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叁)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9日上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四)持戒的功德利益
各位同修:
那麼昨天,我們講了菩薩戒的一種內涵。那是以發菩提心爲主,然後把菩提心落實到身口意叁業的行爲規範上。一個方面,是發心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行爲,二一個方面,就是行爲可以強化發心。在這裏面,最主要的是對于菩薩戒,它的一種功德的認識。那把這種功德認識了以後,我們內心反反複複地熏修。由這種功德,而認識,而熏習,發起善法欲,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爲我們大家比較忽略了。我們現在這種資訊發達了,信息發達了,叁藏十二部經典可以說人手都能夠有一份。以前要是擁有一部大藏經好像很過瘾,有一部大藏經好像很富有了,叁藏十二部經典都在手裏頭了。今天這種叁藏十二部人手一部的話很簡單了。爲啥呢?因爲有電子光盤的,一張光碟就解決了。所以說,今天閱讀大藏經好像來得非常容易。各宗各派,曆代的各大善知識的各種文本,好像我們都能具備。
佛學院也是這樣。初級佛學院、中級佛學院乃至高級佛學院,幾年就讀下來了。你說中觀我聽過,唯識我聽過,你說因明我也知道,乃至華嚴賢首我也學過。你說啥,他啥不懂呢?往往我們發覺你說上句,下句你不用說,下句他接走了。非常熟悉,非常溜。但是毛病也更多了,毛病在那裏了?就是說,“哎呀,叁藏十二部經典我都看過了,但是我這個煩惱依然還是那麼熾盛。”這一道理你一說,你提一個頭,你提個醒,我就知道,下面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我們缺乏的就是這一種如理思維,他沒有把它當作一種修養,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知識來了解。那你說知識有多少,一學就會。所以說從知識層面,從言語層面來了解的話也不算是很艱難。我們今天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了,教育程度普遍都提高了,要看佛經,要學這些文化知識應該說不是難事。稍爲專心一點,一個大學就念下來了,一個碩士、博士就拿到手了。今天,我們說一個碩博士相當于過去一個高中生估計差不多。爲啥呢?以前一個小學生出來他能夠背很多,而且禮儀上他很清楚。而我們今天,你讀了大學以後,我們啥禮儀都不會,甚至爲人處事都還得要從頭學起來。這就很艱難。
學知識很簡單,如果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道德修爲,這就要有一點難度了。而佛教的道德修爲與其它的道德修爲是不一樣的。昨天,我們說淨土宗的信願行。我們今天,把菩薩戒的功德給你講了,它的重要性給你講了,它的作用原理給你講了。但是不一定你能用得上。下來很多同修都在反應:“哎呀,師父你講得太好了。但是,我發覺在現實生活上用不上,不實用。”我說咋不實用?叁藏十二部經典,釋迦牟尼佛給你講出來的,那一定是你能夠做得到的,不是你做不到的。做不到的給你說沒有意思,給你說的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但是我們卻認爲很艱難,用不上,現實社會不是這麼回事。其實就是一個態度上的障礙,道理你是明了了,但是你沒有認同,你不想認同,更多的你認同的還是自己的習慣心理。不願意向這一個方面邁步。所以說,這一種業障的習氣,在聖賢看來它是一個虛妄的,在我們凡夫看來它就是一個堅固的環境。
我非常感歎,我們不管是居士菩薩戒受戒,還是出家人受戒也好,我們要求他的僅僅是一點點。行爲上的,習慣上的,思維上的,僅僅是一點點,一定是他能夠做得到的,但是他就是不去做。我說你看那些師父們教你,教你啥呢?隨手關門呀,不要隨地吐痰呀,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呀,甚至連玩笑我們也不說一些與佛法違背的話呀。這些你說簡不簡單呀?簡單。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他做不到,教過去教過來,最後差距就是在這麼一點點。在戒堂裏面我常說,其實師承對戒子的一種要求,就那麼一丁點。行住坐臥稍爲有一點點改變,你就會轉變過來。但是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行爲上的改變,我們都不願意轉變過來。喜歡偷點懶呀,喜歡隨地吐痰呀,喜歡開口說話呀,該安靜的時候叫你安靜,但是我們就是安靜不下來。你說這有多艱難呢?不艱難。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了,並不需要你有多深的文化修養都能做得到。
