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
一.人生爲何要求解脫?
1、束縛的問題:人生諸多不自在
叁苦
五苦
八苦
2、解脫的自在:
叁明:在佛曰叁達。在羅漢曰叁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爲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叁、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
六通:指佛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神通,又稱六神通,即身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通及漏盡通。
(1)身如意通︰又稱神足通,即隨意變現,身能飛行于山海,一切動作皆無障礙。
(2)天眼通︰指自在照見世間一切遠近之形色,及六道衆生苦樂之相。
(3)天耳通︰指自在聽聞世間種種音聲,及六道衆生一切苦樂言語。
(4)他心通︰指自在得知六道衆生心中所想之事。
(5)宿命通︰指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道衆生之宿命。
(6)漏盡通︰“漏”即叁界之見思惑,謂斷盡見思惑,不受叁界生死而得解脫。
八大自在:
即涅槃所含常、樂、我、淨四德中,“我”乃自在無礙之義,大我即如來法身,具足八種大自在,故稱八大自在我。又作八自在、八變化、八神變。
(一)能示一身爲多身。
(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
(叁)大身輕舉遠到。
(四)現無量類常居。
(五)諸根互用。
(六)得一切法無得想。
(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
(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然諸經所說略異。
據法界次第初門卷下所載:
(一)能小,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爲極小微塵。
(二)能大,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滿于極大虛空。
(叁)能輕,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極輕之鴻毛。
(四)能自在,指以變化力使大小、長短等轉化自在。
(五)能有主,指以變化力自化爲大人、小人,而心無高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
(六)能遠至,指以變化力能到遠處;凡有四種,即:(1)飛行遠至。(2)此沒彼出。(3)移遠而近,不往而到。(4)于一念遍至十方。
(七)能動,指以變化力使大地爲六種震動或十八種震動。
(八)隨意,指以變化力而能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山壁直過,履水火,蹈虛空,轉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皆得如意。
二.追求解脫體現在哪些方面?
1、人生諸多問題的原因何在?
苦——苦的原因(集):煩惱。
苦是結果,煩惱是其因。
煩——繁:多
惱——惱怒,惱害。見境動心,不守自性,而招致苦果。
無明不覺生叁細(根本無明),境界爲緣長六粗(枝末無明)。
叁細:
[一、業相],業相者,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故起信論雲: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是也。
[二、見相],見相者,見初動之相也,亦名轉相。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
[叁、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
六粗:
(一)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別染淨,于淨境則愛,于染境則不愛,稱爲智相。
(二)相續相,依智相分別,于愛境則生樂,于不愛境則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稱爲相續相。
(叁)執取相,依前之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執著,稱爲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依前之執取相,分別假名言說之相,稱爲計名字相。
(五)起業相,依前之計名字相,執取生著,造種種業,稱爲起業相。
(六)業系苦相,系于善惡諸業,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稱爲業系苦相。
找到因緣果報的根本所在----由(我法)執著而有錯誤的認知(虛妄的分別)繼而起惑造業。
2、就路還家:修道滅惑。
修——修正:改正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爲。
錯誤的思想————————修正之道
1、貪心——————————布施、供養
2、嗔恨心—————————忍辱、歡喜
