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
一.人生为何要求解脱?
1、束缚的问题:人生诸多不自在
三苦
五苦
八苦
2、解脱的自在:
三明: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
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
六通:指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神通,又称六神通,即身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通及漏尽通。
(1)身如意通︰又称神足通,即随意变现,身能飞行于山海,一切动作皆无障碍。
(2)天眼通︰指自在照见世间一切远近之形色,及六道众生苦乐之相。
(3)天耳通︰指自在听闻世间种种音声,及六道众生一切苦乐言语。
(4)他心通︰指自在得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想之事。
(5)宿命通︰指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道众生之宿命。
(6)漏尽通︰“漏”即三界之见思惑,谓断尽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解脱。
八大自在:
即涅槃所含常、乐、我、净四德中,“我”乃自在无碍之义,大我即如来法身,具足八种大自在,故称八大自在我。又作八自在、八变化、八神变。
(一)能示一身为多身。
(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
(三)大身轻举远到。
(四)现无量类常居。
(五)诸根互用。
(六)得一切法无得想。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
(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然诸经所说略异。
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下所载:
(一)能小,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
(二)能大,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于极大虚空。
(三)能轻,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之鸿毛。
(四)能自在,指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
(五)能有主,指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小人,而心无高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
(六)能远至,指以变化力能到远处;凡有四种,即:(1)飞行远至。(2)此没彼出。(3)移远而近,不往而到。(4)于一念遍至十方。
(七)能动,指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震动或十八种震动。
(八)随意,指以变化力而能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山壁直过,履水火,蹈虚空,转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皆得如意。
二.追求解脱体现在哪些方面?
1、人生诸多问题的原因何在?
苦——苦的原因(集):烦恼。
苦是结果,烦恼是其因。
烦——繁:多
恼——恼怒,恼害。见境动心,不守自性,而招致苦果。
无明不觉生三细(根本无明),境界为缘长六粗(枝末无明)。
三细: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六粗:
(一)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
(二)相续相,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
(三)执取相,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著,称为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
(五)起业相,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著,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
(六)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找到因缘果报的根本所在----由(我法)执着而有错误的认知(虚妄的分别)继而起惑造业。
2、就路还家:修道灭惑。
修——修正:改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
错误的思想————————修正之道
1、贪心——————————布施、供养
2、嗔恨心—————————忍辱、欢喜
3、愚痴心—————————智慧、觉悟
4、贡高我慢心———————谦下、平等
5、怀疑心—————————实践、确信
6、邪见心—————————如实、正见
错误的言语—————————修正之道:
1、妄言——————————说真语、实语
2、绮语——————————说饶益语
3、两舌——————————说和合语
4、恶口——————————说软语、安慰语
错误的行为——————————修正之道:
1、杀生———————————吃素、放生(珍重生命:众生皆有佛性)
2、偷盗———————————正命、布施
3、邪淫———————————贞良、节欲
二. 解脱的原理。
1、 诸法无我: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十法界各有因果,有因遇缘就有结果。
2、 唯心所造,唯识所显:问题的原因在于自己,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 解脱的路径和方法(戒定慧)
1、 闻思修:
2、 信愿行:
3、 戒定慧:
第二:戒与人生解脱
一、 戒的名义:
1、毗奈耶
2、尸罗
3、波罗提木叉
4、三者的关系
5、《明了论》说戒有五义:即能生种种胜利、身口二业清净、等五种
6、《《萨婆多》云:毘尼有四义:戒是佛法平地,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戒是趣涅槃之初门、戒是佛法缨络。
二、 戒的特质。
1、 体该法界
2、 要期誓受
三、 什么要修学戒(引大小乘经论)
1、引小乘经
•《大般泥洹经》、《遗教经》中比喻戒如大地能生众善;
2、引小乘论
•《成实论》、《解脱道论•戒品》中明由戒方能入禅定;
•《毗婆沙论》说戒有九种含义:冷、池、缨、镜、头,此五从喻;“梦、习、定、势,”此四从法;
3、 引大乘经
•《华严经》是讲具足戒法能令三宝长久住世;
•《大集经》、《悲华经》、《月灯经》中都讲戒智乃出世真道;
•《涅槃经》中讲经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修持净戒;
•《华严经》偈“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4、 引大乘论
•《大智度论》是说持戒为诸德之根,出家之要;
•《地持论》中讲佛的三十二相皆是持戒所得,若不持戒不得人生。
•《十住婆沙论•赞戒品》说菩萨净持戒律,能摄种种功德;
5、 持戒得利
•《僧祗律》云欲建立佛法、令正法久住等五种利,当受持戒律;
•《四分律》云持律得戒品牢固、善胜诸怨等五种功德,十种利益;
•《善见律》讲有五种法能令正法久住,皆与戒相关;
•《五百问》中讲若敬法、念法、持五戒,即见佛之法身;
6、毁戒之过
•《十诵》云:像法法有五灭法、五种怖畏
•《四分》中,五种疾灭正法:即比丘不受诵律等
•《十诵律》讲比丘不学戒律,便学经论,被世尊诃责;
•《杂阿含》讲不应赞叹自不乐学戒,见他人学戒不随喜之人;
•《中阿含》云:犯戒有五衰;《涅槃经》、《摩耶经》亦斥不持戒者
•《大智度论》讲破戒之人失诸功德利益
四、 戒的种类
1、 二种戒:
•在家戒(三归、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出家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正学女六法、沙弥十戒);
•性戒
遮戒;
2、 三种戒:
•摄律仪戒——止恶门,七众所受戒;
•摄善法戒——修善门,菩萨之律仪戒;
•摄众生戒——利生门,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
3、 戒有四别: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五.除五戒(一行禅师)
一、 戒的名义:
a) 毗奈耶
毗奈耶:略名毗尼,华言:律,律者法也。法者楷定义,律的作用是能处断轻重的标准,依於此,则知开遮持犯。
b) 尸罗
尸罗:华言:戒贤,戒贤有二意:
一者禁:以戒禁止恶法,生善法(止持)。
二者警:远离缘非,警策三业,用佛的教法鞭策自己,积极去做(作持)。
c) 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华言:边解脱、边边解脱、保解脱、别别解脱。即持一条戒解脱一条,随分而证,不是顿证,只要持戒保证解脱。
4、三者的关系
毗尼是教,尸罗是因行,波罗提木叉是果,有正教,依教而行修因,最后证果,教是正顺解脱之本,三名即包括了教理行果,总括了学、修、证,缺一不能证得正法。
5、《明了论》说戒有五义:即能生种种胜利、身口二业清净、等五种
《明了论》解云:本音毘那耶,此略言毘尼也。有五义:一能生种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善;二能教身口二业清净及正直;三能灭罪障;四能引胜义,在家者引令出家,乃至引到梵住圣住无余涅槃;五胜人所行事,谓最胜人是佛,次独觉,及声闻。是胜人等,皆行其中。若凡夫行者,亦是胜人,方能行此事。
《了论》解中,初定名。“有”下,显益。二中,言“清净”者,离染浊故。言“正直”者,离邪谄故。四中,始从在家次第引至五种住处。“乃至”者,略天住(欲界六天),梵住(色无色天),圣住(三乘学人),无余涅槃(三乘究竟)。五中,初约三乘第论其胜。“若”下,明凡夫中胜。自非负识高达之士,不肖下流,岂能奉律耶。文中其中此事,皆指毘尼。
6、《《萨婆多》云:毘…
《戒定慧三学与人生解脱(文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