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二)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8日下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们讲了菩萨戒的内涵。最重要的也就是把那种自私自利之心,要转变成利益众生的心。无始劫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自私自利,而造了很多很多的业。一旦因为自私自利而造了很多很多的业,那么我们今天就必须要受这样的结果。那么这些结果,那是无限苦难的世界。一旦落在这个苦难的世界里面,我们这个心倍受折磨,倍受煎熬。而这种心,在折磨和煎熬当中,要想发起利益别人的心很艰难。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发起利益别人的心那很艰难。

  但是,假如我们能把恶的行为转变了,往昔时候做了很多很多善业。而今天,金钱也好,他很富足;身体也好,他很健康;发心也好,他很智慧。在这些善业当中,他能容易生起一种行善利他的心。所以说要知道,为什么要把它转变成利益众生的心。一切功德都从利益众生当中来,一切的损伤都从利益自我来,自私自利当中来。一旦执着于自我,他会打开众恶之门;一旦转变为利益众生,他会打开一切功德之门。最重要的就是把这种心态转变过来。而这种也不是一句话,是要用实实在在的修法去转变的。佛法就是这样,有很多明了的道理给你揭示出来,你说深奥吧?他也挺深奥的;你说浅显吧?他也很浅显。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这是我们所说的,随时随地要把自己处于一种正知的状态中。要真真实实明了自己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然后想尽千方百计要把我们的心转变过来。

  用什么来转变呢?用佛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用戒律,他就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心态也许开头就要你生起来,你办不到。但是如果说让你从行为当中来生起这种心态,它就很好。就像那些演员一样,一开始他不是一个和尚,但是一种角色的分配,让他学和尚,要他演和尚。怎么演?演就要学,要观察。这和尚整天习惯于什么动作?怎么起床?怎么上殿?怎么敲木鱼?怎么修行?他就跟着装。把掌合起来念阿弥陀佛,他还是阿弥陀佛。表面上你看他,是装的。但是装久了,你看他有点像了,有点像了。再装得越来越久,咦?他就分不清他是假的还是真的,假的也要整成真的了!你看那些演员,演到后来都几乎一个二个地跑去出家了。为啥呢?假的演成真的了,他把自己感化了。

  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开头说,叫你做个真菩萨吧,你说我做不来。做不来没有关系,你就从菩萨戒中去学。你知道这种好处,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但你不知道怎么去做,从行为上装嘛。装久了,你那个心里面的心态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说,守持戒律它可以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在行为中把你这种心态调动出来。比如说,你有好的心态,要落实在行为中;没有好的心态,你用好的行为不断地调动自心。慢慢的这种自心,它就形成习惯了。比如说,面对一个动物,哎呀!你以往的话,你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就想这个动物这么肥这么好看,假如说杀来下酒的话,哎!还瞒能吃一顿。你看世间上的人他不守戒的话,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东西。这种过程中他的想法随时随地成长的是什么?贪心。喜欢那种美味的心,喜欢贪心。但是如果守戒的话,你守戒了,你不能杀生。他的口水吞了一口又一口,吞了一口又一口,不能杀。为什么不能杀呢?哎!众生与我们是一样的生命,要尊重他呀!杀了之后自己有无量无边的果报的。今天不觉得,以后他就会觉得。

  他的心不断地在交战,人天交战的过程当中。你守每一条戒的时候,难免他就会发生这种情形,人天交战。这种交战痛不痛苦呢?有的时候非常痛苦。为啥呢?它违反了自己的习惯而行。众生有这种业力,习惯了会起一种烦恼、执着,然后起一种错误。但是你今天在守戒的过程中,硬要活生生地把那种不好的习惯转变过来,转一次就转变一次,转二次就转变二次。而这种心态,要想很多方法和理由来说服自己。在说服自己守戒的过程当中,就在这种说服自己守戒的过程当中它熏习到了。那种守戒的心从无到有,然后从小到大,从非常薄弱,一步一步走向坚强。

  开始我们出家,还是那样。这出家的戒有点艰难,但是慢慢地做久了,在做和尚的过程当中很舒服。开头还有点艰难,慢慢地做久了,越来越欢喜,越来越自在。所以说,这种戒呀,就在这种过程当中。有好的心态落实在行为上,没有好的心态就从行为当中来熏习。把这种内在的一种心态和这种行为的一种重要性认识以后,就反反复复地以心态来促进这种行为;以这种行为,菩萨戒种种行为,来促进自己救度众生的菩提愿心。它就很舒服。这样子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一种熏习以后,那就转变了。

