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的居士说:“师父,我念佛怎么妄想越来越多?”你不要去管那些妄想,负面的影响你绕开它走,不管它,不将就它,它就对你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你老是去将就它,它一出现了你就和它打架,一出现了你就紧紧抓住它,在这种负面的斗争过程当中,往往不太具足。我绕开它走,把这些应该建立的迅速建立起来,把这些功德法建立起来以后,你发现它不自觉地就没有了。最主要的,是把我们应该做的积极修行起来。
念佛的过程你不念佛,顺着自己的妄想,糟糕!那个妄想就越来越多。他说:“师父,这个妄想怎么对付呢?”你不要去将就它,你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增长它。对不对?不理它,绕着它走,你把这个心完完全全用到念佛上。你发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发现越念你的心就越集中。当你集中起来,你再找妄想,妄想跑到那里去了?爪哇国去了。很自然妄想就没有了。妄想没有根呀,来无影,去无踪,你非得要找一个妄想在什么地方那怎么能找得到。要善用其心,妄想自然没有。这守戒也是这样,善修其行,这行为就在我们身口意三业中生根了。当它生根了以后,这个戒法就在自己心里面落下种子了。这个种子从一点演化为一片,由一片演化为全部,它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这一些,就是由这种内涵而得到的这种名、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有这个概念而再去说,而是说由你自心做到这种程度,它这种概念才能出现。那概念是诸佛从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给你显现这种过程。然后也让你们能够按照这种去修行,把这种概念所要求的也能体会到,也能显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说你不去做,它就很难出现。但在传统上,我们把这种戒律也翻为清凉,这每一条戒都能对治烦恼。所以说你不烦恼,它就清凉。你能有对治烦恼的功用,它就得名清凉,让你没有烦恼。
那么,我们说戒与律可严格地分辨起来。戒是戒,律是律。戒,是偏重于自我的一种对治。就把这种戒落实在自己身口意三业,自己来对治,把那些错误的东西改正过来。律,更多是偏重在怎么样在大众过程当中来运用。戒,是要我们自己禁止自己不应该做的行为,那叫戒。律,是要把我们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奉行起来。所以说,这种戒是针对于个人的一种操守,律是针对于团体的一种活动。它各有各的偏重。但是,今天我们戒与律合在一块了。戒律,戒律,从严格地说它的这种意义,如果说团体上对个人要求很严格很规范,个体持戒修行也很具足。你比如说,在东林寺里面大众都是修行的,一个人不修行,哎呀!那就羞愧死了。对不对?常住上大众水平都很高,大家都很自觉,而你不自觉那就很显眼,你自己也觉得不舒服。于是,你在这种环境当中,你能够很好地去修行。假如你处在一个不怎么要求的,非常放纵放逸的环境里面、团体里面,一个人想修行也很艰难。为啥呢?你稍为拿一个念珠念佛了,其它的人就会用这种眼光看你了,“假修行,老修行,装样子!”而我们的心开头还以为:“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说话!”然后你遇到这个也这样,那个也这样,你的心就会犹豫了:“我是不是不用装修行了?他们都不这样我为什么要这样?”所以说让自己怎么样,心开始退步。
所以说,你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团体来说的话,对于自己修行守戒那是非常有好处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着这些好的修行环境,好的修行大德,那就一种好的榜样。很自然地,你就进入这种修行氛围了。所以说这是戒和律,它的一种分别。
但是戒律,我们今天的菩萨戒,是菩萨的一种戒律,它和我们一般凡夫所守的一种规矩那是不一样的。每个环境当中,每个团体当中,它也有规矩的是嘛。这个集团有这个集团的纪律,那个集团有那个集团的利益。一般世间上的团体它也是这样。但是人家是为什么?他是为挣钱。他不是为别的,所以他的目标就不同,他是为了利益而纠集在一起的。对不对?还有世间上为名,为名义纠集在一起,为贩卖毒药纠集在一起,各种目标纠集起来的团体不一样,它相应的行为规范那就有天渊之别。所以说,菩萨戒它和那些凡夫的戒律不同,与声闻缘觉不同。它的关键,就是为自利利他而纠集起来的大乘僧团;它的目标,是为了自利利他;它的目标,是为了开启智慧,对治烦恼,出生死流,以达涅磐之法流。它的目标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在认识这种内在菩萨戒的目标之后,你就知道它的区分重在发心。而这种发心,在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讲到。这是戒的名义。