但是爲什麼做不到呢?就是一個心態,一個願不願意。我們把這種習慣看得很堅固。“哎呀,我就是這麼一個人呐,我改不過來了。你得要允許我慢慢改,諸佛菩薩都那麼慈悲,從來沒有批評過我一句,今天你也要慈悲,你要將就我嘛,要契機契理嘛,我這個根基就是這樣啦!”你看看,要邁出一點點小的一步,非常艱難。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在于諸佛菩薩,也不在這種法門有多高邁,最主要是我們的心態是一種嚴重的障礙。我不說你不懂道理,道理你是懂了,我講上句,下句你可滔滔不絕地接下去,他比誰都懂。這個好像不新鮮,不用你講了。但是,我覺得佛法就是在平時的生活過程當中落實下來的。你懂了道理以後,你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維。而且在思維的過程當中,你很高興,很感恩,很虔誠,要讓這種道理,佛法的道理與你身心世界能夠磨合。在磨合的過程當中能夠由冷到暖。比如說你的心,一想起他心裏就暖呼呼的,他能夠改變我們對它的一種感情投入。我們今天所說的信仰和信仰熱情,宗教感情,你能不能夠由冷到暖,你一想起來就暖呼呼呢?你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的時候,你心裏就感到很溫馨,好像就是數九寒天我沒有衣服穿,突然之間有這一句佛號以後,我找到皈依了,我的情感不一樣,心裏面暖呼呼的。
今天我們在思維這一些菩薩戒道理的時候,不再覺得它與我們很遙遠,也不再覺得它與我們沒有關系,也不再覺得它是冷冰冰。而是一想到它,就覺得希望之門就在這裏,解脫之門就在這裏。我今天終于找到了這條路,就是這麼一種情感。你要是能夠建立起來,我們說,不說你專門的去加工用行了,你對佛法態度改觀了以後,其實做起來是很簡單的。它有多艱難呢?念一句佛號,我想那些二叁歲的小孩都能念,傻子他也能念,並不複雜。但是,今天我們說:“好艱難哦!好艱難哦!”爲啥呢?其實就是想偷懶而已,其實就沒有主動地去發心。當你一句一句老老實實地去念的時候,就這麼簡單,並不複雜。問題是你能把簡單的重複個一天二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就這樣反反複複,你不感到厭煩,不感覺到沒有滋味,這個裏面就是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信仰熱情要建立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就這樣簡單。並不是說你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做不到的不給你說。
菩薩戒也是如此。給你講了他的一種思維,你說能不能夠把這種思維轉變過來呢?爲利益衆生成爲自己的一種思維總相,其實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你就是你要提醒自己,要反反複複,要堅持。這裏面不說你沒有習氣毛病,有,它很自然滑到爲自己思維去了。爲自己念佛,爲自己求這樣求那樣,很自然地就滑到那個地方去了。但是你只要稍爲有一點自覺性,馬上把它拉轉來,並不困難。對不對?知道我們老是爲自己以後,你把它拉轉來,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功夫。就像我們小時候放牛一樣,騎在牛背上拉一根繩。看著它,你要吃草了我就不管你,你要吃莊稼了,我看到你這個嘴伸向莊稼的時候,把那個繩輕輕地一扯,不讓它吃。哦,你注意我了。就是那麼一樣東西。它的舌頭一卷向莊稼了,輕輕一扯就過來了。它不去吃草而去吃其它不該吃的東西,你一扯它就過來了。它很聰明。農村裏的老百姓就說:“連笨牛我都能把它教會,偏偏人我就教不會。”你那麼艱難嗎?其實沒那麼艱難。
禅宗有個牧牛圖也是那樣。當你這種思維稍爲一偏向了時候,你就是用這種管帶的功夫,稍爲輕輕一扯它就過來了。不艱難的,也不費力很容易做到,關鍵是你對這種簡單的操作你願不願意,歡不歡喜。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歡喜,這種修行是不艱難的。在大衆集會的時候,我們不講話,好好聽。上叁寶寺廟道場的時候,上廟也好,觀堂也好,我們不隨地吐痰。待人接物的時候我們好好思維衆生就是父母,衆生就是諸佛。反反複複用這種功,實際上這種管帶的功夫,並不需要用多少力,它就能夠做到。關鍵是看你老實不老實,你不老實的話那就很艱難。
昨天講的菩薩戒的功德,道理你是懂了,關鍵是打坐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就著一些知道的,反反複複地自心去思維,思維它的好處。而且一思維的時候自己就有感恩的心態,恭敬的心態,這麼無量無邊的功德居然我今天得到了。我思維一遍我就得到一遍的功德熏習,思維兩遍就能得到兩遍的功德熏習。越思維越高興,越高興越思維。沒有更多的東西,這就是修行。只要你老老實實、歡歡喜喜地去做,一天一天你的生命就會改觀,一天一天對菩薩戒的認識你不由自主地就深入了。
就像一句佛號一樣,只要你老老實實地去持念這一句名號,更多的道理不用去跟你去講,自然而然華嚴義海。你功夫念到家了,就像自然貫通一樣,甘露灌頂,醍醐灌頂,它自然而然能夠顯現在你念佛的境界裏面。爲什麼說這些功德不從外來呢?當你心一靜下來,心就是一面明鏡。你本來有的這種功德,它會浮上心頭。就由于這一念萬德名號的一種加持,萬萬千千的功德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裏面。我們所講的菩薩戒的功德有那麼多,那是講道理了。但是你只要老老實實在持守菩薩戒,老老實實地思維這一些功德,歡喜,我願意做到,有一種恭敬心和虔誠心,在生活上稍爲來一點改變,天長日久它的功德自然具足。那不艱難。所以說,這是需要反反複複思維的。如理思維就是修行,反反複複如理思維那就是修行,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沈靜下來。當你不能沈靜下來…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