  所以说,转变成到我们自己很精进不放逸的时候,哎!那种戒波罗密就出现了。就能够把自心从烦恼转化成清净,从自利转化成利他,从染污转为清净,从放逸转到精进。那是可以转化过来,那是戒波罗密。什么叫波罗密呢?就是到彼岸。通过这些种种的戒律,它可以把我们心放在我们自己所希望的那种心态上,那叫到彼岸。在这种过程当中,戒呢,别别解脱。你在守每一条戒的时候,它就能够对治你这种犯戒的烦恼,让你这种犯戒的烦恼一点一点地强行压制,一点一点地做到在自己心里面没有什么影响。开头,都还是搬石压草一样,觉得很艰难。但是慢慢地你就发现不用搬石头了,这颗草呢?那个烦恼的草呢?自然而然地它就偃旗息鼓了。它能够当下就能让你这种烦恼行为一点一点熄灭,一点一点对治。所以说戒这种行为,真的是非常殊胜。关键是一天24小时,一年360天,你就要把这种学习的心态提得非常足够,提得非常非常饱满,随时随地在正确的心态中熏习。所以说这样它就不一样了。

  有这种内涵,它的戒在名义上,它就给我们所说可以转变行为,叫做转为。又可以从无到有的把这种清净心、菩提心、利他心形成一种习惯。所以,它又叫习惯。开头在对这种戒我们很生疏,很没有感情,没有认识到。但是你在具体的守戒的过程中,你发现它的好处一点一点地涌出来,无尽的功德之海它不断地涌出来。于是我们内心里面开始对它的一种态度,最初我们是很抵制的:“哎呀!这个戒麻烦太多。”到最后我们认识到它的好处后,欢喜,“哎呀,这么多的戒真是很好的保护。”为啥呢?因为你从现实生活过程当中,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它能够开启一切善门,能够开启一切功德之门。在行为上,你已经做出去了,付出去了。那怕你是装的,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想到要虔虔兢兢完全付出这样去做。但是你在装的过程中,都有功德,都有进步。不一定说要等到你成佛,才能显现那种好处。装一分就有一分的好处,装二分就有二分的好处,你装到十分,哎!那种十分的好处它也就显现了。关键是去行,你在行为当中来成就这种心态。于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种现境,它也就可以出现。

  所以说这种名,往往是因为在修行戒律的时候相应的一种心态,它来命名。当你形成习惯以后,我们这种戒体,它就逐渐在内心里面,越来越肥壮,越来越有力。所以说,在《大智度论》上所说的那些转变行为、习惯乃至前进等等这些名,往往是从我们修行心态当中来命名的。在《杂阿毗昙心论》当中,它把这种戒翻译成修习。什么叫修习?就是不断地修习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习惯于这一正确的行为。把我们平时那种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拿戒律当作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地对照自己。在军队上,我到他们军营里面,看他们有一种整容镜。什么叫整容镜呢?它在那儿贴一面镜子,然后每一个当兵的出来,都要照一照,看看领合适没有,看看衣服穿周正没有,帽子带好没有,都要自我检查。我们今天说的内观,就好像这面镜子,是无形的。镜子在那呢?镜子就是戒律。你把戒律学来背会,一条一条在内心里面非常熟练。熟练了以后,你整天24小时用戒律来检查自己,对比自己。就像整容镜一样,让你能够发生反省,让你能够发生对比。这样形成习惯以后,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拿戒律来对比自己,戒律里面有没有这个行为,该不该做。一对比:“哦,戒律里面没有,不行,这样事情不能做。”规定你不可以做,于是我们就不做。养成一种习惯了,这种时候,对于戒,在我们心里面就生根了。

  我们现在的众生的心,就是不愿这么麻烦,“哎呀,念佛真是麻烦。”一天24个小时要把这个念头提起来。你不愿意,你不欢喜,于是你的心没有标准。那有什么标准嘛。心在那里嘛?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你自己要制造一个环境,心如是思惟的时候,就有如是影像显现。你看你在思惟诸佛的时候,诸佛的影像就显现了,于是佛就在我自己的心里面。那个自心,那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你想什么,什么影像就会出现。对不?而这种影像,对你起心动念它有很多影响,很多转变。经常想佛的人,那个心就是佛心,他的面貌你看起来也像佛的面貌。

  有的居士说:“师父,我怎么看出家的师父一个一个都长得慈眉善目呢?”不一定他都是慈眉善目的,他刚出家的时候你看:“哦咦,好厉害,他长得很恐惧。”但是经过一段时候,经过二三年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再看他,哎哟!相貌变了。咋变呢?装出来的,修出来的,转变过来的,想出来的。对不对?做一个出家人,开头你虽然说不慈眉善目,但是一看到那些居士:“哎呀,阿弥陀佛!”他就要装一装。当你一装的时间,这些笑脸就必须呈现出来,装到最后你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在装,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于是你就变得慈眉善目。由不自觉到自觉。对不对?所以说你做还是很重要的。不断地在行为中练习很重要。…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