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二)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8日下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們講了菩薩戒的內涵。最重要的也就是把那種自私自利之心,要轉變成利益衆生的心。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是因爲自私自利,而造了很多很多的業。一旦因爲自私自利而造了很多很多的業,那麼我們今天就必須要受這樣的結果。那麼這些結果,那是無限苦難的世界。一旦落在這個苦難的世界裏面,我們這個心倍受折磨,倍受煎熬。而這種心,在折磨和煎熬當中,要想發起利益別人的心很艱難。在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發起利益別人的心那很艱難。
但是,假如我們能把惡的行爲轉變了,往昔時候做了很多很多善業。而今天,金錢也好,他很富足;身體也好,他很健康;發心也好,他很智慧。在這些善業當中,他能容易生起一種行善利他的心。所以說要知道,爲什麼要把它轉變成利益衆生的心。一切功德都從利益衆生當中來,一切的損傷都從利益自我來,自私自利當中來。一旦執著于自我,他會打開衆惡之門;一旦轉變爲利益衆生,他會打開一切功德之門。最重要的就是把這種心態轉變過來。而這種也不是一句話,是要用實實在在的修法去轉變的。佛法就是這樣,有很多明了的道理給你揭示出來,你說深奧吧?他也挺深奧的;你說淺顯吧?他也很淺顯。關鍵是你能不能做到。這是我們所說的,隨時隨地要把自己處于一種正知的狀態中。要真真實實明了自己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然後想盡千方百計要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
用什麼來轉變呢?用佛的方法。比如說,我們用戒律,他就是一種轉變的方法。這種心態也許開頭就要你生起來,你辦不到。但是如果說讓你從行爲當中來生起這種心態,它就很好。就像那些演員一樣,一開始他不是一個和尚,但是一種角色的分配,讓他學和尚,要他演和尚。怎麼演?演就要學,要觀察。這和尚整天習慣于什麼動作?怎麼起床?怎麼上殿?怎麼敲木魚?怎麼修行?他就跟著裝。把掌合起來念阿彌陀佛,他還是阿彌陀佛。表面上你看他,是裝的。但是裝久了,你看他有點像了,有點像了。再裝得越來越久,咦?他就分不清他是假的還是真的,假的也要整成真的了!你看那些演員,演到後來都幾乎一個二個地跑去出家了。爲啥呢?假的演成真的了,他把自己感化了。
我們今天也是這樣。開頭說,叫你做個真菩薩吧,你說我做不來。做不來沒有關系,你就從菩薩戒中去學。你知道這種好處,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但你不知道怎麼去做,從行爲上裝嘛。裝久了,你那個心裏面的心態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說,守持戒律它可以有一種非常神秘的力量,在行爲中把你這種心態調動出來。比如說,你有好的心態,要落實在行爲中;沒有好的心態,你用好的行爲不斷地調動自心。慢慢的這種自心,它就形成習慣了。比如說,面對一個動物,哎呀!你以往的話,你如果沒有發心的話,就想這個動物這麼肥這麼好看,假如說殺來下酒的話,哎!還瞞能吃一頓。你看世間上的人他不守戒的話,就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東西。這種過程中他的想法隨時隨地成長的是什麼?貪心。喜歡那種美味的心,喜歡貪心。但是如果守戒的話,你守戒了,你不能殺生。他的口水吞了一口又一口,吞了一口又一口,不能殺。爲什麼不能殺呢?哎!衆生與我們是一樣的生命,要尊重他呀!殺了之後自己有無量無邊的果報的。今天不覺得,以後他就會覺得。
他的心不斷地在交戰,人天交戰的過程當中。你守每一條戒的時候,難免他就會發生這種情形,人天交戰。這種交戰痛不痛苦呢?有的時候非常痛苦。爲啥呢?它違反了自己的習慣而行。衆生有這種業力,習慣了會起一種煩惱、執著,然後起一種錯誤。但是你今天在守戒的過程中,硬要活生生地把那種不好的習慣轉變過來,轉一次就轉變一次,轉二次就轉變二次。而這種心態,要想很多方法和理由來說服自己。在說服自己守戒的過程當中,就在這種說服自己守戒的過程當中它熏習到了。那種守戒的心從無到有,然後從小到大,從非常薄弱,一步一步走向堅強。
開始我們出家,還是那樣。這出家的戒有點艱難,但是慢慢地做久了,在做和尚的過程當中很舒服。開頭還有點艱難,慢慢地做久了,越來越歡喜,越來越自在。所以說,這種戒呀,就在這種過程當中。有好的心態落實在行爲上,沒有好的心態就從行爲當中來熏習。把這種內在的一種心態和這種行爲的一種重要性認識以後,就反反複複地以心態來促進這種行爲;以這種行爲,菩薩戒種種行爲,來促進自己救度衆生的菩提願心。它就很舒服。這樣子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的一種熏習以後,那就轉變了。