(二)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那么,这种戒,我们在过程当中也会体会到。出家人有一个受戒的过程,在家人要想学戒,要想得戒,他也是要有一个受戒的过程。就是要把这种戒接纳在自己身口意范围之内,要领纳进内心。怎么领纳呢?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师父给你教规矩,教威仪,让你非得要这样做,你就照着学。整个受戒过程教你多少,就是教你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它就是细节,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我这个海青怎么样穿,我这袈裟怎么搭,然后甚至连上茅房,大小便都要教你。还有,吃饭也要教你心存五观,穿衣教你要具足惭愧,举足动步要要求你行为如法,待人接物要求你把这种慈悲心要念念刻刻培养起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触。什么感触呢?好像我们活了一二十年,原来我们连走路都不会,连穿衣都不会,连吃饭你也不会。你相不相信?真的就是那样。活了一辈子人,如果不受戒的话,你连走路也不会走,吃饭你也不会吃饭,连大小便,吃喝拉撒你都不会。这事件怪了,我都活了一二十年了,你说连这些都不会?真的,你就不会。
为啥呢?你以前那些心态都是错的。那种错误的心态,你越活,活到地狱里去了;这样活,活到畜生道里去了;这样活,活到轮回道里去了。你说你会不会呢?当然就不会啰!所以说,那个师父教你的时候,戒堂里的师父教你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些生活细节。比如说,你看人。眼睛不要这样凶神恶煞,那要慈悲一点嘛。对不对?教你行为处事,就是一个一个细节教你。然后,你要是学不会的话,那要挨香板的哦!我们受戒那个大殿里,那个师父是很严格的。大师父拿着长香板,虽然说冬天你穿得厚,那背上打得噼呀泼,这样的声音。那个强行地让你在行为中去学习,学习那些威仪。当你把那个威仪学会了,在一个月之中,兢兢战战生怕挨打。然后,一个月过来你发现,自己有收获没有呀?有收获。有转变没有呀?有转变。原来不会的,会了;原来所做的那些错误的,自己可以改正了。这是一个方面,通过这一个月的行为转变,让你领会到出家人的行为该怎么做。
第二个,就是给你讲解。今天你受具足戒了,那么内在主要的就是出离心。我们出离世俗的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我们身心世界还有一个家,执着的家,“我”这个家。你紧紧地圈束在自我执着的一个范围之内,你因为自我的观念造了多少罪。一切生死,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于是,教授和尚呀,戒和尚呀,整天要你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出离错误,出离痛苦的深渊,出离那些痛苦的观念。就整天教你这个。你要把错误的观念一出离了,错误的行为那就可以得出离。然后,你内心知道这种出离心的重要了以后,那就背,牢牢地记在自己心里面。要把师父所讲的这些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且要把这些在实际生活当中去思惟。当你听了以后,你说在你心里有没有种子呀?有种子了。它对你有影响的话,你听懂了。你知道这种烦恼,这种自我的执着这么厉害。你心里面发出种子了,要知道对治它,扭转它,在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方方面面去认知它,对不对?
早上钟一打响了,说是要上殿了。但是你就是不想挪窝。为啥呢?冬天这个被窝太温暖了。你躺在被窝是不想动,再睡一分种再睡二分钟。哎!这个是不是那种执着?是那种执着。是不是一种放逸?是一种放逸。需要你认识到它,然后要改变它,一听到钟响立马就要跳起来,那不一样。就是要把这种出离心,给你放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让你知道出离那些行为,让你知道出离那些心态。当天天都在锻炼这样的时候,你心态里的那颗心念的种子就变得非常非常坚固,它就在你心念里面种下了非常坚固的戒体。什么是戒体?就是这种戒有一种本体。本体是什么?就是这种出离心。把这种出离心熏习到非常坚固,你就得到戒体了。把这种出离心,熏习到现实生活过程中,知道怎么样去生起它,知道把那些错误的行为怎么样去对治它。在一个月的过程中,或是更长的时间中,你在老师的教导下怎么样去生起这种善根,怎么样去对治这种烦恼。你养成一个强烈的熏习习惯,受戒的那个过程,那就是强化地熏习哦!
就像军训一样。通过一个月强化训练,把你那些走路呀,生活呀,叠被盖呀,全部给你强化一遍。当你得到这种强化以后,它就不一样了。我们打念佛七是不是一种强化?也是强化。平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散乱地念两句,那是表演,那是给别人看的。今天让你关起门来,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口,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一句阿弥陀佛不离耳朵,都摄六根,净念相续,那是一种强化。而声音从早到晚,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非常具有穿透能力。从耳朵里面穿进去,在内心里面明明白白、虔虔诚诚、恭恭敬敬。一句阿弥陀佛,念头一天,念二天,念三天,你发现自己耳朵里面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熏习到位了。当你熏习到位了以后,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你耳朵里面没有停息。就是你嘴巴停下来以后,你还能听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种念声。为啥呢?心有一种习惯性。当你在一种行为当中把心调顺了,调习惯了。给你打一个比方,比方那牛,围着那个木桩转,你拿着一个鞭子,不断地收拾它,“快跑!快跑!”它跑习惯了,就是没人打他,它还在跑,滴滴嘟嘟还在跑。为啥…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