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习惯了。
念佛也是这样。当你通过念佛法门把那个心调顺过来以后,这个心就按照这种轨道不断地去念,不断地去熏习。养成习惯了,自然不自然地的他都在那种念心过程中。就是你声音上已经停下来了,但是心还没有停下来;就是你睡觉睡下去了,你还是觉得耳朵里面都是阿弥陀佛的声音。是不是这样?你要说,那种道理呢?其实很浅显。比如说,八几年我乘火车从陕西乘到四川。哦咦!那个火车要做几天。因为堵,它要耽搁好多时间。那时候火车不像现在这样平稳,“咣当,哄哄哄哄。”你觉得你坐在那个上面就那个“哄哄哄哄”,这个声音。到成都你晚上睡觉还是那种“哄哄哄哄”的声音。养成习惯了,听习惯了。对不对?今天我们也像坐火车一样,念佛学戒也像坐火车一样。它不就在“哄哄哄哄”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习惯了以后,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响在自己的脑海里面,那是自我成就的,自心所成就的。
那个戒律也是这样。当你不断地对自我说:“这样不能做,这样做;那样不能做,那样做。”念念刻刻你都有这样的行为选择的时候,养成习惯了。那行为处事的每一个细节,你的正知正念正选择,你会发生。这八正道会发生在你当下的心念过程当中,你知道该选择那一样,该做那一样,随时随地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学佛修行随时都在十字路口。对不对?这个事物总有两面性,一个可做一个不可做,随时都在这个十字路口当中。但是随时我们都能发生一种正知,明明知道自己在十字路口,而且有一种正念,知道自己该选择那样。这种就是智慧。这种明确的,叫慧,不叫智。什么叫慧呢?就是如理的去选择。你能够如理如法地去选择,按照戒律,这样养成习惯了,这样的行为随时随地都会问你自己这样正不正确。就这一念心态,就这一念警惕性,非常重要,对于修行人来说那是非常非常重要。当你通过一个月地这样熏习,或更久时间地熏习,你的内心里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那个戒体,那个警惕性,防止自己漏落到错误的过程当中,这种警惕性你随时都能提起,那就是戒体。自觉不自觉地,那怕你睡着了,你要干一个什么事情,它都会提醒自己:“哎!这样不应该哦!”立马能够刹车。就养成这种习惯。我经常所说,像他们打拳一样,养成习惯后他不用想的,你这个拳头怎么来他就怎么打,这是自然的。又比如说那个司机学开车,紧急情况那个思想根本来不及反映,但是他的脚已经把刹车踩下去了。他这一种自然的行为,也许你心念还跟不上他呢,他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了。我们今天守戒也是这样。你睡着了,也许你的心也跟着睡着了,没有分别。但是当某一种事情出现以后,它自然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拿我们今天而说,就是任运而行,就是不加工用行,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相宜的行为,适应的行为。就是要把我们生活变成这样一种。好了!你这种戒就形成了,你这种戒体我们就得到了。
当你得到了以后,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戒体本体已经得到了,我们平时讲的这种戒体讲得很玄妙,很深奥。什么叫戒体?就是你得到这种本体了。这种本体在那里?我们平时所说的色法呀,无色法呀,相似色法呀,我们今天不讲这些。讲什么?讲就是你发心,就是戒。以心为本体,你发愿它就是戒体。当你念念把这种防非止恶的心念能够非常强化的时候,这种戒体它就能变得什么非常强壮,非常肥硕有力。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你就有能力不让自己去犯这种错误。就是这种念头,要熏习,要提升它,要强化它。今天你就在受戒的过程来强化。受菩萨戒,居士受菩萨戒里面,教你规矩也好,给你讲菩提心也好,怎么修行也好,就是强化你这颗心,等你把这个心强化起来,要做到自然而然的,自己就在这种过程当中。通过受戒的这种过程,你把心念能够非常明确地强化起来,那就可以了。
但回去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戒体形相,法体形相。通过这种戒体,我们来认识这种戒法,在行为过程当中来认识这种戒法,认识这种戒相。那些该做那么不该做,开头示范,你把它学会,然后落实到自己行为过程当中。当你越能够按照自己得到的戒体好好地去修学的时候,它就由抽象变为具体,由理论变为现实,由微弱变得非常强壮。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就在增长它;在犯戒的过程,你就在损伤它。对不对?越损伤它就越弱小。所以说你不能违反它,你要违反了就把戒体损伤了。你能够如理如法的持戒,在每一个持戒过程中,你就是给它添肥施料、施营养,就能够成就它。它就能够越长越肥,越长越有能力。这循顺于戒、欢喜于戒,这你就是成长它,增长它。当你练成习惯了,这戒体就越来越肥壮,越来越有力,修行越来越快速。