3、愚癡心—————————智慧、覺悟
4、貢高我慢心———————謙下、平等
5、懷疑心—————————實踐、確信
6、邪見心—————————如實、正見
錯誤的言語—————————修正之道:
1、妄言——————————說真語、實語
2、绮語——————————說饒益語
3、兩舌——————————說和合語
4、惡口——————————說軟語、安慰語
錯誤的行爲——————————修正之道:
1、殺生———————————吃素、放生(珍重生命:衆生皆有佛性)
2、偷盜———————————正命、布施
3、邪淫———————————貞良、節欲
二. 解脫的原理。
1、 諸法無我: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十法界各有因果,有因遇緣就有結果。
2、 唯心所造,唯識所顯:問題的原因在于自己,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叁. 解脫的路徑和方法(戒定慧)
1、 聞思修:
2、 信願行:
3、 戒定慧:
第二:戒與人生解脫
一、 戒的名義:
1、毗奈耶
2、屍羅
3、波羅提木叉
4、叁者的關系
5、《明了論》說戒有五義:即能生種種勝利、身口二業清淨、等五種
6、《《薩婆多》雲:毘尼有四義:戒是佛法平地,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戒是趣涅槃之初門、戒是佛法纓絡。
二、 戒的特質。
1、 體該法界
2、 要期誓受
叁、 什麼要修學戒(引大小乘經論)
1、引小乘經
•《大般泥洹經》、《遺教經》中比喻戒如大地能生衆善;
2、引小乘論
•《成實論》、《解脫道論•戒品》中明由戒方能入禅定;
•《毗婆沙論》說戒有九種含義:冷、池、纓、鏡、頭,此五從喻;“夢、習、定、勢,”此四從法;
3、 引大乘經
•《華嚴經》是講具足戒法能令叁寶長久住世;
•《大集經》、《悲華經》、《月燈經》中都講戒智乃出世真道;
•《涅槃經》中講經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修持淨戒;
•《華嚴經》偈“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4、 引大乘論
•《大智度論》是說持戒爲諸德之根,出家之要;
•《地持論》中講佛的叁十二相皆是持戒所得,若不持戒不得人生。
•《十住婆沙論•贊戒品》說菩薩淨持戒律,能攝種種功德;
5、 持戒得利
•《僧祗律》雲欲建立佛法、令正法久住等五種利,當受持戒律;
•《四分律》雲持律得戒品牢固、善勝諸怨等五種功德,十種利益;
•《善見律》講有五種法能令正法久住,皆與戒相關;
•《五百問》中講若敬法、念法、持五戒,即見佛之法身;
6、毀戒之過
•《十誦》雲:像法法有五滅法、五種怖畏
•《四分》中,五種疾滅正法:即比丘不受誦律等
•《十誦律》講比丘不學戒律,便學經論,被世尊诃責;
•《雜阿含》講不應贊歎自不樂學戒,見他人學戒不隨喜之人;
•《中阿含》雲:犯戒有五衰;《涅槃經》、《摩耶經》亦斥不持戒者
•《大智度論》講破戒之人失諸功德利益
四、 戒的種類
1、 二種戒:
•在家戒(叁歸、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出家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正學女六法、沙彌十戒);
•性戒
遮戒;
2、 叁種戒:
•攝律儀戒——止惡門,七衆所受戒;
•攝善法戒——修善門,菩薩之律儀戒;
•攝衆生戒——利生門,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
3、 戒有四別:
•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五.除五戒(一行禅師)
一、 戒的名義:
a) 毗奈耶
毗奈耶:略名毗尼,華言:律,律者法也。法者楷定義,律的作用是能處斷輕重的標准,依於此,則知開遮持犯。
b) 屍羅
屍羅:華言:戒賢,戒賢有二意:
一者禁:以戒禁止惡法,生善法(止持)。
二者警:遠離緣非,警策叁業,用佛的教法鞭策自己,積極去做(作持)。
c) 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華言:邊解脫、邊邊解脫、保解脫、別別解脫。即持一條戒解脫一條,隨分而證,不是頓證,只要持戒保證解脫。
4、叁者的關系
毗尼是教,屍羅是因行,波羅提木叉是果,有正教,依教而行修因,最後證果,教是正順解脫之本,叁名即包括了教理行果,總括了學、修、證,缺一不能證得正法。
5、《明了論》說戒有五義:即能生種種勝利、身口二業清淨、等五種
《明了論》解雲:本音毘那耶,此略言毘尼也。有五義:一能生種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善;二能教身口二業清淨及正直;叁能滅罪障;四能引勝義,在家者引令出家,乃至引到梵住聖住無余涅槃;五勝人所行事,謂最勝人是佛,次獨覺,及聲聞。是勝人等,皆行其中。若凡夫行者,亦是勝人,方能行此事。
《了論》解中,初定名。“有”下,顯益。二中,言“清淨”者,離染濁故。言“正直”者,離邪谄故。四中,始從在家次第引至五種住處。“乃至”者,略天住(欲界六天),梵住(色無色天),聖住(叁乘學人),無余涅槃(叁乘究竟)。五中,初約叁乘第論其勝。“若”下,明凡夫中勝。自非負識高達之士,不肖下流,豈能奉律耶。文中其中此事,皆指毘尼。
6、《《薩婆多》雲:毘…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