因中結業,“叁惡熱”是果上受苦。“纓絡”者,《論》明世纓老少中年有好不好,戒纓則常好。“如鏡”者,鏡明則像現,戒淨無我理顯,“無我”字,祖師加之。“威勢”中,初舉聖,以明如來德懾魔軍、威伏外道,若親在衆,破僧不成,強狠衆生見即歸命。

  余下引事以證,《論》雲:“罽賓國有龍,名阿利那,受性暴惡,住處近僧伽藍,數爲暴害。時有五百羅漢共集,以禅定神力而不能遣。後有一人不入禅定,直彈指語言:賢善,遠此處去。龍即遠去。諸羅漢問之,彼雲: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謹慎于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文中但以下,即引彼答,但束其詞耳。

  “如頭”者,頭則具納六塵,戒則總收衆善,故以喻焉。《論》中備對六塵,今舉初後,略其中間,故雲“乃至”,今引足之,謂“聞名身等義,嗅覺意華(即七覺支),嘗出離無事寂靜叁菩提味(叁菩提翻正覺),覺禅定解脫等觸。”苦是叁界果相,故如色也,色陰等者,即余四陰,《論》雲:“知總相別相(總即心色,五陰則色總心別,十二入則心總色別,十八界心色俱別)。”

  能善護故言守信也。能至涅槃城故言行也。功德所依名器也。尊者瞿沙說曰。不破義是屍羅義。如人不破足能有所至。行者不破屍羅故能至涅槃。

  二、“守信”者,以違本受則爲無信。

  叁、“行”;四、“器”。二並從喻。覆釋中,《瞿沙師資傳》雲:“五十二余師之數善能說法,彼以別義釋上屍羅”,故論取之,“如”下舉喻,“行”下合法,即同戒本“護戒足”也。通前共爲十義。

  6、 引大乘經

  —《華嚴經》是講具足戒法能令叁寶長久住世;

  叁大乘經者。華嚴雲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行六和敬善禦大衆。心無憂悔。去來今佛所說正法不違其教。能令叁寶不斷法得久住。

  大乘經,《華嚴》有多譯,今引晉譯六十卷者。即第八明法品文,文有四段。彼雲:“菩薩摩诃薩教化衆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此初段也)。

  複次悉能贊歎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寶不斷。分別解說十二緣起,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即第二段)。

  複次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覺芽,是故能令佛寶不斷。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善禦大衆,心不憂悔,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即第叁段)。

  今《鈔》上五句並摘僧寶中文。初二句明別行。次句即衆行,後二句明攝衆。行必依法,故“無憂悔”。“去來已”下,即第四段總結中文。叁世佛法奉順無違,則護叁寶故。

  —《大集經》、《悲華經》、《月燈經》中都講戒智乃出世真道;

  大集雲:十方世界菩薩,請佛爲五滓衆生製于禁戒,如余佛土,爲法久住故。佛後許之便製禁戒。

  “大集”,引彼十九護法品文。初引菩薩請詞。“五滓,阻史反,濁也。言五濁者,一劫濁(劫濁無別體,但四濁聚于此時,《悲華雲》: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爲劫濁叁),二見濁(五利使),叁煩惱濁(五鈍使),四衆生濁(亦無別體,攪前利鈍果報立此假名),五命濁(連持色心摧年促壽)。“如余土”者,引他爲例以申請意。佛言止止,佛自知時,因緣未出,則不預製。由不即製。故雲“後許”。

  薩遮尼犍雲: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幹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

  “薩遮尼犍”,即外道名,以爲經題。廣如第二,今略引之。彼明佛在郁阇延城,時有大薩遮尼犍子。與八十八千萬尼犍子遊行諸國,教化衆生(此並大權示化)。次至郁阇城,時國主嚴熾王問尼犍子:如來相好莊嚴之身以何爲本?從何爲始?尼揵答言: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爲本,持戒爲始。續雲:若不持戒等,如鈔所引。破戒墮獄,畜是別報,故雲“不得”。又畜爲下趣,而複疥癞,猶故不得。欲明毀戒尚無劣報,以勵持者必加勝功(野幹,應法師雲: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月燈叁昧雲: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淨持戒名勝士。

  月燈經中偈文,彼經不出,未詳所以。上半偈明俗貴道賤。“色”謂儀貌。“族”即貴姓。“多聞”謂足學。“無戒”即無智,畜無此二,故舉比之。下半明俗輕道重反上二句。“卑”謂形陋。“下”即賤姓。人中尊貴,故名“勝士”。以色族是世俗妄法,戒智乃出世真道,故非比倫。

  —《涅槃經》中講經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修持淨戒;

  涅槃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持是經而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我亦不聽受持是經。

  《涅槃經》有南北二本,此引北本第十七梵行品文。今但括意,…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要學會聽經聞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