所以說,轉變成到我們自己很精進不放逸的時候,哎!那種戒波羅密就出現了。就能夠把自心從煩惱轉化成清淨,從自利轉化成利他,從染汙轉爲清淨,從放逸轉到精進。那是可以轉化過來,那是戒波羅密。什麼叫波羅密呢?就是到彼岸。通過這些種種的戒律,它可以把我們心放在我們自己所希望的那種心態上,那叫到彼岸。在這種過程當中,戒呢,別別解脫。你在守每一條戒的時候,它就能夠對治你這種犯戒的煩惱,讓你這種犯戒的煩惱一點一點地強行壓製,一點一點地做到在自己心裏面沒有什麼影響。開頭,都還是搬石壓草一樣,覺得很艱難。但是慢慢地你就發現不用搬石頭了,這顆草呢?那個煩惱的草呢?自然而然地它就偃旗息鼓了。它能夠當下就能讓你這種煩惱行爲一點一點熄滅,一點一點對治。所以說戒這種行爲,真的是非常殊勝。關鍵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0天,你就要把這種學習的心態提得非常足夠,提得非常非常飽滿,隨時隨地在正確的心態中熏習。所以說這樣它就不一樣了。
有這種內涵,它的戒在名義上,它就給我們所說可以轉變行爲,叫做轉爲。又可以從無到有的把這種清淨心、菩提心、利他心形成一種習慣。所以,它又叫習慣。開頭在對這種戒我們很生疏,很沒有感情,沒有認識到。但是你在具體的守戒的過程中,你發現它的好處一點一點地湧出來,無盡的功德之海它不斷地湧出來。于是我們內心裏面開始對它的一種態度,最初我們是很抵製的:“哎呀!這個戒麻煩太多。”到最後我們認識到它的好處後,歡喜,“哎呀,這麼多的戒真是很好的保護。”爲啥呢?因爲你從現實生活過程當中,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它能夠開啓一切善門,能夠開啓一切功德之門。在行爲上,你已經做出去了,付出去了。那怕你是裝的,內心裏面沒有真正的想到要虔虔兢兢完全付出這樣去做。但是你在裝的過程中,都有功德,都有進步。不一定說要等到你成佛,才能顯現那種好處。裝一分就有一分的好處,裝二分就有二分的好處,你裝到十分,哎!那種十分的好處它也就顯現了。關鍵是去行,你在行爲當中來成就這種心態。于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那種現境,它也就可以出現。
所以說這種名,往往是因爲在修行戒律的時候相應的一種心態,它來命名。當你形成習慣以後,我們這種戒體,它就逐漸在內心裏面,越來越肥壯,越來越有力。所以說,在《大智度論》上所說的那些轉變行爲、習慣乃至前進等等這些名,往往是從我們修行心態當中來命名的。在《雜阿毗昙心論》當中,它把這種戒翻譯成修習。什麼叫修習?就是不斷地修習自己的行爲,不斷地習慣于這一正確的行爲。把我們平時那種不如理不如法的行爲,拿戒律當作一面鏡子,時時刻刻地對照自己。在軍隊上,我到他們軍營裏面,看他們有一種整容鏡。什麼叫整容鏡呢?它在那兒貼一面鏡子,然後每一個當兵的出來,都要照一照,看看領合適沒有,看看衣服穿周正沒有,帽子帶好沒有,都要自我檢查。我們今天說的內觀,就好像這面鏡子,是無形的。鏡子在那呢?鏡子就是戒律。你把戒律學來背會,一條一條在內心裏面非常熟練。熟練了以後,你整天24小時用戒律來檢查自己,對比自己。就像整容鏡一樣,讓你能夠發生反省,讓你能夠發生對比。這樣形成習慣以後,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拿戒律來對比自己,戒律裏面有沒有這個行爲,該不該做。一對比:“哦,戒律裏面沒有,不行,這樣事情不能做。”規定你不可以做,于是我們就不做。養成一種習慣了,這種時候,對于戒,在我們心裏面就生根了。
我們現在的衆生的心,就是不願這麼麻煩,“哎呀,念佛真是麻煩。”一天24個小時要把這個念頭提起來。你不願意,你不歡喜,于是你的心沒有標准。那有什麼標准嘛。心在那裏嘛?心本無生因境有,就是你自己要製造一個環境,心如是思惟的時候,就有如是影像顯現。你看你在思惟諸佛的時候,諸佛的影像就顯現了,于是佛就在我自己的心裏面。那個自心,那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你想什麼,什麼影像就會出現。對不?而這種影像,對你起心動念它有很多影響,很多轉變。經常想佛的人,那個心就是佛心,他的面貌你看起來也像佛的面貌。
有的居士說:“師父,我怎麼看出家的師父一個一個都長得慈眉善目呢?”不一定他都是慈眉善目的,他剛出家的時候你看:“哦咦,好厲害,他長得很恐懼。”但是經過一段時候,經過二叁年以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再看他,哎喲!相貌變了。咋變呢?裝出來的,修出來的,轉變過來的,想出來的。對不對?做一個出家人,開頭你雖然說不慈眉善目,但是一看到那些居士:“哎呀,阿彌陀佛!”他就要裝一裝。當你一裝的時間,這些笑臉就必須呈現出來,裝到最後你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在裝,自然而然地就顯現出來,于是你就變得慈眉善目。由不自覺到自覺。對不對?所以說你做還是很重要的。不斷地在行爲中練習很重要。…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