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習慣了。
念佛也是這樣。當你通過念佛法門把那個心調順過來以後,這個心就按照這種軌道不斷地去念,不斷地去熏習。養成習慣了,自然不自然地的他都在那種念心過程中。就是你聲音上已經停下來了,但是心還沒有停下來;就是你睡覺睡下去了,你還是覺得耳朵裏面都是阿彌陀佛的聲音。是不是這樣?你要說,那種道理呢?其實很淺顯。比如說,八幾年我乘火車從陝西乘到四川。哦咦!那個火車要做幾天。因爲堵,它要耽擱好多時間。那時候火車不像現在這樣平穩,“咣當,哄哄哄哄。”你覺得你坐在那個上面就那個“哄哄哄哄”,這個聲音。到成都你晚上睡覺還是那種“哄哄哄哄”的聲音。養成習慣了,聽習慣了。對不對?今天我們也像坐火車一樣,念佛學戒也像坐火車一樣。它不就在“哄哄哄哄”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你習慣了以後,南無阿彌陀佛一直響在自己的腦海裏面,那是自我成就的,自心所成就的。
那個戒律也是這樣。當你不斷地對自我說:“這樣不能做,這樣做;那樣不能做,那樣做。”念念刻刻你都有這樣的行爲選擇的時候,養成習慣了。那行爲處事的每一個細節,你的正知正念正選擇,你會發生。這八正道會發生在你當下的心念過程當中,你知道該選擇那一樣,該做那一樣,隨時隨地你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面。學佛修行隨時都在十字路口。對不對?這個事物總有兩面性,一個可做一個不可做,隨時都在這個十字路口當中。但是隨時我們都能發生一種正知,明明知道自己在十字路口,而且有一種正念,知道自己該選擇那樣。這種就是智慧。這種明確的,叫慧,不叫智。什麼叫慧呢?就是如理的去選擇。你能夠如理如法地去選擇,按照戒律,這樣養成習慣了,這樣的行爲隨時隨地都會問你自己這樣正不正確。就這一念心態,就這一念警惕性,非常重要,對于修行人來說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當你通過一個月地這樣熏習,或更久時間地熏習,你的內心裏面就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個戒體,那個警惕性,防止自己漏落到錯誤的過程當中,這種警惕性你隨時都能提起,那就是戒體。自覺不自覺地,那怕你睡著了,你要幹一個什麼事情,它都會提醒自己:“哎!這樣不應該哦!”立馬能夠刹車。就養成這種習慣。我經常所說,像他們打拳一樣,養成習慣後他不用想的,你這個拳頭怎麼來他就怎麼打,這是自然的。又比如說那個司機學開車,緊急情況那個思想根本來不及反映,但是他的腳已經把刹車踩下去了。他這一種自然的行爲,也許你心念還跟不上他呢,他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爲了。我們今天守戒也是這樣。你睡著了,也許你的心也跟著睡著了,沒有分別。但是當某一種事情出現以後,它自然會産生相應的行爲。拿我們今天而說,就是任運而行,就是不加工用行,自然而然地會産生一種相宜的行爲,適應的行爲。就是要把我們生活變成這樣一種。好了!你這種戒就形成了,你這種戒體我們就得到了。
當你得到了以後,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戒體本體已經得到了,我們平時講的這種戒體講得很玄妙,很深奧。什麼叫戒體?就是你得到這種本體了。這種本體在那裏?我們平時所說的色法呀,無色法呀,相似色法呀,我們今天不講這些。講什麼?講就是你發心,就是戒。以心爲本體,你發願它就是戒體。當你念念把這種防非止惡的心念能夠非常強化的時候,這種戒體它就能變得什麼非常強壯,非常肥碩有力。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你就有能力不讓自己去犯這種錯誤。就是這種念頭,要熏習,要提升它,要強化它。今天你就在受戒的過程來強化。受菩薩戒,居士受菩薩戒裏面,教你規矩也好,給你講菩提心也好,怎麼修行也好,就是強化你這顆心,等你把這個心強化起來,要做到自然而然的,自己就在這種過程當中。通過受戒的這種過程,你把心念能夠非常明確地強化起來,那就可以了。
但回去以後還要不斷學習。戒體形相,法體形相。通過這種戒體,我們來認識這種戒法,在行爲過程當中來認識這種戒法,認識這種戒相。那些該做那麼不該做,開頭示範,你把它學會,然後落實到自己行爲過程當中。當你越能夠按照自己得到的戒體好好地去修學的時候,它就由抽象變爲具體,由理論變爲現實,由微弱變得非常強壯。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就在增長它;在犯戒的過程,你就在損傷它。對不對?越損傷它就越弱小。所以說你不能違反它,你要違反了就把戒體損傷了。你能夠如理如法的持戒,在每一個持戒過程中,你就是給它添肥施料、施營養,就能夠成就它。它就能夠越長越肥,越長越有能力。這循順于戒、歡喜于戒,這你就是成長它,增長它。當你練成習慣了,這戒體就越來越肥壯,越來越有力,修行越來越快速。
