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少不等。初二句舉因果索機。“必”下,示修證之法。“若”下,出其違行。“我亦”下遮其受經。所以然者,經明衆生佛性,如雜血乳,停構煎暖,乃出醍醐。佛性亦爾,爲煩惱雜,叁學修治,漸至佛果。欲斷煩惱,先須止業。止業之要,豈過戒律。今時濫染大乘,便言不拘不檢,無持無犯,何善何罪。師徒傳妄,作惡無窮。又雲:持戒人天果報。請詳佛語,宜息邪情。況華嚴圓頓上乘,涅槃終窮極唱。金言猛勵,可不信乎!
—《華嚴經》偈“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華嚴偈言:“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故重引之令誦心首。
《華嚴》偈,上句示功。“無上菩提”者,以果彰因也。次句勸修。下半偈明聖所歎,以順教故。“故”下祖師示意。望前已引,故言重也。
7、 引大乘論—《大智度論》是說持戒爲諸德之根,出家之要;
四大乘論者。智論雲:若求大利,當堅持戒。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情重寶如護身命。以是戒爲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度。是不可得。若無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若棄此戒。雖山居苦行飲水服氣著草衣披袈裟等受諸苦行。空無所得。人雖貧賤而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敬愛。所願皆得。持戒之人壽終之時。風刀解身筋脈斷絕。心不怖畏。
大乘論,《智論》釋《般若經》,具雲《大智度論》,今引第十四。文爲五段,初二句舉果總勸。大利如上二經。“一切”下,二敘功勸。“諸德根”及下“善法處”同前大地喻也。出家要者,同前《華嚴》文也。“如”下,舉世二物,喻令護惜。“又”下,叁約無戒損失勸。上舉叁喻。
“若”下,法合。“好果”語通五乘,對前大利,須指佛果。“若棄”下,四舉無益苦行勸。文列諸外道法。“袈裟”語通,或即外道服,或可外道僣著袈裟。如販賣戒,外道與跋難陀袈裟相易,爲戒緣起。或可通名不受佛戒之人,不專外道。
“人雖”下,五約現報勸。初明生前報。上二句標持人。“香聞”下叁句,即戒本中名譽樂。“香”喻美德外揚,爲他所聞。“所願”一句,即利養樂。此謂戒德所感,非求而得之。“持戒”下,次明臨終報。准《俱舍》中,人命終時,叁大次解。火大解時,令心躁悶,翻睛吐沫。水大解時,形體洪腫,筋脈爛壞(此相必受惡報)。風大解時,瞥爾命終,不知不覺。地大堅重,不能解也(生時由此叁大支節連持。此叁既散支節即死故雲解也)。今取最後,故舉風大。能解支節,故喻如“刀”(或雲風輕利故。或雲楚痛如刀傷故)。“心不怖”者,淨業熏習,正念現前。毀戒惡露,懷憂心怖。
—《地持論》中講佛的叁十二相皆是持戒所得,若不持戒不得人生。
地持雲:叁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複大人相報。
《地持》,“叁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如奁底(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二、足下千輻輪相(于父母所,和上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叁、手指纖長,四、足跟長,五、身方直(不殺不盜,于父母師長,常生歡喜),六、網缦指如白鵝王(修四攝法,攝取衆生),七、手足軟(父母師長病苦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八、節踝傭滿,九、身毛上靡(持戒聞法,惠施無厭),十、鹿王[月*端](專心聽法,演說正教),十一、身圓滿如尼拘陀樹,十二、立手過膝,十叁、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于諸衆生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藥),十五、陰藏相(見怖畏者,爲作救護。見裸跣者,施與衣服。有雲馬陰藏相),十六、皮膚細軟,十七、身毛右旋(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喜問答,掃治行路),十八、身金色,十九、常光明曜(常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花燈明施人),二十、七處滿(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肩臂腳各二,及頸爲七),二十一、柔軟聲(布施之時,心不生疑),二十二、缺骨充滿,二十叁、師子上身,二十四、臂傭纖(如法求財以用布施,上身謂胸臆,有作師子臆是也),二十五、四十齒白淨齊密(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二十六、四牙相(于諸衆生,修大慈悲),二十七、師子頰(有來求者,隨意給與),二十八、味中上味(隨諸衆生所須之食,悉皆與之),二十九、廣長舌(自修十善兼化他人),叁十、梵音聲(不訟彼短不謗正法),叁十一、目睫绀色(見諸怨憎,生于喜心),叁十二、白毫相(不隱他德,稱揚其善)。然諸經論名數不同,如上且依《涅槃》具出。智者雲:叁十二相,因雖各各,論其真因,持戒精進。精進無戒,尚不得人天,況余相耶!故知因者,須分通別。若論別因,如上所配。若論通因,皆由持戒。今從通意以彰戒德,故雲“無差別”也。上叁句推果本因。“若下”舉劣況勝。以不持戒必墜叁塗,所以不得人中賤報。
—《十住婆沙論•贊戒品》說菩薩淨持戒律,能攝種種功德;
