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你相应了你发觉,它从当下就把你这种生死根本给你抽掉了。那种自我的一种执着当下给你抽掉了。你能够念念这样做的话,那种戒行它就能显发起来。
所以,这是从戒法、戒行、戒体、戒相给我们所说的。那就是在这种受戒过程当中,它能把我们这种持戒的心,得够提到像弓弦拉得非常满一样,它的力量非常具足,随时随地像待发的弓箭一样。箭在弦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对治我们那些冒出来的违反戒律的念头。在戒行当中,在受戒的这种行为过程当中,来熏习这种无我,对治那种违反。那菩萨在这种学戒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利益众生。没有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一定要能够把这种智慧修学起来。智慧是什么?就是你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它要达到三轮体空。说无人无我,无有能做的我,没有所利益的众生,中间也没有利益的法。认识到这一些,自己心心念念它就不执着了。换一句通俗的话说:“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放下了你就自在了。”你不要老是在那儿,我今天我又利益了一些众生,你看今天我又做了一些什么,明天我又做了一些什么,分明还是在熏习那种人我对待。
人人为我,我为众生。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当你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有这种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把我自己混同在众生之当中,混融于众生之当中。断烦恼,那就是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断烦恼,一切众生都是为磨励我的道心而来的。不要以为那个受戒,“你不要欺负我哦,欺负我,我要起嗔恨心的哦,发嗔恨心我就要犯戒。”他要求人家不要引诱他犯戒,要求人家不欺负他。说你今天发不发心?“发心我是愿意,利益众生我是愿意,你叫我当知事给大家服务也可以,但是不要拿气给我受,不要让那些违缘出现,要让我清清净净地发心。”你说可不可能?不太可能。一个发心利益众生的人,他希望众生永远不要招惹他。所以,有的人念地藏经,念念念的他说:“师父那个怪了,念地藏经那个鬼来了。”我说来就来嘛,好事情,那不是你念来的吗?你时时刻刻要学地藏王菩萨,众生来了你又搞个叶公好龙。你说你这个是不是虚伪呀?那就是虚伪。来就来嘛,你不发心我还不找你呢!今天你发心了我来找你了,你不救度,“你出去,我害怕你。走!”把别人赶走。那个众生是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吗?我想,如果是你的话,人家对你呼之即来:“过来!”你就来,来了说:“什么事?”“没事。走!”那就走。你高兴吗?我想你也不高兴。所以你把人家招来了,你就干实际的事情。你明明你说要利益我,你又不利益我,你把我赶走,你这算什么回事,逗着我玩吗?那些没有断烦恼的众生那就更嗔恨了,一嗔恨那你就糟糕了。就像你请很多客人来,请客人来是要留一个好印象。但是你又不搞好服务,得罪了大家了,你不请还好,一请还有很多烦恼。对不对?
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的很多人就是干这种事情。“我要利益众生呀,我要发大菩提心呀!”周围的众生来找他:“师兄你能不能帮我什么?”“哎呀,我现在要修行呀,没有空!”就是这样。我们今天就陷在这样一种不相应的烦恼过程当中,我们今天有这种人我对待也不行。这两天我在天津讲也好在大连讲也好,我就给大家奉献这样一个方法:不要把众生当成是众生,众生是佛呀。你观察众生的角度转变以后,你整个心态就会改变,你周围的这些众生是谁?是佛。佛干什么的?是度化我来的。你不要以为一个法师坐在座上,我今天来度你们,我给你讲什么叫苦集灭道,这才是度你。不一定。往往诸佛说法是在无言说法。什么叫无言说法?就在你身边,在你周围。给你下了很多套。下套你懂吗?诸佛变成一个美女,给你下套,你要是一欢喜,一执着,一上当。哎哟!你看你还修行呢?哎,下套,不要上当哦!变一个美女来了你上不上当,你一上当,诸佛就笑话你了。你看,你就堕落了嘛。变成一个帅哥你上不上当?也许就要上当。“哦约,这个男的好庄严。”一上当了,诸佛一看你还学佛呢?诸佛菩萨常干这种事,他就变成帅哥变成美女,常干这种事。来看看你上不上当。他还变成什么?变成乞丐。他本来非常有能力的,变成乞丐,“可怜可怜我吧!”“你滚开!”他一看,你还学佛呢,算了算了,走了。诸佛经常就是这样的,你以为经常给你讲经说法就是度化你?所有的众生都是诸佛变化来度化你的。你学了菩萨戒以后,你面对贫穷的你该怎么办,面对犯戒了,你该有怎么样的正确心态。就要强调自己身口意三业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钻进诸佛菩萨给你下的套子里面。
我们就在讲,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浊。当我们心去分辨这世间上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把他当作是一种众生相来看待的时候,染污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能见、所见是一体,你所见到的恰恰反映出你的心是肮脏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见到国土净了,恰恰反映出来你的心是清净的。对不对?
