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的居士說:“師父,我念佛怎麼妄想越來越多?”你不要去管那些妄想,負面的影響你繞開它走,不管它,不將就它,它就對你沒有什麼影響。如果你老是去將就它,它一出現了你就和它打架,一出現了你就緊緊抓住它,在這種負面的鬥爭過程當中,往往不太具足。我繞開它走,把這些應該建立的迅速建立起來,把這些功德法建立起來以後,你發現它不自覺地就沒有了。最主要的,是把我們應該做的積極修行起來。

  念佛的過程你不念佛,順著自己的妄想,糟糕!那個妄想就越來越多。他說:“師父,這個妄想怎麼對付呢?”你不要去將就它,你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增長它。對不對?不理它,繞著它走,你把這個心完完全全用到念佛上。你發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發現越念你的心就越集中。當你集中起來,你再找妄想,妄想跑到那裏去了?爪哇國去了。很自然妄想就沒有了。妄想沒有根呀,來無影,去無蹤,你非得要找一個妄想在什麼地方那怎麼能找得到。要善用其心,妄想自然沒有。這守戒也是這樣,善修其行,這行爲就在我們身口意叁業中生根了。當它生根了以後,這個戒法就在自己心裏面落下種子了。這個種子從一點演化爲一片,由一片演化爲全部,它就不一樣了。

  所以說這一些,就是由這種內涵而得到的這種名、概念。這個概念不是有這個概念而再去說,而是說由你自心做到這種程度,它這種概念才能出現。那概念是諸佛從自己修行過程當中,給你顯現這種過程。然後也讓你們能夠按照這種去修行,把這種概念所要求的也能體會到,也能顯現。“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說你不去做,它就很難出現。但在傳統上,我們把這種戒律也翻爲清涼,這每一條戒都能對治煩惱。所以說你不煩惱,它就清涼。你能有對治煩惱的功用,它就得名清涼,讓你沒有煩惱。

  那麼,我們說戒與律可嚴格地分辨起來。戒是戒,律是律。戒,是偏重于自我的一種對治。就把這種戒落實在自己身口意叁業,自己來對治,把那些錯誤的東西改正過來。律,更多是偏重在怎麼樣在大衆過程當中來運用。戒,是要我們自己禁止自己不應該做的行爲,那叫戒。律,是要把我們自己應該做的能夠奉行起來。所以說,這種戒是針對于個人的一種操守,律是針對于團體的一種活動。它各有各的偏重。但是,今天我們戒與律合在一塊了。戒律,戒律,從嚴格地說它的這種意義,如果說團體上對個人要求很嚴格很規範,個體持戒修行也很具足。你比如說,在東林寺裏面大衆都是修行的,一個人不修行,哎呀!那就羞愧死了。對不對?常住上大衆水平都很高,大家都很自覺,而你不自覺那就很顯眼,你自己也覺得不舒服。于是,你在這種環境當中,你能夠很好地去修行。假如你處在一個不怎麼要求的,非常放縱放逸的環境裏面、團體裏面,一個人想修行也很艱難。爲啥呢?你稍爲拿一個念珠念佛了,其它的人就會用這種眼光看你了,“假修行,老修行,裝樣子!”而我們的心開頭還以爲:“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說話!”然後你遇到這個也這樣,那個也這樣,你的心就會猶豫了:“我是不是不用裝修行了?他們都不這樣我爲什麼要這樣?”所以說讓自己怎麼樣,心開始退步。

  所以說,你要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好的團體來說的話,對于自己修行守戒那是非常有好處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著這些好的修行環境,好的修行大德,那就一種好的榜樣。很自然地,你就進入這種修行氛圍了。所以說這是戒和律,它的一種分別。

  但是戒律,我們今天的菩薩戒,是菩薩的一種戒律,它和我們一般凡夫所守的一種規矩那是不一樣的。每個環境當中,每個團體當中,它也有規矩的是嘛。這個集團有這個集團的紀律,那個集團有那個集團的利益。一般世間上的團體它也是這樣。但是人家是爲什麼?他是爲掙錢。他不是爲別的,所以他的目標就不同,他是爲了利益而糾集在一起的。對不對?還有世間上爲名,爲名義糾集在一起,爲販賣毒藥糾集在一起,各種目標糾集起來的團體不一樣,它相應的行爲規範那就有天淵之別。所以說,菩薩戒它和那些凡夫的戒律不同,與聲聞緣覺不同。它的關鍵,就是爲自利利他而糾集起來的大乘僧團;它的目標,是爲了自利利他;它的目標,是爲了開啓智慧,對治煩惱,出生死流,以達涅磐之法流。它的目標不一樣。所以說,我們在認識這種內在菩薩戒的目標之後,你就知道它的區分重在發心。而這種發心,在後面我們會詳細地講到。這是戒的名義。

