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一種弘法。所以說,這種戒過程當中,諸佛所製定戒律,你要是在這種戒律過程當中,你就能得到種種功德利益。
諸佛通過戒而來保護我們,你能夠守戒你就能得到諸佛的保護。就像孫悟空畫的一個金剛圈一樣,唐僧不出來你就能得到保護,你要一出來妖怪就要把你抓走。今天諸佛也給我們畫了一個圈,那是有保護的,你要是鑽出這個圈那就很艱難。所以說,我們時時刻刻要把自己住于諸佛的保護之中,要住于諸佛的壇城裏面。這個時間你不擔心,你能夠安穩而住,安穩而修行。念佛的人不要離開萬德名號,我們念佛心心念念都是諸佛的功德,非常歡喜。諸佛就于我同在,我的心能夠與萬德名號安穩而住。我們這一輩子心心念念都是如此,到臨終了,我們的心也是很歡喜的,不憂悔。這一輩子要死我也可以死了,死得其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肯定有靠,不會沒有靠。
學戒也是這樣。一輩子能夠依戒而行持,將來你的這個心它不會憂慮,你不要去擔心我將來往不往生。你有戒律你沒有犯戒,你有好的結果它自然呈現。所以說,從這一個地方要體會戒對我們的好處。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從這種戒律中成就的。我們今天能夠守戒了,諸佛菩薩都跟我們作爲朋友。通過持戒,我們可以與諸佛菩薩相互勾通,能夠得到諸佛的加持。在每一條戒當中,每一個心念都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在身口意叁業的持戒的過程當中,它能夠讓這一些功德迅速地積聚起來,那就是由戒度而成就的。那麼一切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而這種自性本具的福德兩資糧,通過持戒,通過修定,通過開發,我們能夠明了它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不從外來,這是你持戒得到的一切功德。
所以說,華嚴經上給我們所說的:“戒是無上菩提本。”你要想追求成佛,追求覺悟,戒是一種根本。所以說應當具足持淨戒,要把我們身心世界全部投入進去,堅持這樣清淨的戒律行爲。假如說你能堅持這個戒律的話,將來諸佛也贊歎,菩薩也贊歎,福慧兩資糧你能夠得到迅速的圓滿。所以說你看戒,看起來很簡單,很明白無誤地跟你說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但是這裏面藏著非常深奧的玄機,這很值得我們探討。一條戒律當中不知道暗藏了多少佛法在裏面,不知道暗藏了多少深妙的如理思惟在裏面,要能夠很好的去學習的話,它就能夠辦到。所以說,菩薩戒他從什麼地方來?從諸佛的修行當中來,從諸佛的智慧當中來。惟有諸佛它才能映現。菩薩戒都不是釋迦牟尼佛製定,是過去佛就已經有了。今天我們釋迦牟尼佛來誦菩薩戒,他對你說這個戒不是從我開始,而從過去一切諸佛就開始了。是不是?我們今天說,這菩薩戒是叁世諸佛的心髒,你能夠得到它了,這一切你都能得到。心心相應。怎麼相應?心心相傳。怎麼傳呢?你能夠得到戒那就是心心相應,由戒而心心相應。你能夠得到這種戒體了,在生活當中你念之再之,你得到這種心傳了,就這樣來。
現實過程當中,菩薩戒有它的一種傳承。你比如說,《梵網經》、《璎珞經》、《瑜伽師地論》、《地持經》,它給你揭示不同菩薩戒的來源。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叁世諸佛的一種心髒。將來要成佛也要成就這個心髒,一切功德的本源,你想成佛的話不能夠脫離這個。就要把這些要認識到。諸佛他從什麼地方來成就我們,就從這種地方來成就我們。
戒律就是心。要明心見性也好。明什麼心?明這種戒心。看你有沒有。你見性也好。你能不能見到這種戒性?戒性就是法性。能夠在戒律過程當中,你能認識到叁世諸佛的智慧,都體現在這個戒律當中,叁世諸佛的內心都體現在戒律過程當中。如果那一個說他開悟了,戒上又不是做得很好,念佛也不是做得很好,六度萬行也不是做得很好,成天就吃喝玩樂,整天就做損傷衆生的事情,他要說他明心見性了。你相信嗎?勸你最好不要相信。爲非作歹的,那也很艱難。除了那些遊戲人間的諸佛菩薩、羅漢,人家是有玄機的。你能做到嗎?如果不然的話,我們今天學佛的人都有偷心在,濟公吃肉,我也要吃肉,濟公能夠瘋瘋顛顛,我也要瘋瘋顛顛。你怎麼不學好的呢?濟公那是一種特別的形象。但是你看他瘋瘋顛顛人家做的是什麼事情,你瘋瘋顛顛你做的是什麼事情。對不對?所以說不要學瘋瘋顛顛那種形式,要學那種形式你就要學戒的形式。一切高僧大德,一切叁世諸佛正常的一種形式,都是從戒律當中來的,都是從清規戒律當中成就的。
你念佛的人能夠把這些清規戒律學好,心心念念投注于這些規矩行爲當中,一心一意的念佛,我們可以說隨心所欲而不越其矩。心心念念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地安住,那多好。當你的心安住于這些戒律上的時候,十方叁世諸佛的加持都會像那種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過來,一切功德都會源源不間斷地增長,心心念念都在諸佛的正心正念過程當中成長。熏習的是這樣。你要能夠知道這些功德的話,這些戒我們就會很歡喜。當你歡喜了,我們就喜歡去學習,去領受。
其實學戒最主要的,就是成就這種歡喜心。當你把這種歡喜心一成就了,我就是不給你講其它的,你都會主動地去追求。“這個東西這麼好你給我嘛!”我說你自己求,我這兒不給你,“不給我,我要搶!”爲啥呢?因爲太好了,太歡喜了。一切的修行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關鍵的就是要把這種修法的善法欲能夠成就起來。當你把善法欲成就起來,就像吃飯一樣,一碗面端在你面前,你盡是流口水,叫你不吃也艱難。爲啥?因爲太歡喜了。下手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你一看,你就倒胃口,就成爲你的“嘔象”,嘔吐的對象。要叫你下手,你下得了手嗎?隨便多少人勸你,你也不會下手。今天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就是要成就這種歡喜心,這種願樂心,這種善法欲,把這些成就了,一切學戒的基礎它也就成就了。
好了我們今天的時間到了,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爲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爲道侶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