有戒的人與沒戒的人修行是不一樣的。爲什麼不一樣呢?有一個道理,比如說我們在得戒體的時候。它是什麼?戒有二個特質。那二個特質呢?第一個方面,就是它的本體是遍蓋一切法。就是你這種心念一旦生起來以後,體蓋萬法,並不是局限在很少的一個對象上。比如說殺生吧,不殺生,我們很多衆生他就是說不殺生,“我不殺跟我好的人,跟我不好的人我就要殺。我不殺我家的雞貓,別人家的雞貓我就要殺。”對不起,這不是戒。戒這是什麼?認識到殺生的一種過患以後,所有的生命我都不殺他。爲啥呢?你殺生呀,把別人的生命剝奪了,這是一個不善的行爲,這是損傷別人,把別人所擁有的生命給剝奪了。而你這種行爲它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後患,就是你不尊重生命的同時,你的生命也得不到尊重。你把別人的生命剝奪的同時,它就會讓你短命生病,然後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你再受生爲人的時候,你也不健康,身體也是多病瘦弱,整天吃藥,整天害病,得不到人家的一種尊重,常常有嗔恨心,人家也嗔恨你,你也嗔恨人家。分明是生活在一種非常惡劣的環境過程當中。你認識到這種因果以後,你會知道殺生是不好的。你不會說:“跟我好的衆生我不殺他,跟我不好的衆生我要殺他。”所以說,你這種心念一旦發生起來以後,那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衆生你都不損傷他,體蓋法界。這一念願心充斥法界,對人人都是這樣。你看看就是這一種,體蓋法界。你就要把願心充斥到這麼廣闊的一種氛圍當中,如果沒有充斥到這一廣闊的一種氛圍當中,那就很艱難。所以說這種願心要發得大,如果沒有發大的話,那就不行。這是第一個特質。
第二個特質是什麼?是要期誓受。它是有時間的。比如說,比丘、比丘尼戒是盡形壽。我們受菩薩戒盡未來際,從現在發心,一直到盡未來際,念念不間斷。隨時隨地就要把我們這種心提起來,要能夠到盡未來際都不把這種心念改變。比如說,今天我歡喜我就來受戒,我不歡喜我就不做了。那行不行呀?那不行。所以說,你把這兩種特質一領會了以後,你會發現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怎麼樣會功德無量無邊呢?主要是因爲你發心利益一個衆生,它有利益一個衆生的功德。而我們今天發心守持戒律,一切戒律我們都守,而每一條戒律都是通于一切法界的,所有衆生我都不損傷他。衆生有多少?無量無邊。你發心利益一個衆生,有利益一個衆生的功德;你發心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這種功德有多少?那就是無量無邊啦!所以說心量無際,願心無際;願心無盡,功德無盡。這是從自心上來說的,發願發得大。
第二個,是從守戒的環境。你利益衆生,利益一個有一個功德,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看你發了心以後,而且是從現在一直到盡未來際,這個心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這樣要求的。于是,它的功德都會念念都有增長。一旦你得到戒體,一旦你學習戒法、戒相,落實到戒行,那怕你睡覺了這個戒體都在增長,這功德都在增長。所以說你認識到以後,這兩種特質,你能夠把它發揮出來。一個是體蓋法界,二一個是要期誓受,有一定的期限。而且把自己的願心、誓願之心加進去。自己發了願了,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把自己的道心退失哦!它和自己願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這種廣大的利益衆生行爲與自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而且盡未來際不改變,念念相繼利益一切衆生。所以說心念無際,你念念都這樣發心,念念都成就這樣的功德,而且這樣的功德是通于一切法界的,而這法界無有限量,功德就無有限量。所以說,你由此而發心的修行就是無量無邊的,每一念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上午說,這種大乘發心很重要,你利益一個衆生有利益一個衆生的功德,你念念之間利益無量無窮盡的衆生,那有利益無量無邊衆生的功德。當你念念都能彙入于衆生大海的時候,這種自我就會不期然的分解,分化瓦解。
緊緊地抱住自我,你的天地就僅僅這麼一點點而已。而今天我們念佛也好,學戒也好,我把這自我消化了。消化到那裏去呀?消化到無量無邊的衆生身上。心心念念都去利益衆生,于是你的心裏面裝的只有衆生沒有自我。它把自我化掉了,這個是修行當中的一個訣竅。你死死抓住這個自我,這種自我對我們的障礙是很大的。叁界不出,跟這種我執那是有根本的聯系。只有這種我執,你跳不出叁界去,欲界、色界、無色界你跳不出去。一旦跳不出叁界,就在生死輪回當中。在六道的生死輪回當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們今天爲什麼念佛呀?也就是要超脫這種生死,讓所有的衆生都超脫這種生死。爲什麼叫你念佛要發菩提心呢?就是在利益衆生過程當中,全身心的利益衆生過程當中,很善巧地就把這種我分化瓦解。沒有我了,一旦沒有我,叁界的根本原因就沒有了,以後你能不再輪回,你能夠跳出叁界沒有約束了。你看看,心底無私天下寬。你心底沒有自我的觀念了,這整個心空就變得寬廣起來了。我們今天學戒的時候,心心念念都是戒,沒有別樣。除了戒法而外,沒有其余的念頭。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