十住毘婆沙中,有贊戒戒報二品,廣列深利,具如彼說。
《十住婆沙》,以文廣故,指而不引,今趣撮之。彼《贊戒品》雲:“菩薩如是淨持屍羅,能攝種種功德。”又雲:是出家人第一所喜樂處,成就諸出家者一切大利等。“《戒報品》雲: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屍羅清淨)。若未離欲,作四天下轉輪聖王,得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辋,琉璃爲毂,周圓十五裏。百種夜叉神所共持護,雲雲。
問:如上所引,爲歎菩薩戒?爲聲聞戒?答:須分二意。若據通論,小不兼大,大必攝小,如《涅槃》《大集》等。若約別論,互不相攝。今所引者,借大歎小,如《華嚴》十住也。
第二就製教中,分兩。
製教中,觀下諸文。所歎持戒,大約有叁。一者住法,二者自利利他,叁者生善滅惡。用此叁意尋之可知。
8、 持戒得利—《僧祗律》雲欲建立佛法、令正法久住等五種利,當受持戒律;
先明律本者。《僧祗》中雲:欲得五事利益,當受持此律。何等五也?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叁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爲作依怙,五欲遊化諸方而無有閡,是爲笃信善男子五利。
《僧祇》五意。初二即住法。“建立”即現在,“久住”通未來。“叁”、“五”是自益,“四”是益他笃厚也。
—《四分律》雲持律得戒品牢固、善勝諸怨等五種功德,十種利益;
《四分》,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叁于衆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毘尼令正法久住。又得十利,如攝取于僧等。
《四分》中,初引持戒五德。上叁屬自,第四即他。又一叁是生善,二四即滅惡。第五可知。“勝諸怨”者,即四魔怨,五陰、煩惱、死及天也。“又”下,引製戒十利。如來隨結一戒,皆雲有十種利,今舉初利,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戒疏》雲:此叁明戒生衆功德),四未信令信,五已信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此六生別人德,上二生善,下四滅惡),十令正法久住(此一興建正法行)。
《十誦》雲:佛法幾時住世?佛答言:隨清淨比丘說戒法不壞,名法住世。乃至叁世佛亦爾。
《十誦》,彼明波離別申叁問,初問過去佛法,次問未來,叁問今佛,並問幾時住世。佛一一別答如文,但今總示,故雲“乃至”等。
—《善見律》講有五種法能令正法久住,皆與戒相關;
《善見》雲:佛語阿難,我滅度後,有五種法,令法久住。一、毘尼者,是汝大師。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叁、若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善見》五法,言相交涉。初遵禀教法,二淨僧成衆,叁傳受不絕,四行業清淨,五住持久永。所以唯據五人者,能辦受戒等衆法故。所以約“五千年”者,論問千年已,佛法爲都滅耶?答:不都滅。于千年中得叁達智(通達叁世);複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叁達智;複千年中得阿那含;複千年中得斯陀含;複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有袈裟而已。
—《五百問》中講若敬法、念法、持五戒,即見佛之法身;
《五百問》雲:佛垂泥曰,阿難悲泣。佛問何以悲泣?乃至佛言:我不滅度,半月一來。又言:佛有二身,肉身雖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念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見法身。若護法者,便爲護佛。如飲水殺蟲之喻。又如半月說戒,即見我也。
《五百問》,初敘阿難懷憂。“乃至”者,略阿難答雲世間無師。“佛言”下,答有叁段,並指戒即是佛。所以然者,佛有生法二身。法身複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顯。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圓。生身有生滅,此二法身,即是常住。故馬鳴釋于我滅後珍敬木叉雲:示現不盡滅,法身常住世間,作究竟度故。是知佛本無身,全是積劫修成功德之聚,還以己德開示群生,故名爲“戒”。當知此戒即是如來,故雲“若我在世無異此”也。苟迷此旨,佛語何通?後學至此,宜切注意!初示親臨。法實不來,高座演說,有同來故。“又言”下,二顯同體。初正示。文中敬念持護,並同于佛。“如”下,喻顯。“飲水殺蟲”者,合上任運兩得之意。智者勿責喻。“又如”下,叁明面對。良以一聞淨戒,體用高深,即是如來不漏果德,故雲“見”也。
6、毀戒之過—《十誦》雲:像法法有五滅法、五種怖畏
《十誦》雲:像法時有五滅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謂已聖。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獄。叁、有人舍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十誦》,五滅法中。彼因長老難提白佛,正法滅後,像法時有幾非法?今但引佛答詞。初妄稱德故,二道俗反故,叁乖道行故,四惡黨盛故,五善人弱故。此五滅法,並因毀戒。雲“小得心”者,心即是定,如五…
《戒定慧叁學與人生解脫(文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