所以说持戒也好修行也好,你看看我们的心。如果你有太多的人我分别,太多的执着,今天我又度众生了,明天我又度众生了。你不是学菩萨戒,那里是学菩萨戒呢?学菩萨戒念念之间消化自我的烦恼,消化人我的对待,没有人我的对待。整天吃饭,没有咬住一颗米;整天修行,而行无行行。大做梦中佛事,醒过来啥也没有。有这种觉醒的时候,他有这种智慧的安立,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那时候差不多你与学习菩萨戒能够相应。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一般守戒的人,“哎呀,我守戒他们不守戒。”内心里面开头他还这样跟人家为人处事,慢慢地他就执起来了,“哦!就这样呀,干吗?”他在自己持戒的过程中,看到人家不持戒,他把那种贡高我慢增长起来了。你说他在守戒吗?没守戒。表面在守戒,实际没有守戒。不能够增长这种贡高我慢。你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增长贡高我慢,不要看众生的过失。一切戒都是自心之戒,把自己的烦恼要对治。不要把那种人我对待分别搞得那么明显,念念刻刻都要回归到自心上来。所以说,要把这一切完全都要落实到行为的一种细化过程当中去,这就是菩萨戒。这种行为的细化过程当中,潜藏埋伏了许多深奥的道理、玄机在里面。有的时候你做了就能得到,没有做它永远也不能得到。你照这样的学了,它就能得到;没有照这样的学,你就不能得到。
(三)戒的制定
所以说,菩萨戒是怎么制定的呢?就是诸佛给你制定详细的、明细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你做了,就像打拳一样,套路已教给你,你就按这样的套路一打,哎,内功就在增长。你照着这样的戒律行持,你内心就在变化。那非常舒服。所以诸佛正是这样去给我们制定菩萨戒,你按这种行为去做的话那就非常好。如果不然的话,学了一辈子如何下手不知道。戒,就教你如何下手。所以说,我们在制戒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制定?因为众生心无依止。它要给你一种依止法,心无皈依给你一种皈依法,让你的心能够安住在这种法上,让这一戒法成为自己的心。依戒为心,依法为心,依佛为心。
我们内心里面思惟佛,思惟法,思惟戒。把那些世俗的世间五欲赶出我们内心去,把那种人我对待赶出自心去,把那种贡高我慢和种种烦恼赶出自心去,把那种自私自利彻底转化过来。这个心就是这样,本来无形无相,也无所谓心。但是你一旦思惟什么,执着什么,它就映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你的心在那里呀?以前人家有这种他心通的,他就试验,我有他心通,“那你看看,我的心在那里?”“哦,你的心在房子尖尖上。”哦,你看到了。再一看,“我的心跑到那里去了?”“你的心跑到街上百货市场上去了。”哦,你能看到。你看,本来无形无相的心为什么有形有相呢?就因为你有所思惟,有所思惟别人就能抓得到,就能看得到。
你把心安住在无我当中,安住在清净无我当中。哎,他一看,他不知道心到那里去了。为啥呢?超出世间上的相状了。无形无相,没有执着,他找不到了,他有他心通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这种心,通常所说你有这种心,你有那种心,其实一切都可以没有。一切从现在当你一放下执着,它就可以消失映像。你不要那么强烈执着,我一念佛我就有气感,我一念佛我就看到地上有莲花,我一念佛我就看到龙来了。你到底是在念佛呢,还是念龙呢,念鬼呢?当你一心一意念佛的时候,它就是出现这种状况不要理它。理它干什么,当你一心一意安住于念佛的时候,其它映像就没有了。
学戒也是。你在守戒的过程中,“哎呀,这个业障又出来了,那个业障又出来了!”出来是正常的。出来你守戒,念头一把持好了以后,它就没有了,它就会消业。世间上的万象,在你守戒的过程中它都要来磨练你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它是来成就你的,不管是好的还坏的都是来成就你的。但看你怎么去看它。如果你没有一种正确态度的话,你会产生烦恼。你如果有一种正确态度的话,你对于戒法就有依止了。安住于这样的戒法当中,你就可以得到安乐,就能够对治现前的烦恼,乃至把未来的烦恼也从现在就得以对治,把过去的烦恼在我们学戒的过程当中得以忏悔。对治现在的烦恼,乃至防范将来的烦恼。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自己让自己不安定的心能够安稳而住,我们以前的那种犯戒的羞愧之心能够改为得到法喜。我们的心清净了,身清净了,众生看到我们,他能够能增长信心。
这就是弘法。你以为什么是弘法?以自我的修行,自我的持戒,这就是弘法。不持戒不修行,要想弘法利生,很多时间是办不到的。所以说当我们在弘法利生时,达不到这种目标,往往都是跟我们守戒不严,道力不充分那是相关的。就是看我们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在自己因地上,道心上,态度上加强修养。这个时间你再来做,它也不一样。所以说你教化众生,首先我们要自己教化自己。把自己教化好了,行为处事都…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