有戒的人与没戒的人修行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一个道理,比如说我们在得戒体的时候。它是什么?戒有二个特质。那二个特质呢?第一个方面,就是它的本体是遍盖一切法。就是你这种心念一旦生起来以后,体盖万法,并不是局限在很少的一个对象上。比如说杀生吧,不杀生,我们很多众生他就是说不杀生,“我不杀跟我好的人,跟我不好的人我就要杀。我不杀我家的鸡猫,别人家的鸡猫我就要杀。”对不起,这不是戒。戒这是什么?认识到杀生的一种过患以后,所有的生命我都不杀他。为啥呢?你杀生呀,把别人的生命剥夺了,这是一个不善的行为,这是损伤别人,把别人所拥有的生命给剥夺了。而你这种行为它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就是你不尊重生命的同时,你的生命也得不到尊重。你把别人的生命剥夺的同时,它就会让你短命生病,然后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你再受生为人的时候,你也不健康,身体也是多病瘦弱,整天吃药,整天害病,得不到人家的一种尊重,常常有嗔恨心,人家也嗔恨你,你也嗔恨人家。分明是生活在一种非常恶劣的环境过程当中。你认识到这种因果以后,你会知道杀生是不好的。你不会说:“跟我好的众生我不杀他,跟我不好的众生我要杀他。”所以说,你这种心念一旦发生起来以后,那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你都不损伤他,体盖法界。这一念愿心充斥法界,对人人都是这样。你看看就是这一种,体盖法界。你就要把愿心充斥到这么广阔的一种氛围当中,如果没有充斥到这一广阔的一种氛围当中,那就很艰难。所以说这种愿心要发得大,如果没有发大的话,那就不行。这是第一个特质。
第二个特质是什么?是要期誓受。它是有时间的。比如说,比丘、比丘尼戒是尽形寿。我们受菩萨戒尽未来际,从现在发心,一直到尽未来际,念念不间断。随时随地就要把我们这种心提起来,要能够到尽未来际都不把这种心念改变。比如说,今天我欢喜我就来受戒,我不欢喜我就不做了。那行不行呀?那不行。所以说,你把这两种特质一领会了以后,你会发现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怎么样会功德无量无边呢?主要是因为你发心利益一个众生,它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而我们今天发心守持戒律,一切戒律我们都守,而每一条戒律都是通于一切法界的,所有众生我都不损伤他。众生有多少?无量无边。你发心利益一个众生,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你发心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功德有多少?那就是无量无边啦!所以说心量无际,愿心无际;愿心无尽,功德无尽。这是从自心上来说的,发愿发得大。
第二个,是从守戒的环境。你利益众生,利益一个有一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看你发了心以后,而且是从现在一直到尽未来际,这个心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它的功德都会念念都有增长。一旦你得到戒体,一旦你学习戒法、戒相,落实到戒行,那怕你睡觉了这个戒体都在增长,这功德都在增长。所以说你认识到以后,这两种特质,你能够把它发挥出来。一个是体盖法界,二一个是要期誓受,有一定的期限。而且把自己的愿心、誓愿之心加进去。自己发了愿了,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把自己的道心退失哦!它和自己愿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广大的利益众生行为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尽未来际不改变,念念相继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心念无际,你念念都这样发心,念念都成就这样的功德,而且这样的功德是通于一切法界的,而这法界无有限量,功德就无有限量。所以说,你由此而发心的修行就是无量无边的,每一念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上午说,这种大乘发心很重要,你利益一个众生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你念念之间利益无量无穷尽的众生,那有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功德。当你念念都能汇入于众生大海的时候,这种自我就会不期然的分解,分化瓦解。
紧紧地抱住自我,你的天地就仅仅这么一点点而已。而今天我们念佛也好,学戒也好,我把这自我消化了。消化到那里去呀?消化到无量无边的众生身上。心心念念都去利益众生,于是你的心里面装的只有众生没有自我。它把自我化掉了,这个是修行当中的一个诀窍。你死死抓住这个自我,这种自我对我们的障碍是很大的。三界不出,跟这种我执那是有根本的联系。只有这种我执,你跳不出三界去,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跳不出去。一旦跳不出三界,就在生死轮回当中。在六道的生死轮回当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今天为什么念佛呀?也就是要超脱这种生死,让所有的众生都超脱这种生死。为什么叫你念佛要发菩提心呢?就是在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全身心的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很善巧地就把这种我分化瓦解。没有我了,一旦没有我,三界的根本原因就没有了,以后你能不再轮回,你能够跳出三界没有约束了。你看看,心底无私天下宽。你心底没有自我的观念了,这整个心空就变得宽广起来了。我们今天学戒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戒,没有别样。除了戒法而外,没有其余的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