  (二)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那麼,這種戒,我們在過程當中也會體會到。出家人有一個受戒的過程,在家人要想學戒,要想得戒,他也是要有一個受戒的過程。就是要把這種戒接納在自己身口意範圍之內,要領納進內心。怎麼領納呢?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師父給你教規矩,教威儀,讓你非得要這樣做,你就照著學。整個受戒過程教你多少,就是教你這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它就是細節,生活的細節。比如說,我這個海青怎麼樣穿,我這袈裟怎麼搭,然後甚至連上茅房,大小便都要教你。還有,吃飯也要教你心存五觀,穿衣教你要具足慚愧,舉足動步要要求你行爲如法,待人接物要求你把這種慈悲心要念念刻刻培養起來。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就有一個強烈的感觸。什麼感觸呢?好像我們活了一二十年,原來我們連走路都不會,連穿衣都不會,連吃飯你也不會。你相不相信?真的就是那樣。活了一輩子人,如果不受戒的話,你連走路也不會走,吃飯你也不會吃飯,連大小便,吃喝拉撒你都不會。這事件怪了,我都活了一二十年了,你說連這些都不會?真的,你就不會。

  爲啥呢?你以前那些心態都是錯的。那種錯誤的心態,你越活,活到地獄裏去了;這樣活,活到畜生道裏去了;這樣活,活到輪回道裏去了。你說你會不會呢?當然就不會啰!所以說,那個師父教你的時候,戒堂裏的師父教你的時候往往就是這些生活細節。比如說,你看人。眼睛不要這樣凶神惡煞,那要慈悲一點嘛。對不對?教你行爲處事,就是一個一個細節教你。然後,你要是學不會的話,那要挨香板的哦!我們受戒那個大殿裏,那個師父是很嚴格的。大師父拿著長香板,雖然說冬天你穿得厚,那背上打得噼呀潑,這樣的聲音。那個強行地讓你在行爲中去學習,學習那些威儀。當你把那個威儀學會了,在一個月之中,兢兢戰戰生怕挨打。然後,一個月過來你發現,自己有收獲沒有呀?有收獲。有轉變沒有呀?有轉變。原來不會的,會了;原來所做的那些錯誤的,自己可以改正了。這是一個方面,通過這一個月的行爲轉變,讓你領會到出家人的行爲該怎麼做。

  第二個,就是給你講解。今天你受具足戒了,那麼內在主要的就是出離心。我們出離世俗的家,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我們身心世界還有一個家,執著的家,“我”這個家。你緊緊地圈束在自我執著的一個範圍之內,你因爲自我的觀念造了多少罪。一切生死,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于是,教授和尚呀,戒和尚呀,整天要你發出離心。出離什麼?出離錯誤,出離痛苦的深淵,出離那些痛苦的觀念。就整天教你這個。你要把錯誤的觀念一出離了,錯誤的行爲那就可以得出離。然後,你內心知道這種出離心的重要了以後,那就背,牢牢地記在自己心裏面。要把師父所講的這些牢牢地記在心裏,而且要把這些在實際生活當中去思惟。當你聽了以後,你說在你心裏有沒有種子呀?有種子了。它對你有影響的話,你聽懂了。你知道這種煩惱,這種自我的執著這麼厲害。你心裏面發出種子了,要知道對治它,扭轉它,在現實的生活過程當中方方面面去認知它,對不對?

  早上鍾一打響了,說是要上殿了。但是你就是不想挪窩。爲啥呢?冬天這個被窩太溫暖了。你躺在被窩是不想動,再睡一分種再睡二分鍾。哎!這個是不是那種執著?是那種執著。是不是一種放逸?是一種放逸。需要你認識到它,然後要改變它,一聽到鍾響立馬就要跳起來,那不一樣。就是要把這種出離心,給你放在現實生活過程中,讓你知道出離那些行爲,讓你知道出離那些心態。當天天都在鍛煉這樣的時候,你心態裏的那顆心念的種子就變得非常非常堅固,它就在你心念裏面種下了非常堅固的戒體。什麼是戒體?就是這種戒有一種本體。本體是什麼?就是這種出離心。把這種出離心熏習到非常堅固,你就得到戒體了。把這種出離心,熏習到現實生活過程中,知道怎麼樣去生起它,知道把那些錯誤的行爲怎麼樣去對治它。在一個月的過程中,或是更長的時間中,你在老師的教導下怎麼樣去生起這種善根,怎麼樣去對治這種煩惱。你養成一個強烈的熏習習慣,受戒的那個過程,那就是強化地熏習哦!

  就像軍訓一樣。通過一個月強化訓練,把你那些走路呀,生活呀,疊被蓋呀,全部給你強化一遍。當你得到這種強化以後,它就不一樣了。我們打念佛七是不是一種強化?也是強化。平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散亂地念兩句,那是表演,那是給別人看的。今天讓你關起門來,一句阿彌陀佛不離口,一句阿彌陀佛不離心,一句阿彌陀佛不離耳朵,都攝六根,淨念相續,那是一種強化。而聲音從早到晚,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非常具有穿透能力。從耳朵裏面穿進去,在內心裏面明明白白、虔虔誠誠、恭恭敬敬。一句阿彌陀佛,念頭一天,念二天,念叁天,你發現自己耳朵裏面盡是阿彌陀佛的名號,熏習到位了。當你熏習到位了以後,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在你耳朵裏面沒有停息。就是你嘴巴停下來以後,你還能聽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種念聲。爲啥呢?心有一種習慣性。當你在一種行爲當中把心調順了,調習慣了。給你打一個比方,比方那牛,圍著那個木樁轉,你拿著一個鞭子,不斷地收拾它,“快跑!快跑!”它跑習慣了,就是沒人打他,它還在跑,滴滴嘟嘟還在跑。爲啥…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